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巍  郭徽  李佳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3):161-165
脊柱骨折以胸椎骨折最常见.虽然目前对胸腰椎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研究比较彻底,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不同类型的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不恰当的治疗方式会影响其临床疗效,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方式较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存在争议.本研究针对脊柱骨折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胸腰椎骨折分型、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支撑了人体约90%的重力。它的平衡性与稳定状态主要是由周围的韧带及肌腱进行加固。过去膝关节损伤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膝关节解剖结构、韧带的生物力学特点、功能及损伤后的治疗等解剖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随着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伤的增多,膝关节损伤越来越多见,但由于解剖结构复杂,其损伤后通常难以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军事训练致脊柱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追问病史、力学分析及现场调查,对军事训练导致脊柱损伤的训练项目、受伤原因、受伤例数等进行系统统计分析。结果:军事训练致脊柱损伤均与脊柱的解剖与力学特点有关;因技术动作错误及组织管理不科学致伤856例(60.4%),因预防意识不强、疲劳训练及心理素质差等致伤562例(39.6%)。结论:应针对各种致伤因素积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胸腰椎骨折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应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人脊髓受压和损伤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作出决定。保守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及时进行后凸部位加垫、脊柱牵引的病人常不需手术即能大部分复位 ,早期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可有效防止脊髓再灌注损伤 ,促进脊髓休克、脊髓震荡的恢复。后伸支具可以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脊柱骨折 ,但须佩带 6~ 8个月。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 ,应根据骨折部位、受伤时间长短、脊髓受压程度及术者对手术入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而定。椎弓根钉系统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可有效控制三维方向的剪力。在诸多因素中 ,影响内植物应力载荷及稳定性的最大因素是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 ,保持其稳定性是防止内植物固定失败的关键。植骨融合是脊柱骨折的重要治疗原则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方法 ,虽不能完全防止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但能增加爆裂椎体内的骨量 ,增加椎体强度 ,防止椎体塌陷及脊柱角状后凸的形成 ,其远期效果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严重的骨盆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多不稳定,尤其骨盆后环不稳定,临床处理困难,非手术治疗常留有疼痛,影响生活、负重及行走,致劳动能力丧失。随着近年来抢救、复苏的改进及介入放射等手段的使用,使严重的骨盆骨折死亡率有所下降,加上对骨盆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及损伤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许多学者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术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收到满意疗效。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矫正畸形,修复重建骨盆解剖功能、稳定性。早期活动,预防晚期骨不连接和骨盆不稳,争取达到无疼和功能满意。我科自2003—07—2006—08对23例合并有耻骨联合分离的C型骨盆骨折行前路手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治疗目前主张手术修复,修复方法主要有3种:关节镜下创面新鲜化治疗、Fast-fix缝合技术及双后内侧入路缝合钩缝合法,均取得不错的疗效。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修复能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特性。通过查阅近年来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相关文献,本文分别从内侧半月板后角的解剖,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诊断、生物力学以及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及交通事业的发展,骨盆损伤越来越常见,其中高能量骨盆损伤的治疗对临床骨科医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解剖学分类,骨盆损伤可分为前方(耻骨联合、耻骨支)损伤和后方(髂骨、骶髂关节、骶骨)损伤.骨盆后方区域是人体承重的"中转站",其结构的完整性是患者直立、行走的重要保证;占骨盆稳定性的60%~70%,而骨盆前方结构对盆腔内脏器的保护极为重要,且是应力均匀分布的不可或缺的保证,对骨盆的稳定有30%~ 40%的作用.因此,该两部分结构的重建均具有重要意义. 骨盆损伤的早期治疗以挽救生命为主;而后期治疗则以恢复骨盆解剖结构、重建其力学稳定性为最主要目的.相对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但由于骨盆及骨盆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复杂性,因此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传统的骨盆固定技术常需要进行广泛的手术显露其深部结构,有时术中会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而术后又有创口愈合困难的风险,有文献报道,其感染率高达25%[1-2].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脊柱损伤的分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胸腰椎脊柱损伤进行分类。按病程分为急性期、早期及陈旧性损伤;按损伤部位分为胸椎、腰椎及胸腰椎损伤;按稳定度分为稳定与不稳定损伤;按生物力学和损伤机制分为屈曲压缩骨折、爆裂骨折、安全带型及骨折脱位型损伤。特殊的脊柱损伤包括多节段脊柱骨折、脊柱复合伤和伴发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根据不同损伤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不同暴力下胸腰椎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胸腰椎损伤的生物力学背景,为临床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人体胸腰椎活动节段的力学模型,并对其在垂直压缩、压缩屈曲、分离屈曲三种外加载荷下的应力进行分析。结果垂直压缩载荷下,胸椎上、下终板的中央及松质骨邻近终板的中央部位应力值最高,同时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胸腰椎体的前后部、密质骨的椎弓根、峡部及小关节也存在应力集中区;压缩屈曲载荷下,终板前方及椎体前下方应力集中;分离屈曲载荷下,椎体后部结构的棘突上缘、后纵韧带、棘上、棘间韧带、椎间盘纤维环后部均是应力集中的部位。结论生物力学因素在胸腰椎脊柱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损伤类型与所受外载荷力的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顶夫  雷益  陆伟  林帆  侯严振   《放射学实践》2011,26(6):645-648
目的:分析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的解剖、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阐述膝关节后内侧结构的MRI正常及损伤后表现;进行后内侧结构损伤MRl分级.方法:回顾分析87例后内侧结构、以及其他相关损伤的MRI所见.结果:本组87例后内侧结构损伤,Ⅰ级损伤29例,Ⅱ级47例,Ⅲ级11例;合并交叉韧带损伤34例(39%),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双侧三角形V-Y推进皮瓣联合人工指甲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外露,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2年12月笔者科室共收治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外露患者42例42指,指端皮肤缺损面积均≤1.5cm^2,均采用双侧三角形V-Y推进皮瓣联合人工指甲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检测患者指腹外观、关节活动范围、出汗情况、两点分辨觉。结果 42例指端缺损皮瓣完全存活40例,感染1例,坏死1例。术后6个月随访,42指中39指指腹形态自然饱满,外形满意,3指因皮瓣远端瘢痕愈合,外形欠佳;42指中40指指腹皮温无明显下降,1指因皮瓣坏死而明显减退,1指因感染而皮温明显增加;42例患指中39例(93%)功能恢复到正常范围;所有患指两点分辨觉均在8mm以内。结论双侧三角形V-Y推进皮瓣联合人工指甲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外露,手术操作简单,外观满意,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手指末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可促进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损伤区血管新生,并保护神经元的再生。近年来,外源性EPCs移植、动员内源性EPCs以及运用EPCs等治疗方法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实验研究中证实有很好的疗效,并表明EPCs的水平与脑创伤的恢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详细阐明最新相关研究,笔者就EPCs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治疗策略、临床应用、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前瞻性探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用PET/CT确定的同步放化疗中晚期食道癌原发肿瘤代谢体积(PTMV)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2年9月~2017年6月38例中晚期食道癌行放化疗患者,在治疗前、放疗后第3~4周、治疗后第6周行PET/CT检查。利用ROC寻找治疗前、中和治疗后PTMV的变化的最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CI为8.1~30.1),1、2、3年OS率分别为63.2%、47.4%和31.6%。pre-PTMV、mid-PTMV、Post-PTMV、ΔPTMV和ΔPTMV2的阈值分别为80.68(cm^3)、58.75(cm^3)、53.90(cm^3)、-35.02%和-13.65%。但只有治疗后PTMV比治疗中PTMV缩小体积在13.65%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而根据其余各项阈值进行分组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对于行CRT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治疗前、中和后PTMV的绝对值以及治疗后PTMV/治疗前PTMV的变化率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治疗后PTMV/治疗期间PTMV的变化率对判断食道癌的预后总生存期相关,这一指标可为食道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细菌生物膜被证实与慢性伤口的持续性感染有关,本文就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的概念及分布、临床特点及识别要点、临床诊断标准、实验室识别方法作一综述。旨在帮助伤口专业人员早期识别及诊断生物膜感染伤口,为尽早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猪心肺复苏后肺损伤动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国产健康雄性猪10头,体质量(35.9±2.4)kg,随机数字法表分为假手术组、心肺复苏组各5头。假手术组仅常规麻醉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组在常规麻醉和气管插管后经历心脏骤停与复苏,于复苏前和复苏后1、3、6、12h应用肺超声评分(LUS)评估肺损伤情况,同时进行血气分析监测氧合指数(PaO2/FiO2),脉搏指示连续派血量法测定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采用重复方差分析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分析LUS与PaO2/FiO2、EVLWI、PVP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动物的基本参数具有可比性。假手术组各指标的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肺复苏组的PaO2/Fi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复苏后1、3和6h均低于相应时点的假手术组。EVLWI和PVPI在复苏后持续升高(F=17.96、27.70,P<0.001),EVLWI从基线的(9.7±1.3)mL/kg升高到12h的(21.0±5.5)mL/kg,PVPI从(2.3±0.7)mL/kg升到(6.1±0.5)mL/kg,且均高于假手术组同时点的相应值。复苏组的LUS也持续升高(F=34.2,P<0.001),基线和复苏后1、3、6、12h分别为(2.6±0.5)、(13.4±0.9)、(15.0±1.9)、(15.8±0.8)和(17.6±4.0)分,均高于假手术组同时点的值。相关性分析显示,LUS与PaO2/FiO2呈负相关(r=-0.625,P<0.001),与EVLWI、PVPI正相关(r=0.790、0.882,P<0.001)。结论在猪心肺复苏模型中,肺超声评分与传统肺损伤指标的相关性较好,可以实时、连续无创地评估复苏后肺损伤的程度,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及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疼痛治疗效果。方法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疼痛科收治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性8例,女性34例;年龄59~86岁,平均75.1岁;BMI14.5~30.1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SP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ESP组采用基础治疗(卧床休息、镇痛和抗骨质疏松药物、物理治疗)结合ESP阻滞;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两组若出现较严重疼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RS)≥5分,均使用曲马多肌注缓解。评估ESP组患者入院时(T1)、第4天ESP阻滞前(T2),阻滞后2h(T3)、8h(T4)、第5天(T5)、第6天ESP阻滞前(T6)、阻滞后8h(T7)、第7天(T8)、出院后21d(T9)NRS疼痛评分,以及各相同时间对照组患者NRS评分,两组患者第3天、出院后21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两组患者第4~7天肌注曲马多需求总次数。结果ESP组患者行ESP阻滞后NRS评分与入院时、阻滞前比较均下降(P<0.01);出院后21dPSQI与阻滞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行ESP阻滞后各时间点NRS评分、曲马多需求量及夜间睡眠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ESP阻滞联合基础治疗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应用,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7.
创伤脓毒症是创伤后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当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异常时称为感染性休克。随着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液体复苏及生命支持系统的改进,创伤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水平已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但其病死率仍持高不下。对于创伤脓毒症尽早、迅速、准确地做出预警和评判是降低其高病死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生物标志物(基因多态性、血浆蛋白分子和免疫细胞功能分子)与创伤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病程进展和死亡密切关联,且一些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单独或联合检测为早期诊断创伤脓毒症带来新的机遇,且有望拓宽创伤脓毒症的治疗思路。本文就创伤脓毒症早期预警诊断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医和西医创面治疗的根本是有效去除影响创面愈合的障碍性因素,改善创面愈合的微环境,提高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进而加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两者都是通过补充和调控外源/内源性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刺激创面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调控胶原的合成及代谢,调节创面修复基质形成,营养创面等方式发挥作用。在改善创面微环境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将两类方法有机地加以组合,可以加速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新型双钢板与传统内固定钢板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收治旋后外旋型Ⅲ、Ⅳ度外踝骨折60例患者,其中35例以新型双钢板固定(新型组),25例以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以及围手术期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3、12个月用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踝关节功能及术后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原因、损伤类型、是否有骨质疏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手术切口长度为(7.91±1.40)cm,手术时间为(101.94±43.06)min,术中出血量为(49.14±27.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6±5.10)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77.63±8.37)分、(83.80±5.71)分和(88.14±5.60)分,术后优良率1、3、12个月分别为:97.14%、88.57%、88.57%。传统组手术切口长度为(8.04±1.79)cm,手术时间为(84.12±20.88)min,术中出血量为(35.20±19.18)mL,术后住院时间为(10.84±7.19)d。术后1、3、12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68.36±7.41)分、(78.56±8.73)分和(83.64±8.27)分,术后优良率分别为88%、80%、76%。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后外旋型III、IV度外踝骨折,采用该新型双钢板,相对传统内固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同时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假体位置及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绵阳市骨科医院髋关节科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后外侧入路组和直接前入路组,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术后24、48、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术前、术后6~2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2年的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与后外侧入路对比,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不影响髋臼假体位置的前提下,能避免肌肉损伤,获得快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