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CT检查502例外伤性颅底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颅底骨折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CT轴位颅底薄层扫描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人502例,分析骨折情况;其中65例病人加作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并与自身常规薄层扫描进行比较.结果:颅前窝骨折者272例、颅中窝骨折者122例,颅后窝骨折者135例;两个颅窝同时骨折者73例,三个颅窝同时骨折者7例;在经两种不同扫描方法检查的65例中比较骨折显示率,常规薄层扫描为80.26%;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为1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0.05≥P>0.01).结论:常规CT轴位薄层扫描能直接显示颅底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对外伤性颅底骨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螺旋CT轴位3mm薄层螺旋扫描、1mm薄层骨算法重建能明显提高颅底骨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2.
16-MSCT对蝶骨微细骨折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蝶骨微细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蝶骨微细骨折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F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61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计算微细骨折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61例均查出有微细骨折,每例1~35处不等.分组比较微细骨折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89.52%;③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53.33%;④5mm层厚的显尔率为30.95%;以上分组比较经统计学(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均有检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扫描层厚与显示效果间存在线性趋势,即层厚越薄显示效果越好.结论:16-MSCT趋于各向同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重建层厚越薄、微细骨折显示越清楚,即0.625mm层厚的微细骨折显示率明显优于1.25mm、2.5mm及5mm层厚.作者认为对可疑蝶骨微细骨折的病例应常规做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有利于减少蝶骨微细骨折的漏诊,提高诊疗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 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 ,探讨CT薄层扫描 ,高分辨重建技术的特点 ,各类参数的使用 ,以及该技术在颅底骨折检查中的优越性。方法 对经筛选的 2 8例脑外伤病人除进行常规CT检查外 ,又对其颅底进行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重建。结果  2 8例脑外伤病人在常规CT检查时 ,只有 2 0例怀疑有颅底骨折 ( 71.4%) ,但不能确诊 ,在进行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重建后 ,2 8例均可确诊为颅底骨折 ( 10 0 %)。高分辨薄层图像 ,清晰显示骨折线 ,并且每个病例有多幅图像支持诊断。结论 对疑有颅底骨折的病人 ,正确而熟练地运用CT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重建 ,能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CT后处理技术对外伤性鼻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icro-or occult-fracture's,MOF’s)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颅面部外伤常规CT检查诊断有鼻骨骨折或可疑骨折者,复查时采用轴位颅底5mm层厚、5mm层距行螺旋扫描,之后行0.625、1.25、2.5及5mm高分辨力骨算法重建(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58例,在工作站上行MPR和VR图像同屏点对点对比观察。按不同重建层厚计算MOF’s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58例均查出有鼻骨MOF’s,每例1~7处不等。按重建层厚分组比较鼻骨MOF’s分值及显示率:0.62、1.25、2.5、5 mm层厚的显示率分别为100%、88.70%、49.52%、18.27%;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2,P0.001)。结论:0.625mm层厚骨重建无需增加辐射剂量就能提高鼻骨MOF’s的显示率,方便、经济,可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科学、准确的依据,性价比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颅底伪影是CT扫描经常遇到的问题,使CT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就薄层扫描及采用听眉线扫描在消除颅底伪影的方法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分析200例颅脑CT检查病人,均采用薄层及听眉线扫描。结果:通过薄层扫描及听眉线扫描,对颅底结构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结论:采用听眉线扫描及颅底薄层CT扫描,可大部分消除枕内隆突伪影,消除或部分消除中颅窝伪影,清楚显示小脑半球灰白质及第四脑室,清楚显示桥小脑角池,明显优于常规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对外伤性颞骨微细或隐匿性骨折(MOF)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常规头颅CT检查诊断有可疑颞骨MOF者,于复查时常规5mm层厚螺旋扫描后进行0.625mm、1.25mm、2.5mm及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以下简称骨重建),采集数据完整者314例,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进行阅片,按不同层厚计算MOF的显示分值及显示率,进行自身对照。结果:314例均查出有颞骨MOF,每例1~27处不等。分组比较MOF的显示率:①0.6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100%;②1.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87.62%;③2.5mm层厚的显示率为57%;④5mm层厚的显示率为39.22%;以上分组比较经统计学(趋势卡方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扫描层厚与显示效果间存在线性趋势,即层厚越薄显示效果越好。结论:16-MSCT趋于各向同性,在本文研究范围内重建层厚越薄MOF显示越清楚。对可疑颞骨MOF的病例应常规做0.6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这样有利于减少漏诊率、提高诊疗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簿层双螺旋CT检查对鼻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鼻部外伤患者行螺旋CT检查,层厚1mm,螺距1:1,骨算法靶扫描,三维重建。结果 48例患者均经CT扫描显示了鼻骨骨折,其中,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32例,鼻颌缝分离36例,鼻间隙分离14例,鼻中隔骨折16例,眼眶骨折16例。结论螺旋CT3D重建能清楚显示鼻部及相邻器官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鼻部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及并发改变能细致、全面、准确地显示,可鉴别鼻骨滋养孔与骨折线,因而它是鼻部外伤性骨折准确而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能为术前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作者复习了490例头部 CT 片,均患较重的非穿通性损伤。大多数病人系因交通事故,少数因坠落、滑雪、升降机、拳击而致。年龄1~68岁,男297例,女193例。采用8mm 层厚从颅底至颅顶连续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在11例疑眶骨和面骨骨折者加做了2~4mm 层厚的横断扫描,7例加做了冠扫以进一步勾画面部骨折或作为脑池造影的一部份用于诊断后颅凹脑脊液漏。颞骨骨折行2mm层厚断面。结果见到,490例中111例有颅骨骨折,9例为颅穹窿骨折,可由 CT 识别,83例为颅底骨折,62例为面骨骨折,且大部分为复杂骨折。数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多层螺旋CT扫描对颅底骨折诊断价值。方法 :对 48例患者行常规轴位CT扫描与高分辨力薄层轴位扫描及直接冠状位扫描 ,比较常规轴位CT扫描与高分辨力薄层轴位扫描图像对骨折的显示率 ,同时又对薄层扫描MPR冠状位重建图像与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对骨折的显示进行比较。结果 :前组二者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 ,后组图像骨折显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高分辨力薄层CT扫描对提高颅底骨折诊断率有明显价值 ,并可替代直接冠状位CT扫描成像  相似文献   

10.
筛骨骨折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外伤性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常规轴位颅底5mm螺旋扫描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常规组),复查时接受2.5mm薄层螺旋扫描1.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薄层组),共108例,比较这两种扫描方法的骨折诊断情况.结果:108例筛骨骨折患者中,骨折线仪累及筛骨右侧40例,仅累及左侧47例,累及双侧21例;线性骨折37侧,凹陷性骨折71侧;筛骨骨折伴内直肌肿胀、迂曲46侧,筛窦眶内容物疝57侧,内直肌与纸样板间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85侧.脂肪间隙增宽9侧,脂肪间隙混浊98侧;眶内积气29侧,眼球内陷12侧,眼球突出18侧,伴视神经肿胀23侧,筛窦外伤性积液、积血59侧.比较两组骨折显示率:常规组为78.20%;薄层组为100%,经统计学(U检验)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组扫描法能显示筛骨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能很好地分型,有诊断价值;缺点是漏诊率较高.薄层组扫描法对筛骨骨折的正确分型以及显示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的能力都明显地优于常规组,能克服常规组的不足.能充分发挥16层螺旋CT的优势,对法医伤情鉴定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X线、螺旋CT横断、3D及MPR技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9例。层厚2~5mm,螺距1,重建间隔1~2mm。结果9例胫骨平台骨折经3D和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9例中,Ⅰ型4例,Ⅱ型2例,Ⅲ、Ⅳ、Ⅴ型各1例。结论 螺旋CT3D和MPR技术能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计划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and CT in detecting maxillo-facial fractures are shown both experimentally and in a clinical setting. In 36 patients examined by both methods after maxillo-facial trauma, CT and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cluding pluridirectional tomography) proved to be equal in detecting fractures of the orbital roof, the anterior wall of the frontal sinus, the nasal bone and the pterygoid process. CT is inferior to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 fracture of the orbital floor, the frontal base of the skull, the hard plate and the zygomatic arch. CT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 fractures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wall of the orbit,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frontal sinus, the posterior, medial and anterior wall of the maxillary sinus as well as the zygomatic bone.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颌面部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临床疑有复杂性颌面骨折患者(28例煤矿工外伤和22例交通事故外伤)于外伤后2-23(平均121h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和三维重建(SSO)成像。依据手术所见,对比性分析了CT平扫与三维重建像对骨折部位、伴发骨折及骨折线的显示能力。结果50例疑有颌面骨折患者中,上颌骨骨折伴颧骨、眶骨骨折26例,上颌骨骨折伴颧骨、眶骨、鼻骨、额骨骨折14例,颧骨、眶骨、鼻骨骨折6例,颧骨、眶骨骨折4例。三维重建(SSD)像清晰显示了部分患者中cT平扫未发现的横向、斜向骨折线。结论cT三维重建成像能立体地、直观地显示复杂性颌面骨折的部位及伴发骨折,尤其在显示隐匿性骨折线方面明显优于CT平扫,因此,它能为制定精细的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CT冠状面与轴位扫描对颅底骨折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CT冠状面扫描在颅脑外伤合并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冠状面和轴位扫描,对26例颅脑外伤并颅底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6例颅底骨折中CT冠状面扫描显示骨折线22例,占84.6%,CT轴位扫描显示骨折线7例,占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颅脑外伤并颅底骨折时,应用CT轴位扫描加冠状面扫描能进一步明确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EBCT探索CT仿真支气管镜发现不同大小腔内占位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新鲜离体猪肺标本1具;小土豆块5块。小土豆块用于模拟小的腔内占位。扫描方式为EBCT连续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结果:3mm层厚扫描的EBCT仿真支气管镜可良好地显示2mm左右以上的气道内占位,显示1.5mm大小的占位时图像失真,对1mm大小的一没有显示;1.5mm层厚扫描的CT仿真支气管镜可良好地显示1.5mm左右以上的气道内占位,显示1mm大小的占位时图像失真。结论:EBCT仿真支气管镜可显示气道内的较小的占位病灶,其检出小占位病灶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且与扫描层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面部外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5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均经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骨折的移位、塌陷深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CT,特别是对一些复合的粉碎性骨折,SSD可以显示出畸形的立体形态。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颌面部的解剖及病理解剖关系,增加了影像的信息量,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大量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CT诊断(附70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的CT表现和椎体后缘的后移碎骨片引起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72个椎体爆裂骨折的CT表现,其中有2例为2个脊椎爆裂骨折。所有患者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mm。结果 脊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CT表现如下:(1)椎体向心性爆裂;(2)碎骨片向后移位导致椎管狭窄;(3)椎基静脉孔垂直矢状向骨折;(4)单侧或双侧椎板骨折;(5)部分伴随横突、棘突、关节突和/或椎体骨折。椎管狭窄和程度与神经损伤有关。结论 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脊椎爆裂骨折和椎管狭窄的程度,是诊断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重要方法,并对帮助制订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3D重建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70例脊柱骨折患者均经螺旋CT扫描及3D重建。螺旋CT扫描是以层厚3mm~5mm.进床速度3mm/s~5mm/s,电压120kV,电流200mA,薄层重建1mm~3mm进行的。3D重建在工作站上进行。选择重建时合适的阈值,脊柱200HU,分别进行脊柱及周围软组织重建,并用假彩色技术处理。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病变,测量有关数据。结果全部病例均被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的部位、类型、严重程度、移位及椎管狭窄状况。结论螺旋CT3D重建对脊柱骨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简化了观察者的思维过程,并能为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MSCT胸部低剂量扫描对慢性肺部病变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低剂量及常规剂量扫描对慢性肺部弥漫性病变(范围较广泛者)的显示差异,探讨低剂量扫描诊 断慢性弥漫性或浸润性肺部病变的可行性及合理扫描方案。方法:34例慢性肺部病变患者及4例临床怀疑支气管扩张但 CT扫描未见异常的患者,行低剂量(50mAs)全肺螺旋扫描,14例患者并行常规剂量(195mAs)全肺增强扫描,所有病例 在病变部位加低剂量(50mAs)及常规剂量(220mAs)薄层(2.5mm)HRCT扫描。比较低剂量及常规剂量扫描对病变范 围、分布及病变特征的显示差异。结果:两种剂量全肺扫描(重建层厚7.5mm)图像对肺部病变分布的范围及各种征象的 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剂量的薄层HRCT图像对各种病变征象均可以显示,但是对支气管扩张、蜂窝样 改变、纤维索条及胸膜下线的显示以常规剂量为优(P<0.05),对其它征象的显示两组剂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对于怀疑肺弥漫性病变的患者,可以采用低剂量全肺扫描,病变部位加常规剂量薄层HRCT扫描。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重组技术在头面部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并用不同层厚、不同滤波函数重组图像,对比各种图像对头面部外伤性病变的显示能力,探讨更准确、合理的重组参数与方法。资料与方法对72例头面部外伤的患者进行轴位扫描,并以不同重组滤波函数H40s、H70h,及1.5mm、3mm、9mm重组层厚分别进行图像重组,对比分析不同重组参数图像中对病变的显示。结果对颅面部骨折的显示,以H70h组1.5mm层厚图像最佳;对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以H40s组1.5mm层厚图像最佳。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图像重组优势,对于颅面部外伤的急诊诊断,在常规厚轴位的基础上结合标准算法和高分辨算法重组的1.5mm层厚的轴位图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