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育新 《中原医刊》2014,(22):35-36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联合关节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病区收治的97例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关节训练与康复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联合高压氧(HBO)治疗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nheI指数(MBI)评价患者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BI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早期高压氧治疗联合关节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病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2月我科住院的7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同时给予运动康复治疗;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AM)评估其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FMA及BI评分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及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早期康复运动模式对心血管重症外科(ICU)患者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心血管重症外科患者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和运动指导,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运动模式,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获得性衰弱发生率和康复效果进行客观比较,同时采取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 经比较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获得性衰弱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两组间患者的脱机时间、ICU治疗时间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早期康复运动模式可以有助于降低和预防心血管重症外科患者获得性衰弱发生,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电针联合现代康复技术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鄱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康复方式分组,对照组及试验组均40例,2组患者均开展现代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开展现代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康复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开展电针联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可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肚体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再学习(MRP)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运动想象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和WHOQOL-BREF中文版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1)2组患者治疗前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3个月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2)2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3)ⅣHOQOL-BREF中文版评分: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3个月后冶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偏瘫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在各种治疗方法中,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EMGBF)其疗效较为确切,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其电刺激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并未统一。目的 探讨不同刺激部位和运动方向的EMGBF治疗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267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前屈组、后伸组、外展组,每组89例。根据指诊检查法触诊脱位情况,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三组均采用EMGBF,分别把电极片置于三角肌前束、中束以及后束,并引导患者分别做前屈、外展和后伸动作。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6、9周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治疗前及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arthel指数、脑卒中特殊生活质量量表(SSQOLS)评分并测量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第3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9周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AHI和两侧肩胛下角顶点间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周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升高、疼痛VAS评分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Barthel指数较前屈组和后伸组升高,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升高,外展组Ⅰ度、Ⅱ度患者AHI较前屈组和后伸组降低,外展组Ⅲ度患者AHI较后伸组降低,后伸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肩胛下角顶点间距较前屈组和外展组降低(P<0.05)。三组Ⅰ度、Ⅱ度、Ⅲ度患者治疗第9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SSQOLS评分、肩胛下角顶点间距高于治疗前,疼痛VAS评分、AHI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EMGBF选择对三角肌中束的刺激以及外展运动,优于其他两种方案,通过对核心肌束肌力的提高,能改善患者的肩关节脱位情况,减轻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值得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点穴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点穴组40例予穴位按压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FMA)评分、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FMA、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点穴组FM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单一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下肢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V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运动训练,VR组在下肢运动训练时结合VR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0 min,每周5次,共3周。通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值及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周后,两组患者FMA-LE、FAC、BBS及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VR组FMA-LE、FAC、BBS及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沉浸式VR技术的下肢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住院号末尾数奇偶性进行分组,奇数者纳入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偶数者纳入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48 h后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运动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诊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联合组4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治疗,联合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认知功能[蒙特利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FMA评分)]、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联合组NIHSS评分、MDA、8-OHd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oCA评分、FMA评分、GSH-P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认知能力和运动功能,降低氧化应激损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55%~75%的患者中风后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状。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是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新技术,对上肢功能的改善尤为明显,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为新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夯实基础。方法 2018年6-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n=25)采用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观察组(n=25)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 对患者FMA评分、MBI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6.153,P<0.001;F交互=34.226,P<0.00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MA评分、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MB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期间两组不同时间的症状改善程度不同,反复促通技术(川平法)联合针刺治疗对中风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确切、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护理敏感指标之过程指标的早期运动康复方案在脑卒中病人早期运动功能及神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护理方案》的护理过程指标监控。比较2组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2组干预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 < 0.01),且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干预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 < 0.01),且观察组干预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借助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过程指标,在脑卒中病人早期运动护理方案的指导下,有助于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3.
王丽萍 《河北医学》2014,(11):1798-1801
探讨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扩容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且均自愿接受康复治疗,并能够配合康复医师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后后即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于常规治疗4周后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于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 MBI( modified barthel index )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价、采用 Fugl-Meyer 评定法( 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 NIHSS )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MBI、FMA、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康复治疗前比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FMA、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训练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恢复,缓解肩-手综合征症状,对脑卒中患者预后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晓萍 《西部医学》2012,24(6):1115-1116
目的探讨强化屈髋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曲髋训练组(强训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强训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屈髋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进行下肢简式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康复训练后下肢功能运动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强训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屈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35-139
目的 评价热敏灸辅助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在卒中后上肢痉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19年5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院病床尾号单双号不同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号)开展渐进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双号)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热敏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评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敏灸配合渐进式康复训练在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升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偏瘫肩痛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容易被脑卒中偏瘫的症状所掩盖而忽视。国内外多数研究报道针对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调节与适应,但鲜见提及疼痛时患者的功能性活动状态。目的 探讨活动性疼痛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76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对照组于每日7:00和16:0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静止时偏瘫侧肩关节疼痛,并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疼痛指导和康复锻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VAS评估时进行Bobath握手,采用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对活动的限制等级进行评定,并进行疼痛指导和康复锻炼。分别于入组时(干预前)、出院时(干预后),采用VAS、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与他人关系、睡眠、生活兴趣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日常生活、情绪、行走能力、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兴趣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被动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内旋、后伸被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动性疼痛评估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三甲医院为主导的康复管理体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90例。所选择病例均先在三甲医院进行康复治疗4周,4周后自行转诊至下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归为对照组,进入以三甲医院为首的康复管理体系进行康复治疗的归为观察组,2组病例康复治疗周期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使用简式Fugl-Meyer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进行四肢运动能力评定,使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 不同时间、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且2组间评分差值也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大。结论 以三甲医院为首的康复管理系统的施行,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该体系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84 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2 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踝关节背屈被动牵张训练,研究组增加"平衡阴阳"电针法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2 d.采用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的测量、简化的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评定,对患者足内翻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及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后研究组静息状态足内翻角度、FM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Brunnstrom 下肢功能分期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踝关节牵张训练配合"平衡阴阳"电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足内翻可明显改善足内翻角度,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踝关节牵张训练.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与2010年相比,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跌倒后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提到了新的重视高度。面对目前康复医师缺乏、康复策略单一及康复医师主观判断等诸多不利因素,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可能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目的 分析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在老年人跌倒引起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区、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病区2020年4-10月收治的100例因跌倒致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过程中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n=48)采用物理作业治疗联合减重步行康复训练,试验组(n=47)采用物理作业治疗联合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训练16周后采用姿态传感器采集受试者双足跨步时间、3 m直行步速、3 m直行步长;分别于术后训练第8周末、第12周末、第16周末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右足跨步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右足3 m直行平均步速及3 m直行平均步长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53.116,P交互<0.001);两组间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675,P组间=0.013);两组组内不同观察时间点的Berg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 364.425,P时间<0.001)。结论 相对于减重步行康复训练,平衡障碍康复机器人对老年人跌倒引起下肢骨折术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更好,但随着康复时间延长,下肢功能恢复能力提升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20.
黄斐斐  陈丽华  张雯  李凡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032-4036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住院患者早期开始肺康复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抗炎、祛痰、平喘、氧疗等常规治疗,并发放AECOPD肺康复宣传资料。肺康复干预组于入院第1周内开始肺康复,包括健康教育、放松训练、呼吸训练、运动训练、超短波治疗。分别于住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测量肺功能、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改良Borg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结果 对照组、干预组分别有53、43例患者完成随访。对照组6个月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较住院时下降(P<0.05);干预组6个月后FVC较住院时下降(P<0.05);6个月后FEV1、FEV1%与住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后mMRC分级较住院时恶化(P<0.05);而干预组6个月后mMRC分级与住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干预组CAT评分、改良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6MWD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AECOPD住院患者中开展早期肺康复干预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