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肺穿刺同时行组织学与印片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4例CT引导肺部穿刺活检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统计印片细胞学、组织学以及两者结合的敏感性及假阴性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10例穿刺确诊为恶性肿瘤。穿刺未发现癌细胞者22例,后经随访证实其中假阴性2例。组织学敏感性为82.1%(92/112),印片细胞学敏感性为87.5%(98/112),二者结合敏感性为98.2%(110/112),假阴性率为9.1%(2/22)。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是敏感性高的定性诊断方法,如同时行组织学及印片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降低假阴性。  相似文献   

2.
300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针吸细胞学诊断水平,本文对300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细胞学诊断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吸细胞学一次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癌268例(89.33%),疑癌20例(6.66%),与病理符合率二者综合为95.99%,假阴性12例,无假阳性。作者认为对颈部肿块采用针吸细胞学检查对鼻咽癌,尤其是原发灶隐匿的鼻咽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本文还对如何提高诊断准确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乳腺癌术前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新庆  王文珍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6,11(10):747-748,751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乳腺癌术前诊断的应用及操作技巧。方法:对116例乳腺肿块患者采用提拉式穿刺检测器、7号针头与20ml注射器进行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78例一次针吸找到癌细胞,15例二次针吸找到癌细胞,其中提拉式穿刺检测器二次穿刺仅2例,均无假阳性;对23例针吸阴性者行区段切除术,3例术后病理切片为恶性,其余为良性病变,准确率97.41%,假阴性率为3.12%。结论:针吸细胞学检查具有经济实用、安全、快捷、痛苦小、准确率高、重复性好、患者易接受,尤其提拉式穿刺检测器更具优越性,对乳腺肿块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乳腺针吸细胞学诊断假阴性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产生乳腺针吸细胞学诊断假阴性的原因。方法选择针吸细胞细胞学诊断假阴性病例。分析其涂片特征并与乳腺癌的常规细胞学诊断标准对照。结果:1459例乳腺癌中91例针吸细胞学未能诊断。其中66例针吸不满意,涂片中未见癌细胞;25例误诊为良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分析1975年10月~1978年4月间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癌的377例病例记录和胸部X 线结果,讨论痰细胞学检查法诊断支气管癌的体会,及造成痰检诊断失败的若干因素。根据痰细胞学检查结果,将病人分成两组:阳性组,包括痰检癌细胞阳性者和可疑者;阴性组为痰检癌细胞阴性者。因为有半数痰检可疑的病人最终证实患有支气管癌,故将可疑病人纳入阳性组。阳性组共计225例(占病人总数的59.7%)痰检癌细胞阳性者208例,可疑者17例。其中大多数病人(90.2%)都采集标本2~3次以上,但痰检3次以上都满意(痰标本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肺穿刺同时行组织学与印片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和并发症。方法收集134例CT引导肺部穿刺活检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统计印片细胞学、组织学以及2者结合的敏感性和并发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10例穿刺确诊为恶性肿瘤。穿刺未发现癌细胞者22例,后经手术和随访证实其中假阴性2例。组织学敏感性为82.1%(92/112),印片细胞学敏感性为87.5%(98/112),二者结合敏感性为98.2%(110/112),假阴性率为9.1%(2/22)。气胸发生率为7.5%(10/134),出血、喀血率为11.9%(13/134),仅有2例出血较多,需紧急处理。结论CT引导经皮肺穿刺是敏感性高和安全的定性诊断方法,如同时行组织学及印片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降低假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游离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并与细胞学进行比较。方法:收集50例妇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腹水或腹腔冲洗液,包括27例卵巢癌,20例子宫内膜癌,2例输卵管癌和1例原发性腹膜间皮瘤。对照组采用10例良性卵巢肿瘤腹水或腹腔冲洗液。采用TRAP-银染方法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同时行细胞学检查。结果:50例妇科恶性肿瘤腹腔液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总的阳性率为74%(37/50),细胞学检查总的阳性率为46%(23/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7。10例对照标本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端粒酶活性测定2例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与细胞学诊断符合率为70%(42/60),二者联合检测恶性肿瘤腹腔液阳性率为76%(38/50)。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腹腔液中癌细胞的检出,端粒酶活性检测比细胞学检查更为敏感,可以作为细胞学检查的辅助方法,尤其是细胞学阴性病例。  相似文献   

8.
行口腔颌面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197例,其中男121例,女76例,年龄7月~77岁。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恶性肿瘤73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21例。针吸细胞学诊断为恶性肿瘤6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29例。二者结果完全相符134例(69.0%),基本符合(良、恶性)56例(28.4%),总符合率为96.1%。细胞学假阴性6例(3.1%),假阳性1例(0.5%)。涎腺是肿瘤好发部位,在本组占74例(37.6%)。其细胞学诊断准确性良性高于恶性,困难是混合瘤与腺样囊腺癌的区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无论来自实体瘤或血液恶性肿瘤的软膜转移(LM),诊断常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只有当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时,诊断才算确立。然而,常因假阴性以及偶见的假阳性结果使得本法的可靠性受到限制。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求 CSF 中的生化肿瘤标志。在正常情况下,CSF 中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快速染色刮取涂片细胞学检查用于乳腺肿瘤术中快速诊断。方法 采用伊红 亚甲兰快速细胞染色, 对乳腺肿瘤术中送检快速检查标本进行刮取涂片细胞学诊断, 整个制片过程不超过1 分钟。结果 该方法共检查乳腺肿瘤术中快速标本90 例, 与病理学诊断对照。准确率98-7 % , 其中60 例恶性肿瘤无一例假阳性, 29 例良性肿瘤无一例假阴性, 1 例未定病例为粘液腺癌。结论 该方法用于乳腺肿瘤术中快速诊断, 其时间快, 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诊断准确率高, 无假阳性或假阴性。  相似文献   

11.
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15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针吸细胞学在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组中阳性、假阳性和未确定的细胞涂片进行了复查并与石蜡切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72例乳腺癌中 ,针吸细胞学诊断 6 1例 (84 7% )。 6例假阴性 (8 3 % ) ,85例良性病变通过针吸细胞学诊断 80例 (94% )。 2例假阳性 (2 4% )。 8例未明确定性 (5 1% )。结论 针吸细胞学检查是确诊乳腺肿块性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院1984~1990年作乳腺细胞学检查1100例,其中诊断乳腺癌假阳性4例。病理诊断分别为浆细胞乳腺炎1例,导管乳头状瘤1例,乳腺病2例。另有假阴性2例。本文结合文献,对细胞学诊断假阳性的原因,对细胞学阳性评价以及防止误诊误治等问题进行探讨。1临床...  相似文献   

13.
 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医务人员在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食管癌普查,X线检查177例,均为细胞学发现有鳞癌细胞者。X线诊断早期癌122例,高度可疑早期癌21例,X线阴性34例。食管镜及病理证实早期癌160例,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7例。所有病例作了X线与食管镜的对照观察。X线诊断的准确性为81.4%,敏感性为84.3%,假阳性为4.4%,假阴性14.1%。以上结果表明X线检查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有较重要的作用,但是最后的诊断需内镜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4.
肺癌的纤维支气管镜刷细胞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慧琴  林利  杨桂芳 《肿瘤防治研究》2003,30(5):398-399,F002
 目的 通过对肺癌的纤维支气管镜刷细胞学诊断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的评价及假阳性诊断的探讨 ,提高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将 343例中有组织学对照的 2 13例的细胞学诊断与组织学诊断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 χ2 检验和四格表 ,计算细胞学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符合率。结果  2 13例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比较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本组细胞学诊断的敏感度94 .5 9% ,特异度 81.5 4 % ,假阳性率 7.89% ,假阴性率 13.11% ,符合率 90 .6 1%。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刷细胞学是一种诊断肺癌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现场细胞学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肺部病变伴(或不伴)纵隔与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病变患者。随机选取33例患者行现场细胞学联合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比较分析现场细胞学与组织学的诊断率。结果 33例患者穿刺均成功,穿刺阳性率达到100.0%。其中25例取得阳性组织学病理诊断,8例为非特异性诊断,阳性诊断率为75.8%。现场细胞学涂片可见异型细胞26例,阳性率达到78.8%。现场细胞学疑诊恶性肿瘤阳性率78.8%,后经组织学诊断恶性肿瘤阳性率为66.7%,现场细胞学疑诊恶性肿瘤与组织学诊断恶性肿瘤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细胞学诊断无假阴性,存在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5.4%。结论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支气管针吸活检联合现场细胞学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缩短操作时间,而且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16.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核素断层显像的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申屠阳  周允中  曾骏  谢文晖  何卫中 《肿瘤》2001,21(6):468-469
目的研究评价99mTc-MIBI SPECT术前诊断肺癌及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胸外科1997年3月~2000年12月间初诊"肺部阴影待查"患者100例,术前常规检查并加行99mTc-MIBI SPECT检查.男8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61±10.99岁.肺癌手术中规范清扫纵隔各组淋巴结,光学显微镜观察.计算核素断层显像之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拟然比、阴性拟然比等指标.对转移淋巴结假阴性显像,配对进行淋巴结图像分析,获取各切片转移癌细胞的面积值(μm2)及其面积百分比.结果 (1)99mTc-MIBI SPECT对支气管肺癌的诊断评价敏感性(93.67%),特异性(61.90%),准确性(87.00%),阳性预测值(90.24%),阴性预测值(72.22%),阳性拟然比(2.47)及阴性拟然比(0.10).(2)99mTc-MIBI SPECT对纵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评价敏感性(85 19%),特异性(93.62%),准确性(90.54%),阳性预测值(85.19%),阴性预测值(93.62%),阳性拟然比(13.28)及阴性拟然比(13.28)及阴性拟然比(0.16).(3)淋巴结图像分析显示淋巴结中转移癌细胞的数量同显像与否既有一定联系又非密切相关,淋巴结癌细胞数量(面积)并不是其显像与否的唯一因素.结论本组显示了SPECT在肺癌诊断鉴别和纵隔转移淋巴结预测上的独特价值,为外科手术中定向摘除淋巴结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液基细胞学筛查与组织学检查的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国内有些医院开始应用液基细胞学技术筛查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传统方法一样,液基细胞学也缺少组织学结构特征,在诊断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本文对比观察10980例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及其活组织检查(活检)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癌症尿液筛查监测试剂(URC)测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监测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病人每月一次URC测试,与实际复发情况,进行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灵敏度、假阳性率统计分析。结果:两家医院2年内100例患者共测480次,阳性146次(30.4%),阴性334例次(69.6%),其中真阳性124次(25.8%),真阴性310次(64.6%),阳性符合率84.9%,阴性符合率92.8%。,灵敏度83.8%,假阳性率(误诊率)6.6%。结论:URC测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复发监测有临床实用意义,能对复发早诊断提供线索,灵敏度高、误诊率低,无创简便易行,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院于1980-1986年,胸腔穿刺578例,其中238例有组织学对照。细胞学诊断假阳性7例,假阴性3例及20例分型错误。本文指出引起假阳性诊断的主要原因是:1.涂片中细胞量少;2.细胞退变;3.反应性组织细胞易与恶性细胞相混淆;4.不典型增生的柱状细胞难与类癌和高分化腺癌鉴别。引起假阴性诊断的原因是:1.未将组织学标准与细胞学诊断结合,2.漏诊。并对引起分型错误的原因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尿液基细胞学(LBC)与传统细胞学(CC)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8例膀胱癌疑似患者的尿液进行液基细胞学和传统细胞学涂片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对比上述两种方法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并分析两种方法的涂片质量和检出的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结果:尿液基细胞学与传统细胞学检出分别为:癌细胞(108次、102次),可疑癌细胞(51次、39次),非典型细胞(32次、41次);尿液基细胞学与传统细胞学的敏感度分别为71.7% 、65.0%;特异度均为99.3%.结论:尿液基细胞学对膀胱癌诊断比传统细胞学更准确,液基细胞学涂片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