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产前治疗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期降低母儿并发症。方法:对近5年该院收治的116例患者依据分娩前是否进行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产妇与新生儿的预后。结果:对照组孕期并发症、围生儿不良预后及因难产行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及早诊断GDM,及时有效进行产前治疗可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67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检查健康的67例产妇纳入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的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感染、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24例,发生率为35. 82%,采用剖宫产22例;对照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8. 96%,剖宫产10例,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及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巨大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低血糖、死胎等不良围生结局的总发生率为46. 2%,对照组为17. 9%,GDM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GDM显著影响母婴健康及围生结局,对妊娠期妇女进行GDM早期健康管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级围生保健对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GDM产妇7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为普通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50例。普通组产妇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产妇实施三级围生保健。比较两组产妇妊娠期增加的总体质量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并记录两组分娩方式、产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均低于普通组,自然分娩率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妊娠期增加的总体质量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及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GDM产妇中实施三级围生保健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及原发性羊水过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羊水过少孕妇妊娠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180例原发性羊水过少产妇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院分娩的羊水正常的100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过期妊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儿畸形],分娩方式,妊娠结局(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新生儿肺炎、围生儿死亡)。结果观察组HDCP、过期妊娠、FGR、ICP、胎儿畸形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合并1种、合并2种、合并3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自然分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水粪染、新生儿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围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羊水过少与妊娠并发症关系密切,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及时准确地诊断原发性羊水过少可有效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高龄经产妇及初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8月在核工业四一六医院住院分娩的715例高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史将其分为观察组(经产妇)与对照组(初产妇),比较两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分娩方式及围生儿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胎盘粘连、合并子宫肌瘤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盘早破、羊水量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分娩方式、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高龄初产妇,高龄经产妇HDCP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其胎盘粘连、合并子宫肌瘤风险显著增大,巨大儿发生率高,需加强高龄孕产妇(特别是经产妇)的孕期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期综合管理对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广元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40例初产妇,在产科门诊进行孕期综合管理的120例为观察组,同期行孕期常规检查的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产前负性情绪、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产前负性情绪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围生儿不良结局(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综合管理有利于母婴健康,提高了自然分娩率,是一种有效的产科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早期筛查与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前检查及分娩的115例GDM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于早孕期常规GDM筛查确诊为GDM,并接受规范性综合治疗的81例受试者纳入观察组,其余于中、晚孕期确诊为GDM的34例产妇纳入观察组-1,同时选择同期在相同医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分娩的血糖正常产妇100例为对照组。对3组受试者的分娩方式、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知情同意书。3组受试者年龄、产次、身高及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本组确诊为GDM的115例患者中,于早孕期(孕龄为24~28孕周)接受产前GDM筛查并确诊为GDM的检出率为70.4%(81/115)。于中、晚孕期确诊为GDM的检出率为29.6%(34/115)。2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观察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及产后出血等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围生儿中,低出生体质量儿、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在早孕期被筛查,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可降低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受试者妊娠结局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胎心率基线异常对分娩方式选择以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96例胎心率基线异常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96例胎心率基线正常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结局、脐带与胎盘异常因素以及无应激试验(NST)类型。结果观察组脐带绕颈、脐带先露、羊水污染Ⅱ~Ⅲ度、胎盘早剥、球拍状胎盘和帆状胎盘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85.42%)显著高于对照组(20.83%),且观察组新生儿重度窒息、死胎和足月小样儿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NST可疑型、NST无反应型产妇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NST有反应型所占比例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心率基线异常减弱或消失提示存在胎儿窘迫或缺氧,应结合NST共同诊断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避免死胎发生,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受到产前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情况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来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SAS评分50分或SDS评分53分)与对照(SAS评分≥50分或SDS评分≥53分)。对两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围产期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围生儿结局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当产妇存在产前焦虑抑郁情绪时,其并发症发生率会明显升高,同时还会对围生儿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体质指数(BMI)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围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平阳县人民医院确诊为GDM的孕妇95名为观察组,同期非GDM的正常孕妇128名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监测孕妇血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监测孕妇HbA1c;监测孕妇体质量,计算BMI。记录孕妇分娩孕周、孕期HbA1c值、BMI进行分组,观察组按照HbA1c值分为≤6.5和6.5组,BMI以25 kg/m2分为正常组和超重组。记录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围生结局。围生结局包括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结果入组时,观察组孕妇BMI、HbA1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饮食控制,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产前观察组孕妇HbA1c较入组时有所下降,两组孕妇BMI均增长高于入组时,产前观察组患者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6.5的GDM孕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前,超重组GDM产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及体质量正常的观察组(P0.05)。结论 GDM可影响围产期结局,增加并发症风险,而有效控制血糖及体质量可显著降低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对分娩方式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住院分娩的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病因,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情况。结果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最主要的病因、占55.77%,其次为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22.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排在第3位、占17.3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还包括地中海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分别占2.88%和1.92%。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孕妇剖宫产率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度组孕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早产及贫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孕妇产后出血、早产及贫血发生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围生儿血小板减少、足月低体质量儿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足月低体质量儿、新生儿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十分复杂,其中GT和ITP是主要病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剖宫产、产后并发症及围生儿不良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该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116例双胎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为单绒毛膜(A组),75例为双绒毛膜(B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并发症情况及围生儿预后情况。结果 A组产妇的早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羊水过多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生儿的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选择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发育畸形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新生儿入住NICU、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持续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绒毛膜性与围生儿结局和妊娠并发症均有密切联系,单绒毛膜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其对围生儿的危险性比双绒毛膜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产前检查次数及健康教育与产妇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乐清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住院分泌的720例产妇,根据产妇产检次数不同,将产检次数≥5次产妇436例作为观察组,将产检次数5次产妇28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围生儿结局,并比较产前健康教育与产检次数的关系。结果在同等学历下,接受健康教育产妇其平均产检次数显著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产妇(P0.05);观察组前置胎盘伴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生儿死亡、低体质量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以及早产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前健康教育可直接影响孕妇产前检查次数,而产前检查次数则影响产妇妊娠结局以及围生儿结局,因此加强孕妇的产前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治疗高危妊娠对于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联合间苯三酚在产妇胎位异常中的价值及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该院收治的68例胎位异常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分娩并辅以间苯三酚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以自由体位进行分娩并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并发症以及新生儿结局变化。结果观察组产生均短于对照组且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其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产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产前两组SAS、SDS评分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胎位异常产妇中以自由体位分娩联合间苯三酚可缩短产程,降低产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缓解产妇疼痛,改善情绪,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含量和母婴结局相关性,为临床患者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GDM孕妇218例,依据HbAlc数值分成两组,未达标组(6.1%~7.0%)96例和达标组(5.1%~6.0%)122例,选取同期进行产前体检、HbAlc含量低于5%且产前两次血糖检测正常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3组孕妇妊娠与围生儿结局状况。结果未达标组产妇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子痫前期及胎膜早破比例高于达标组、正常组,妊娠周数低于达标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达标组围产儿中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1min Apgar评分≤7分比例及新生儿体重高于达标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产妇血清HbAlc含量和妊娠周期为负相关关系(r=-0.169、-0.175,P0.05),达标组和未达标组产妇HbAlc含量和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为负相关关系(r=-0.161、-0.158,P0.05)。结论 GDM产妇血清HbAlc含量和母婴结局联系紧密,血清HbAlc含量越高,妊娠和分娩期间母婴并发症率越高,HbAlc可作为孕期血糖含量和GDM筛查的重点指标,做好相关干预可降低围生期不良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以期为临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6年2月在该院分娩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12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子宫肌瘤产妇120例为对照组。根据产妇体征由医生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对比分析两组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产褥感染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宫内窘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增加了剖宫产的发生率,且对孕妇及新生儿存在明显不良影响,临床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麦燕  麦燕婷  麦丁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396-339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与孕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65例(GDM组)、妊娠期糖耐量受损42例(GIGT组)、糖耐量正常孕妇40例(对照组)的孕妇及围生儿结局进行比较。结果:GDM组及GIGT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胎儿窘迫、羊水过多、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及手术产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GDM、GIGT均影响孕妇及围生儿结局,应积极进行孕期糖代谢的筛查,对妊娠期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应积极进行监测及干预。  相似文献   

18.
杨丰  彭晖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11-1712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哮喘患者的分娩结局。方法将岳阳市三医院住院妊娠合并哮喘产妇60例与正常妊娠产妇52例比较,比较两组产后产妇并发症、孕妇住院时间、围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哮喘组孕妇产后出血和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围生儿的早产、新生儿窒息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哮喘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哮喘对产妇及新生儿均有不良影响,产后住院时间也相应延长,妊娠合并哮喘患者需要寻求对产妇、新生儿影响小的积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情况及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麻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9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时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高龄初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102例)和对照组(适龄初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217例),比较两组妊娠期并发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胎膜早破(PROM)、前置胎盘、羊水异常、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发生情况、围生儿结局[巨大儿、胎儿窘迫、胎儿畸形、死胎、早产、新生儿窒息、胎儿生长受限(FGR)],同时分析影响高龄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孕妇ICP、前置胎盘、羊水异常及胎盘早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产妇GDM、HDCP、PROM、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胎儿畸形、死胎、新生儿窒息及FG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观察组巨大儿、胎儿窘迫、早产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102例高龄初产妇中,20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9. 61%。不良妊娠结局组和非不良妊娠结局组GDM发生率、孕期感染率、受教育程度、分娩方式及胎盘粘连/残留/植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不良妊娠结局组流产史发生率、HDCP发生率、软产道损伤发生率、子宫收缩乏力率及凝血功能异常率均高于非不良妊娠结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产史、HDCP、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异常为导致高龄初产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均P<0. 05)。结论高龄初产妇出现妊娠期并发症、围生儿不良结局的概率均较高,而流产史、HDCP等均为导致其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脐带扭转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改善脐带扭转孕妇的妊娠结局,提高产科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分娩并伴有脐带扭转的58例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分娩的58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孕妇脐带扭转相关指标和胎心监护异常情况,比较两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孕妇分娩方式。结果两组孕妇脐带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扭转周数高于临界值、螺距值低于临界值、脐动脉血流S/D值高于临界值,两组孕妇扭转周数、螺距值和脐动脉血流S/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胎心监护异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新生儿窒息和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生儿转儿科和死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阴道分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扭转增加了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孕妇分娩方式,临床上应加强产前监护,胎心监护和脐血流参数对脐带扭转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可降低妊娠不良结局,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