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术前B型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总结声像图表现。结果:腹部囊性淋巴管瘤声像图表现为边界清晰。壁薄,内多呈多房结构(10/11)囊性包块,囊性暗区内清晰,包块与周边脏器分界清楚,无腹水。结论:B型超声对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选择的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包块,占腹腔体积1/3以上或全腹。由于婴幼儿腹腔体积较小,瘤体较大,腹腔内正常结构受挤压,造成诊断困难,来源及部位不易判断。为提高诊断准确率。通过研究婴幼儿腹部巨大囊性包块的鉴别来判断其部位及来源。方法:21例均为我院近两年儿科住院患,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自出生后3天~5岁,男14例,女7例。所用仪器为ATL公司生产的HDI-3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结果:21例超声确诊16例,误诊或诊断不明确5例。其中先天性输尿管畸形、狭窄、闭锁等原因所致重度肾积水9例,确诊8例;积水原因不明1例;较大囊性畸胎瘤8例,确诊6例,误诊为胰腺囊肿1例;盆腔大量包裹性积液1例;大网膜囊肿或肠系膜多发囊肿4例,确诊2例,未提示来源1例,误诊为腹水1例。结论:超声是诊断婴幼儿腹部囊性包块的重要方法。婴幼儿腹腔囊性包块临床因触诊不清,包块不具体,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和诊断。超声对于囊性包块容易发现,但对巨大囊性包块占满全腹腔或腹腔1/3以上,其来源、病因不易诊断,还容易误诊为腹水,盆腔包裹性积液。再加之囊性包块物理性质相同,声像图表现类似,多种病因一种表现,因此,深入分析囊性包块的特征,寻找病因及部位,通过对病因、部位和腹水,盆腔积液等的鉴别,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检查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临床、病理和X线、CT及超声表现。结果:直肠重复畸形1例占8.3%,胃重复畸形1例占8.3%,小肠重复畸形10例占83.4%。7例腹部平片2例表现完全性肠梗阻,3例不全性肠梗阻,2例见肿块影;7例消化道造影中,3例胃、肠道受压,并可见占位征象,1例钡剂灌肠检查回盲部充盈欠佳;1例肠套叠复位后腹腔内仍见包块影;其余2例造影检查阴性。8例BUS中,6例腹腔见囊性包块,1例表现为肠梗阻;1例表现为腹膜炎,腹腔少量积液。4例CT表现为单房囊性肿块,囊内CT值近似于水,囊壁与邻近肠管壁厚相近或稍厚,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结论:综合应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对正确诊断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64排螺旋CT对腹腔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腔淋巴管瘤5例,均行腹部超声、CT检查,其中3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经腹超声及CT检查腹腔淋巴管瘤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性囊肿2例,多房性囊肿3例,淋巴管瘤沿组织间隙内生长,形状不规则,界限清晰,直径约3-17cm不等。2例囊性肿块内可见血管及穿行小肠组织。3例CT增强扫描囊壁强化,分隔轻度强化,囊内液性部分无强化。术前经腹超声正确诊断2例,正确率40%,CT正确诊断4例,正确率80%。结论:腹腔淋巴管瘤是临床少见腹腔病变,其影像表现为腹腔内单房或多房囊肿,沿组织间隙生长,形态多不规则为特征,术前借助经腹超声、CT检查综合分析,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幼儿颈胸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共确诊治疗29例婴幼儿颈胸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9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3个月龄,治疗前行超声、CT或MRI诊断为淋巴管畸形,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淋巴管畸形予以分型,明确与周围血管及重要器官毗邻关系。术中抽取囊液为淡黄色或血色,注入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在DSA透视和/或超声引导下,使药物在瘤体内均匀的扩散,完成硬化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并根据硬化效果决定是否行多次硬化治疗。结果介入硬化治疗小儿体表淋巴管畸形的总体有效率为100%。本组29例患儿,其中11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行一次介入硬化治疗;13例患儿行两次介入硬化治疗;4例行三次介入硬化治疗,均达到治愈标准。1例行六次介入硬化治疗后瘤体缩小至30%,治疗有效。17例患儿术后局部肿胀,3例出现术后发热,分别给予对症处理。本组均未出现肺炎样病变和肺部纤维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儿颈胸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有效、安全,注射药物存留在囊腔内,术后药物持续作用于病灶时间长且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少见,分析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年来(2007年2月—201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腹部淋巴管瘤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岁),所有患儿均行腹部CT扫描(平扫4例,增强28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腹部增强M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上32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n=17)、大网膜(n=9)、腹膜后(n=4)及腹腔内不明来源(n=2)。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侧腹部者16例、位于左侧腹部者7例、居中者4例,其余5例患者肿瘤占据全腹部,病理上均起源于大网膜。CT诊断为淋巴管瘤18例、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恶性肿瘤1例、卵巢肿瘤2例、畸胎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肠重复畸形1例、未确诊2例、漏诊1例。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较大囊性占位,其中绝大多数肿瘤短径≥5 cm(30/32),呈多囊分叶状并有多发间隔(32/32),多数囊壁及间隔较薄(27/32),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30/32),囊内呈澄清低密度(31/32),极少见实性成分(1/32)、极少见出血(2/32)、极少见囊壁及间隔钙化(1/32)。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均有明显强化(28/28)。部分肿瘤内部可见肠管穿行(11/3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血管穿行(24/28)。结论: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检出率及确诊率均较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最佳检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及消化道造影在诊断儿童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疑肠旋转不良的患儿进行肠道超声、消化道造影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与术后诊断的符合率。结果60例病例中超声异常的病例共有57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肠系膜上静脉局部扩张,其中肠系膜血管及肠管呈漩涡征或半环状47例,47例中4例漩涡征合并腹腔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声像;消化道造影异常48例,表现为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其中35例肠管呈螺旋状,怀疑肠扭转所致。60例患儿中56例术后确诊为肠旋转不良,2例为肠系膜淋巴管瘤并肠扭转,1例为网膜囊肿并扭转,1例为肠重复畸形并肠扭转。结论消化道造影及超声均可进行肠旋转不良的诊断,而超声对合并肠扭转的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4例的超声所见。 例1 男13个月,于出生时即发现左腹壁有一5×5cm包块并逐渐增大。超声检查:于左腹壁见120×108×105mm多房性囊性包块,边界清,壁薄,囊内暗区呈管状或囊状,互相套叠,有散在光点。手术见肿瘤呈囊状,切面见纵横交错的管状结构,内为黄色液体和陈旧性血液。病理诊断囊性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B型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腹腔穿刺和腹腔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B型超声表现。结果恶性7例,其中卵巢黏液囊腺癌3例,阑尾黏液囊腺癌3例,结肠黏液腺癌1例;良性16例,其中卵巢黏液囊腺瘤9例,阑尾黏液囊腺瘤4例,阑尾黏液囊肿2例,胰腺黏液囊腺瘤1例。黏液腹腔积液中大量13例,少量10例;17例于腹、盆腔内共见35个直径2.3-31.0 cm的黏液包块;肝脾边缘“扇贝样”压迹7例,肠管受压12例,大网膜呈饼状11例,腹膜增厚17例,囊性包块内见蜂窝状改变6例,网状光带状分隔7例。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B型超声图像表现具有一定特性,超声诊断PMP具有方便快捷、准确性较高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在胎儿颈部包块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5例超声诊断为颈部包块胎儿的声像图,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9例,呈囊性包块,壁厚;脑膜脑膨出4例,其囊实混合性包块通过缺损的颅骨与颅内结构相连;颈部畸胎瘤2例,呈囊实混合性包块,其中1例误诊为脑膨出.结论 包块的囊实性、有无分隔及颅骨有无缺损是胎儿颈部包块鉴别诊断的要点,对临床判断和预后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孕妇,27岁,孕2产1,孕24周。外院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腹腔囊性包块。我院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6.2 cm,股骨长4.5 cm,胎儿上腹腔偏右侧腹主动脉前方见一大小2.6 cm×1.0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形态略不规整,内见无回声,与胃泡未见相通,胃泡大小2.3 cm×1.2 cm。超声提示:上腹腔囊性包块,建议进一步除外淋巴管瘤。孕32周超声检查:胎儿双顶径8.1 cm,股骨长6.3 cm,腹壁回声连续,胎儿胃泡水平,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间见一大小1.5 cm×0.6 cm囊性包块(图2),边界清,内见液性无回声。超声提示:中期妊娠,单胎;胎儿腹膜后囊性包块。患儿足月生产后36 d行经腹三维超声检查:左上腹后壁胃小弯旁见一大小3.7 cm×3.2 cm×2.8 cm囊性包块,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在儿童梅克尔憩室诊断中的作用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儿童梅克尔憩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其超声进行诊断,并给予其手术病理诊断,探究超声诊断作用及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经超声针对确诊47例为儿童梅克尔憩室患儿,超声表现:18例回声呈管状或厚壁类圆形异常肠襻,中央可见少许液性无回声区;15例回声呈囊性、囊腔大小不等,10例囊液透声尚可,5例囊内透声很差,边界均清晰,9例腹腔内存在异常肠襻回声,且结构多层为混合型回声包块;5例可见"同心圆"征象,其中2例为单纯反折入肠腔,3例引起继发肠套叠;7例腹腔网膜增厚并包裹,16例腹腔肠间隙可观察到包囊性积液和游离积液,10例近端肠管扩张,4例肠系膜淋巴肿大。5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均为儿童梅克尔憩室患儿,超声诊断确诊47例,诊断准确率为94.00%,其中1例患儿误诊为肠套叠,1例患者误诊为误诊阑尾炎,1例患者误诊为肠重复畸形,误诊率为6.00%;且其诊断准确率与误诊率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超声诊断儿童梅克尔憩室结果发现诊断准确率高于90.00%,属于较优指标,且其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患儿男,4岁。因右侧阴囊反复肿大2年入院。外院诊断为腹股沟疝曾行手术治疗,术后仍复发。查体:右腹股沟区至阴囊内可触及质软包块,透光试验阳性。超声检查:右侧睾丸旁探及一囊性无回声区,边界清,可见包膜及多条分隔,无回声区经腹股沟管与腹腔相通,并向上向后延伸至右肾下方。CDFI:于分隔上探及点条样血流信号(图1)。超声诊断:右中下腹腹膜后-腹股沟管-阴囊内多分隔囊性包块,考虑囊状淋巴管瘤。MRI检查:右中下腹-腹股沟管-阴囊内见多分隔囊性包块  相似文献   

14.
结肠淋巴管瘤十分罕见,占所有淋巴管畸形的比例小于1%。本文报告一例成人结肠淋巴管瘤并发部分肠梗阻的病例,此患者是经手术切除并经组织学证实的回盲部粘膜下淋巴管瘤。与多数淋巴管瘤的囊性超声表现不同,本例中超声提示病灶整体呈不均质回声包块,且CDFI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由于这种不典型的超声表现,导致诊断时并未考虑为淋巴管瘤。本文的目的是报道我院一例罕见成人结肠淋巴管瘤及其超声表现,供更多临床医生学习与研究,以进一步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梅克尔憩室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诊断的24例梅克尔憩室患儿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4例经超声诊断的梅克尔憩室患儿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误诊肠重复畸形5例,阑尾炎2例,以及肠套叠和消化道异物各1例。15例梅克尔憩室患儿超声主要表现为薄壁囊性包块,厚壁管状或类圆形包块,多层混合型回声。结论超声对梅克尔憩室有一定诊断价值,具有无创、方便的优点,可作为临床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胎儿腹腔囊性包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判断胎儿腹腔囊性包块的来源,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超声对胎儿腹腔囊性包块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接受产前超声筛查、会诊,并随访确诊的腹腔囊性包块胎儿170例。比较不同来源囊性包块的诊断结果,分析包块的发现孕周、囊肿的形态、发生的部位、囊壁的厚度、内部回声、血流情况、胎儿性别、羊水情况。结果 170例胎儿腹腔囊性包块来源分布:肝胆23例、胃肠道45例、泌尿系统66例、生殖系统26例,其他10例。孕周11.0~13.6周胎儿以巨膀胱多见(8/8);14~28周十二指肠梗阻(16/95)、胆总管囊肿(12/95)和肾脏多囊性病变(13/95)占比较大;>28~38周胎儿以卵巢囊肿(13/67)、消化道梗阻(13/67)和肾多囊性病变(11/67)以及肾积水(10/67)为主。产前超声误诊12例,误诊率为7%。170例胎儿因染色体异常或畸形终止妊娠40例;130例顺利出生,其中80例出生后行手术治疗,50例随访中。结论 综合分析胎儿腹腔囊性包块的超声指标,可降低产前误诊率。产前超声可确定胎儿腹腔囊性包块的来源和性质,对胎儿的产前评估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儿泄殖腔畸形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产前诊断5例胎儿泄殖腔畸形的超声图像、MRI和引产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泄殖腔畸形中:下腹部囊性包块5例(5/5);肛门部位未见靶环征5例(5/5);合并泌尿系统畸形5例(5/5):其中肾积水3例,囊性肾发育不良2例,重复肾1例。5例泄殖腔畸形的胎儿引产后均证实为女性,同时合并有双子宫双阴道畸形。结论泄殖腔畸形具有特征性的产前超声表现,当产前超声发现腹盆腔囊性包块、肛门闭锁、泌尿系统异常时应考虑本病存在,部分病例有肠管和尿道内有钙化胎粪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重复畸形患儿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25例消化道重复畸形患儿发生在回肠20例,空肠3例,结肠1例,食管1例。其中20例呈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大小不等厚壁囊性团块,外径2~11cm,<5cm者16例。囊壁的边界尚清,肠壁呈"强-弱-强"3层结构特点,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囊壁血流信号;1例超声声像图显示为右侧胸腔内肠管样回声,肠管扩张,可见蠕动,彩色多普勒示肠管可见点状血流信号;4例呈非典型声像图表现,其中2例表现为薄壁囊性团块,未显示明显肠壁3层结构,内可见分隔样回声,彩色多普勒示囊壁无明显血流信号;1例仅表现为肠梗阻,部分肠管积液、扩张;1例仅有少量腹腔积液,未显示明显腹腔团块回声。结论小儿消化道重复畸形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提高对其病理类型的认识并采用合适的超声检查操作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对寻找该病病理性诱发点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2002年2月至2009年10月经术前超声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原发病的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表现。结果美克尔憩室16例;幼年性息肉(病)7例,P-J综合征5例;腹型紫癜5例;肠重复畸形2例;淋巴瘤2例;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空肠肠壁血管畸形、小肠肠壁真菌感染致慢性肉芽肿、回盲瓣炎性病变、回肠管状腺瘤、小肠黏膜下异位胰腺、回盲部类癌各1例。27例术前超声发现原发病,17例术前超声除套叠外无阳性发现。超声表现:中等回声结节10例,低回声包块4例,囊腔3例,肠壁增厚5例,境界模糊的不均匀回声团4例,多房性肿物1例。结论对于儿童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可以发现以及确诊部分原发病,是寻找套叠原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对眼部包块患者实施超声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6年5月—2020年4月择取中山市中医院超声科收治的60例眼部包块患者,这60例患者先进行超声检查,之后再通过手术病理检查,对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对超声检查中良性包块与恶性包块检出情况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显示,41例良性包块,19例恶性包块,在超声检查中,40例良性包块,20例恶性包块,诊断准确率为98.33%。在眼部良性包块诊断中,手术病理检查显示9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多形性腺瘤、6例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4例静脉性血管瘤、9例其他;经超声检查显示9例海绵状血管瘤、9例多形性腺瘤、6例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4例静脉性血管瘤、8例其他;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眼部恶性包块诊断结果来看,手术病理检查显示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基底细胞癌、2例腺样囊性癌、2例泪囊筋膜纤维肉瘤、2例原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例眼睑鳞状细胞癌、2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超声检查显示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4例基底细胞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泪囊筋膜纤维肉瘤、2例原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例眼睑鳞状细胞癌、2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眼部包块诊断中,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以对眼部包块良恶性进行有效鉴别,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