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从海藻中分离海藻真菌并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方法从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得到真菌,并采用海虾生物致死法和人体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为筛选模型对所得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从黄海海岸潮间带采集到的28种海藻中分得221株真菌,经筛选得到具有海虾生物致死及细胞毒活性菌株各8株。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海藻真菌是寻找抗肿瘤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抗MRSA海绵真菌的分离及菌株W0707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采自海南、湛江海域的海绵样品进行真菌选择性分离,对其发酵液进行抗MRSA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方法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558为指示菌,利用KB法进行活性菌株筛选,通过对菌株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18S rD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W0707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添加青霉素和链霉素的海水马丁氏培养基具有很好的培养真菌选择性,共分离得到真菌133株,活性筛选得到阳性菌株4株,其中菌株W0707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通过各种指标鉴定菌株W0707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相似文献   

3.
海洋真菌KLEB-07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株海洋来源的真菌KLEB-07发酵物对小鼠乳腺癌温敏型tsFT210细胞具有细胞凋亡诱导活性。为得到该菌株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发酵条件下KLEB-07发酵物的活性强弱,考察了发酵物中活性成分对温度、酸碱的稳定性及其所在的活性部位。结果表明KLEB-07在28℃,130r.min-1发酵7d产生抗肿瘤活性物质的活性最强,发酵物对高温、酸碱稳定,其活性部位在醋酸乙酯萃取液中,为研究该菌株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海洋微生物产抑真菌、抑肿瘤次生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得到402株海洋真菌,1032株海洋细菌,利用稻瘟霉96孔板筛选模型对其无细胞滤液进行生物活性筛选,经过初筛和复筛得到活性强的菌株45株,其中海洋真菌13株、海洋细菌32株。选择了3株活性最强的海洋细菌测试了其菌株产生活性物质的遗传和热稳定性,并选择出适宜的人工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来自深海的海水、海泥样品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并通过抗肿瘤活性筛选获得活性菌株,并研究活性菌株c2b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从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得到真菌,并采用海虾生物致死法和人体慢性艇性白血病细胞(K562)为筛选模型对分离得到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对c2b菌株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进行了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渡谱学手段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以SRB法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与结论 从深海来源的样品中共分离获得29株真菌,其中7株具有细胞毒活性;从c2b活性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1~6),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N-乙酰色氨(1),chrysogine(2),过氧化麦角甾醇(3),5,8-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22-dien-3β-ol(4),cerevisterol(5)和(4E,8E)-N-[(2'R,3'E)-2'-hydroxy-3'-hexadecenoyl]-1-O-β-D-glycopyranosyl-9-methyl-4,8-sphingadiene(6),其中化合物3,4对小鼠乳腺癌细胞(tsFT210)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海洋环境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经发酵培养与活性筛选,获取抗肿瘤活性菌株以供筛选药源活性产物,获无活性菌株以供核糖体工程转化研究。方法通过单菌落挑选与划线培养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经摇床发酵和提取操作制备活性测试样品。采用MTT法结合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测的方法,测试样品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从渤海湾驴驹河潮间带海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了微生物127株,其中真菌80株、放线菌47株。在127株中100mg·L-1样品浓度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大于40%的活性菌株为8株,占菌株总数的6.3%(其中放线菌4株,占放线菌数的8.5%,真菌4株,占真菌数的5%),抑制率在20%~40%的放线菌6株,占放线菌数的12.7%。结论从渤海湾海泥样品中分离得到真菌80株、放线菌47株,从中获得抗肿瘤活性真菌4株、放线菌10株,从放线菌中获得抗肿瘤活性菌株的频率远远高于真菌。活性菌株为寻找药源活性产物提供了菌株,无活性菌株则为核糖体工程拓展药源菌株来源研究提供了资源。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 分析湛江观海长廊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筛选具有抗肺癌活性的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其中1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H-9发酵产物4-甲基-3-甲氧基-2,4-戊二烯酸(GH-9-1)进行抗肺癌活性研究。方法 利用微生物培养和发酵技术对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液体发酵,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红树林内生真菌多样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特征峰追踪分离,根据核磁共振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技术评价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肺癌活性。结果 从湛江市观海长廊采集6种红树林植物组织标本及红树林根部土壤标本,共分离得到130株内生真菌,从真菌Penicillium sp. GH-9的发酵产物中获得其主要特征性代谢产物4-甲基-3-甲氧基-2,4-戊二烯酸(GH-9-1)。化合物GH-9-1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H460细胞生长增殖,并可诱导A549和H460细胞发生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结论 湛江市观海长廊红树林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从其中1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H-9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得到的GH-9-1具有显著的抗肺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黄河三角洲植物中分离真菌,筛选具有抗菌或抗肿瘤活性菌株,分离鉴定活性成分。方法 蔗糖密度梯度法分离菌株,对其发酵物进行抗菌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筛选,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黄河三角洲的9种植物样品中分离纯化真菌136株,筛选得到具有抑菌活性菌株25株、具有细胞毒活性菌株17株,并从1株枝孢属真菌Cladosporium sp. OUCMDZ-2046的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对白色念珠菌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桔青霉素。结论 黄河三角洲的植物真菌具有开发为药用活性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药物》2011,30(4):12-17
目的通过筛选获得具有拮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海洋微生物菌株,并对其中一株海洋生境的结节链霉菌(Streptomyces nodosus)T19-07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活性菌株;再以抑菌活性为指标,考察较强活性菌株T19-07在5L发酵罐中的培养过程特征,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XAD-16柱层析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提取,结合TLC生物自显影和HPLC快速确定代谢产物中的活性组分。结果从31株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出12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确定了菌株T19-07的代谢产物中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14,并且它对茄交链格孢霉的离体抑菌活性和已登记的化学农药异菌脲活性相当,MIC<12.5μg.mL-1。结论海洋微生物是寻找农用抗生素的重要资源,海洋放线菌T19-07产生的拮抗植物病原真菌物质具有较好的离体抑菌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海洋放线菌来源的十字孢碱产生菌,筛选获得目标菌株,分离鉴定其具有吲哚咔唑母核的产物。方法 以十字孢碱在λmax290 nm附近尖锐的特征紫外吸收为标准,利用HPLC-UV对不同来源的海洋放线菌的发酵提取物进行定向筛选,筛选出十字孢碱产生菌,利用16S rRNA序列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比较各产生菌的十字孢碱类产物的丰度,选择能够产生更多该类化合物的菌株进行规模化发酵,并采用硅胶柱层析、Toyopearl HW-40F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其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结果 从42株放线菌中筛选出12株十字孢碱的产生菌,其中Streptomyces sp. OUCMDZ-5380的产物最为丰富,从该菌株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分别为K252c (1)、十字孢碱 (2)和4"-O-去甲基十字孢碱 (3)。细胞毒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3对12株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达到纳摩尔、介于0.0003–0.623 μM之间。 结论 筛选得到12株主产十字孢碱的海洋放线菌,从OUCMDZ-5380的发酵产物中鉴定了3个吲哚咔唑类化合物,化合物3具有广谱的肿瘤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003–0.623 μM.)和对内部串联复制突变的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MV4-11的选择性(相对于人正常细胞株L-02和其它人肿瘤细胞株的选择指数分别为1120和50–2080)。  相似文献   

11.
海洋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和抗菌活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从海参、海胆、海葵、海兔、石莼、羊栖菜、裙带菜分离得到125种共附生海洋微生物,以6种敏感菌为指示菌,从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细菌21株,放线菌8株,真菌2株。21株抑菌海洋细菌中芽孢杆菌属为7株,占33.3%;弧菌属为11种,占52.2%;其余3株为假单孢杆菌属,占14.5%。8株抑菌海洋放线菌中链霉菌属为5株,占62.5%;小单孢菌属为3株,占36.5%。2株抑菌海洋真菌均为青霉属。  相似文献   

12.
8株海洋真菌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双生物活性筛选模型评估来源于东海海洋的8株海洋真菌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方法对8株海洋真菌菌体甲醇提取物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法)和抗肿瘤(MTT法)双生物活性模型筛选研究。结果菌株251#,28#,111#的发酵液提取物在剂量为2mg.mL-1时,对DPPH的清除率大于90%;当剂量为50μg.mL-1时,菌株28#,111#,21#发酵液提取物对HeLa和H460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大于50%。结论菌株28#,111#发酵液提取物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HeLa和H460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提示菌株28#,111#的活性代谢产物可能来源于菌株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胞外物。同时,表明海洋真菌是潜在的活性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具有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毒活性海洋微生物。方法通过M1培养基、Gause培养基、Martin培养基分离单菌落,利用黄豆粉培养基发酵,目测法测定发酵液活性,利用SAS软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分离获得634株海洋微生物,筛选到活性菌株56株,活性菌株所占的比率为8.83%。结论从寄居蟹、毛螺、苔藓虫、三角涡虫、水螅、海绵分离筛选到的总菌数明显的高于其他动物,而从海葵、贻贝、文蛤、江瑶、海鞘、管虫、螃蟹分离到的活性菌株数高于其他动物。采样地点与分离到的微生物类别有显著相关性,各地点样品分离到的放线菌、细菌和真菌数占该地区分离到的菌株总数的比率最大的的地点依次是新村渔排、古城岭红树林和南湾港渔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不同微生物种类与活性菌株比率有显著相关性,细菌的活性菌株比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周中流  徐立军 《中国药业》2012,21(14):22-23
目的 从我国湛江红树林采集的海泥样品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并进行筛选及抗肿瘤活性测定.方法 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放线菌菌株;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测定筛选出的72株放线菌发酵液对肺癌细胞A549与人类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两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经鉴定分离得到了72株放线菌,其中18%的放线菌发酵液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N2010-37和N2010-68两株放线菌发酵液对上述两种肿瘤细胞株作用较显著.结论 该研究结果为从湛江红树林放线菌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源于海洋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洋微生物以其生存于特殊的生物环境中而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30多年来,从海洋真菌中分离鉴定近300个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许多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抗菌和抗病毒活性。本文对近10年来海洋真菌所产生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海洋微生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的海洋底质、生物样品中分离到1003个海洋微生物菌株.包括520株放线菌、111株真菌、222株常温细菌和150株耐热细菌。通过纸片法对其抗菌活性进行筛选.结果发现321株海洋微生物具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32.0%。放线菌、真菌、常温细菌、耐热细菌的活性菌株比例分别为39.6%,32.4%。17.1%,27.3%。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比例与样品来源密切相关。生物样品来源的细菌抑菌活性较高的菌株比例较底质样品来源的要高,而海洋放线菌与海洋真菌结果相反。各类海洋微生物菌株的抗菌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从海泥中分离获得的芽孢杆菌B-9987,其胞外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以改良的2216E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得到B-9987放大培养的最佳配方。胞外抑菌物质在碱性条件下活性大,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奶的热稳定性,且水溶性、醇溶性和脂溶性都较大。纸电泳表明此物质呈弱酸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桐花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几丁质降解菌株,并应用复 筛培养基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结合平板对峙法挖掘能高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活性菌株,为红树林来源微生物农用生物 防治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划线法分离纯化菌株,并应用复筛培养基通过透明圈观察法检测菌株 几丁质酶活;采用Chelex-100法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上传至EzBioCloud数据库进行 在线比对;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菌株;采用PKS和NRPS基因的扩增引物分别检测基因组聚酮合酶基因与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结果 从桐花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8株几丁质降解菌,隶属于10目10科17属;其中5株几丁质降解 菌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显示出抑菌活性,抑菌活性阳性率为17.86%;并在17株几丁质降解菌中检测到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 结论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桐花树根际土壤来源的细菌及放线菌是重要的几丁质酶菌种资源,它们在抗植物病原真菌方面表现出 良好的应用潜力,在新型绿色海洋生物农药、新颖结构海洋药物及其他高赋值产品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