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型肝炎原称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或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1989年9月在日本东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学术会议上,正式更名为戊型肝炎(HE).HE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常发生大规模流行,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与甲型肝炎(HA)相似.近年来对HE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现将有关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庚型肝炎病毒在肝炎及肝癌患者中感染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庚型肝炎病毒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非甲—戊型肝炎及原发肝癌患者中的感染情况 ,选择临床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癌手术病人的术前血清、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HGV RT PCR法检测标本中HGVRNA。结果 ,在临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非甲—戊型肝炎及肝癌手术病人中庚型肝炎感染率分别为 9% ( 12 / 130 )、10 % ( 3/ 30 )、17% ( 4 / 2 4 )、0 % ( 0 / 2 4 )。证明庚型肝炎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肝炎病毒 ,并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有较高的重叠感染率 ,而与肝癌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TT病毒(TTV)的感染状况以及与其它病毒性肝病的关系。方法:在TTV读码框架1区(ORF1)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PCR)方法,对309例6种不同人群血清进行TTV DNA检测。结果:TTV的总感染率为46.28%,健康人群的感染率为31.94%,其他人群TTV的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非甲-非戊型肝炎(65.00%)、肝硬化患者(58.33%)、丙型肝炎(57.14%)、乙型肝炎(48.06%)、急性甲型肝炎(38.71%)。急性甲型肝炎与健康人群的TTV DN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人群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和非甲-非戊型肝炎各组之间TTV DNA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V感染可表现为单纯携带,也可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存在。结论:该地区存在TTV感染,在非甲-非戊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组的感染率均较高,与非甲-非戊型肝炎并可能与HBV和HCV的感染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己型肝炎     
1 46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5年7月第l卷第l期 在急性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和急性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中,存在着一类有别于丙型和戊型肝炎的病毒性肝炎,一些学者将其命名为己型肝炎。己型肝炎主要经血传播.昆虫叮咬也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其平均潜伏期大约为61天,较丙型肝炎长.但黄疽和症状发生率较丙型肝炎低.慢性化的比例也比丙型肝炎少。目前对己型肝炎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排除法作出诊断。1242己型和庚型肝炎〔综述〕/王英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传染科)//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浙江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一1994.21(5…  相似文献   

5.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医学家从肝炎患者的血液及粪便中分离出三型抗原,于是把传染性肝炎分为三型,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的性质与危害性不相同,传播途径也不同,然而通过性交,尤其是异常性行为,却可以把它们的病毒传播给性侣或性伙伴(指男性同性恋者)。性病专家已把乙型肝炎,甚至甲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6.
戊型肝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戊型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戊型肝炎主要经污染的水源传播,也可通过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引起大的爆发流行,也可见散发戊型肝炎,需要大家引起重视。近些年,戊型肝炎在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学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戊型肝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戊型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戊型肝炎主要经污染的水 源传播,也可通过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常引起大的爆发流行,也可见散发戊型肝炎,需要大家引起重视。近 些年,戊型肝炎在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学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过去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至少可分为经肠道传播的戊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EV引起)和经血传播的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Choo 氏等和日本Arima小组首次介绍了用于检测循环中抗-HCV的Ortho FLISA诊断技术,这一检测  相似文献   

9.
<正> 戊型肝炎(HE)是一种经粪——口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前曾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在1989年9月东京国际肝炎学术会议上,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命名为戊型肝炎,其病原体被  相似文献   

10.
自从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被确定后,人们发现还有一种肝炎存在。化验无甲肝和乙肝病毒标志,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经过临床观察, 医学家发现非甲非乙型肝炎只有两种类型,一种经过消化道传播,常引起暴发性流行:另一种以血源性传播为主,表现为散发性。前者于1987 年被证实为戊型肝炎病毒,后者于 1989年被证实为丙型肝炎病毒。一般人认为,甲、戊两型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专科医生来讲, 还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及肝病患者TT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TTV(N22)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PCR)方法,对309例7种不同人群血清检测TTV DNA。结果TTV在非甲一非戊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群中感染率分别为75.00%(15/20)、75.00%(27/36)、61.90%(13/21)、58.06%(18/31)、52.78%(38/72)、45.61%(26/57)和38.89%(28/72)。肝硬化患者及非甲非戊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也明显高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1~30岁年龄组TTV感染率(39.06%)显著低于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68.75%)(P〈0.01),其他年龄间无差异。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别之间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TV在河北地区健康人群及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TTV感染与不明原因A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E,以下简称“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常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散发病例持续上升。戊型肝炎既往曾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起被命名为戊型肝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对引起人类肝炎的病毒特性和多样性有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病毒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和δ肝炎等病毒。美国以甲型肝炎较多见,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预后较好。目前,由于甲型肝炎病毒(HAV)体外细胞培养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戊型肝炎     
既往所称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可分肠道传播和非肠道传播两个类型。1989年国际学术界对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报告有戊型肝炎病人;有17个国家暴发流行戊型肝炎。主要是发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戊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一般起病都比较急,症状重,黄疸多见。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TTV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方法:采用TTV(N22)区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建立半巢式(nPCR)方法,对健康人群、不同型别肝炎病人、非甲-非戊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等7组人群血清进行啊VDNA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TTV在非甲-非戊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丙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人群中感染率分别为75.00%(15/20)、75.00%(27/36)、61.90%(13/21)、58.06%(18/31)、52.78%(38/72)、45.61%(26/57)和38.89%(28/72)。肝硬化患者及非甲-非戊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也明显高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5个阳性株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属于G1基因型,1株属于G2基因型。结论:TTV在河北地区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感染率,TTV感染与不明原因ALT升高有一定的关系,基因型以G1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     
已认识三种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及非甲非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由一种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不会转为慢性,亦无慢性病毒携带者。该病毒可在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灭活和减毒活病毒疫苗的生产正在开展。乙型肝炎由一种含环状双股DNA的有外壳的病毒引起,从肠道外通过接种含病毒的血或血制品而传播,亦可通过同病毒阳性者密切接触而传播。有一些乙型肝炎病人可转为慢性及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持续或慢性感染者的血液和机体某些分泌物的传染性可持续多年。HBV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中生长,但其完整基因组的排列顺序已弄清,并可在细菌和真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现用HBV携带者血浆的HBsAg已制成灭活病毒疫苗,更有效的疫苗正在研制。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体还未验明,但可把非甲非乙型肝炎分为主要经肠道外传播和经口传播两型。据报告后一型是由与HAV无任何抗原关系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本文介绍病毒性肝炎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非甲型肝炎流行季节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构成,采用EIA法,对248份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进行了血清学分型检测。结果显示,非甲型肝炎流行期散发病例仍以甲型肝炎为主,占61.3%,以青少年为主,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降低。乙型肝炎居第二位占26.2%,以中老年为主,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丙型肝炎占9.9%,戊型肝炎占22.2%,各年龄组间变化不明显。丁型肝炎患病率为12.7%,HDAg检出率为12%。双重感染占18.9%,检测指标全部阴性占0.8%。丙型和戊型肝炎的IgG型抗体与同期献血员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病例中黄疸型占68%,甲型肝炎占黄疸总数的86.8%。乙型肝炎患者合并或联合感染丁型肝炎,病情易慢性化。  相似文献   

18.
过去对短潜伏期的(2~4周左右)输血后肝炎(PTH)及HBsAg 阴性的散发性急性肝炎,曾疑为甲型肝炎,但是由于检验抗-HA 的成功,否定了甲型肝炎与PTH 的关联。此外,还发现散发非乙型肝炎中也有很多是抗-HA 阴性,这样非甲、非乙型肝炎就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Prince 等早就注意到,具有和乙型肝炎同样长潜伏期的非乙型肝炎,并把这种在临床上又不同于甲型肝炎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称为丙型肝炎。本文介绍有关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新近文献以及作者的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前,非甲非乙型肝炎分为丙型和戊型两种,前者经肠道外传播;后者经肠道传播。今年9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学术会议。会上重点交流了上述两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动物实验感染、实验室检测、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对此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人血白蛋白中HCVRNA的检测分析许素菊张立孙晓燕(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050082)丙型肝炎(丙肝)通常为肠道外传播,与乙型肝炎一样呈持续感染状态,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输血及其血制品。因此,切断其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