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3株不同类型的恶性胶质瘤进行细胞体外移动性及其与细胞外基质成分关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髓母细胞瘤移动性最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次之,SWO-38胶质瘤最弱。3株胶质瘤体外移动性受Ⅰ型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和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故不能以此解释其移动性差异的原因。Ⅳ型胶原蛋白和LN能促进瘤细胞在体外的移动,但Ⅳ型胶原和LN两者之间不表现出叠加作用,也无拮抗作用。Ⅰ型胶原网能明显地阻遏肿瘤细胞的体外移动性。FN对这3株胶质瘤的移动性影响不大,但对非神经系统肿瘤(GLC-82肺腺癌)却有较明显的趋触作用。  相似文献   

2.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按细胞种类分,胶质瘤的主要类型有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按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TCGA数据库研究胶质瘤锌转运蛋白家族分子的表达变化,探究对胶质瘤患者有预后意义的转运蛋白分子,并整合生物信息学研究其促胶质瘤进展的机制。方法通过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与非肿瘤脑组织锌转运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转运蛋白分子与总生存率、肿瘤级别的关联,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分子进行功能学注释。结果与非肿瘤脑组织相比,ZIP1,6,7,8,14和ZnT4,5在胶质母细胞瘤中上调,ZnT3,10在胶质母细胞瘤中下调。ZIP14表达随胶质瘤级别增高而上调,且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标志物。GO、GSEA、GSVA结果显示ZIP14与细胞迁移、凋亡、免疫相关。结论胶质瘤中锌转运蛋白家族分子失调,ZIP14或可作为胶质瘤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Twist1对胶质瘤样干细胞增殖和侵袭影响。方法通过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方法从原代培养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获得悬浮生长的肿瘤细胞球,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及血清诱导分化方法对培养的肿瘤球进行鉴定;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比较胶质瘤样干细胞和原代培养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Twist1表达;SiRNA抑制Twist1表达后,应用CCK-8方法及Transwell方法检测Twist1对胶质瘤样干细胞增殖和侵袭影响。结果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方法可以从原代培养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诱导出悬浮生长的肿瘤细胞球;肿瘤细胞球表达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和Sox2,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可以分化为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细胞;胶质瘤样干细胞高度表达Twist1;利用siRNA抑制Twist1后,可以抑制胶质瘤样干细胞增殖和侵袭。结论Twist1可能是维持胶质瘤样干细胞干性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报道1例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1例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呈结节状和囊性生长,包膜完整,边界清楚。组织学特征显示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瘤细胞胞体呈放射状围绕在血管周围构成假菊形团结构,瘤细胞密度增高,血管壁周围的细胞增生成多层,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易见,无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结论星形母细胞瘤为罕见的、来源未明的胶质瘤。组织学类型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需与其他神经上皮肿瘤鉴别。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预后要好于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而且低级别星形母细胞瘤手术完全切除后存活期较长。然而,高级别星形母细胞瘤术后需要进行辅助治疗(放疗和/或化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将胶质瘤分为成人型和儿童型, 并根据肿瘤的生长浸润情况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成人型胶质瘤和儿童型胶质瘤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改变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其中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包括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伴1p/19q联合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3种主要类型。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指的是相对局限的生长模式, 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具有毛样特征的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脊索样胶质瘤、星形母细胞瘤伴MN1改变6种主要类型。本文就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关于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和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本组评估176例胶质瘤免疫组化标记ATRX,将其分为阳性、阴性和镶嵌性/混杂性三种染色模式,其中5例混杂性染色进一步行二代测序。着重探讨不同级别和亚型的胶质瘤中ATRX的表达及与其他标志性遗传学改变之间的联系,识别和了解镶嵌性/异质性染色的胶质瘤的突变状态。免疫组化显示ATRX阴性大多见于II/III级的星形细胞、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而在原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CT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胶质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的表达,以及TAMs对胶质瘤进展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人新鲜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TAMs。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M2表型标记物CD14和CD86,促血管生成因子Arg-1和CD209,以及 xCT-mRNA表达水平。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和xCT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xCT和CD68在胶质母细胞瘤(WHO°Ⅳ)中的表达明显高于WHO°Ⅱ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且xCT和CD68共同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xCT mRNA在分化程度差的胶质瘤中表达明显增高。此外,小胶质细胞M2表型标记物表达水平(CD14和CD86)、活化状态的TAMs数目和促血管生成因子(Arg-1和CD209)与肿瘤分级相关。结论:TAMs能够通过xCT过表达,促炎症因子和促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胶质瘤的发展。肿瘤中M2表型的TAMs募集与脑胶质瘤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研究表明,脑胶质瘤中广泛存在表观遗传学异常现象。与基因突变不同,表观遗传学是可逆的,它可以调控胶质瘤细胞致瘤和非致瘤状态间的转换。组蛋白乙酰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组蛋白乙酰化阅读器——布罗莫结构域蛋白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作为胶质瘤治疗靶点,为恢复胶质瘤细胞正常的表观遗传学状态,更有效地治疗恶性胶质瘤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1-3])。目前研究表明,下调BRD4基因或采用BRD4选择性抑制剂JQ1,能够有效地抑制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lioblastoma stem cells,GSCs)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作用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提示不能被JQ1抑制的胶质瘤细胞存在其它途径维持异常的自我更新,因此BRD4抑制剂与其它药物联用治疗脑胶质瘤可能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总结BRD4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对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总结和介绍BRD4抑制剂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找寻更有效的胶质瘤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最常见的恶性脑内肿瘤之一,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手段,患者诊断后的生存期仍然较短[1]。胶质瘤具有高度浸润性、对常规治疗抗拒的特点,并且复发率高、预后差[2]。为提高治愈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胶质瘤复发相关的细胞分子机制[3]。最近研究发现在肿瘤中存在一群分裂缓慢、对目前治疗手段具有抗拒性的恶性细胞,这群细胞是胶质瘤形成、维持、侵袭、复发的主要原因,被称为肿瘤始动细胞或者胶质瘤干细胞(CSCs)[4,5]。这些肿瘤细胞具有许多正常神经干细胞的特征(NSCs),具有自我更新复制能力和增殖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特征,它们和NSC具有一部分相同的分子标记物如CD133和巢蛋白(nestin)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胶质瘤公共数据库中CBX3表达量的分析,明确其与胶质瘤预后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术以及对凋亡指标的检测分析其对胶质瘤细胞系凋亡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通过对TCGA以及CGGA中胶质瘤患者基因芯片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CBX3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量以及分析CBX3表达量与胶质瘤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GO和Pathway分析对CBX3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最后在细胞系中探索CBX3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系凋亡水平的影响。 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中CBX3表达量明显高于低级别的胶质瘤中CBX3的表达量(P<0.01) 。高表达CBX3的患者预后比低表达CBX3的患者更差( P<0.05)。同时流式细胞术实验发现过表达CBX3可以显著降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MG和T98G的凋亡水平。 结论 CBX3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生存期呈负相关关系,高表达 CBX3可以降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的凋亡水平,故而CBX3或许可作为判断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p53基因突变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发之一,胶质瘤约有1/3发生p53基因突变。通过对胶质瘤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研究,提出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三种不同起源方式,发现p53蛋白表达在脑胶质瘤与反应性胶质增生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资料的研究结果提示p53蛋白表达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判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胶质瘤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胶质瘤细胞对血脑屏障细胞间连接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内皮细胞与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银染的方法探索胶质瘤细胞对其中内皮细胞间连接的作用并运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胶质瘤细胞作用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胶质瘤细胞的直接作用过程中,血脑屏障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受到明显破坏,内皮细胞ZO-1表达水平降低;在其间接作用过程中,两者变化不明显。结论:胶质瘤细胞的直接浸润可以破坏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连接,而其间接作用则不能完全破坏。胶质瘤细胞对内皮细胞ZO-1表达的影响是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连接变化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星形细胞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中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与抑癌基因p53突变、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7例不同恶性程度的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EGF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检测同一标本的p53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分析它们的异常改变和内在联系。结果p53突变率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分别为1/10,4/19(21.1%),4/6和2/2,而EGFR过表达分别为5/10,10/19(52.6%),5/6和2/2。随着胶质瘤级别增高,p53积聚与EGFR过表达在同一标本中发生率升高。结论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p53基因突变少见,EGFR过表达不少见;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p53基因突变及EGFR过表达均常见。提示p53与EGFR分子通路可能对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协同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希中 《医学信息》2006,19(1):74-75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探讨其MRI表现。结果18例血管母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6例位于小脑蚓部。15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型,结节强化明显;9例表现为实质型;24例瘤内或瘤周均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本组MRI正确诊断22例,准确率为91.67%。结论MRI是诊断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检查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胶质瘤、转移瘤、动静脉畸形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整合素β1与胶质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整合素β1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粘附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整合素β1在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中的表达;用细胞粘附实验检测其在SHG44细胞粘附中的作用。结果 整合素β1可在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中表达,抗整合素β1抗体可明显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SHG44对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Ⅳ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粘附。结论 整合素β1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过程中必不可少,抑制  相似文献   

17.
颅内胶质母细胞瘤5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51例胶质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1例胶质母细胞瘤标本进行临床资料统计,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CT和MR检查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 胶质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CT和MR检查示颅内界限不清的占位性病变,常伴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增强扫描呈不规则环状强化.肿瘤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弥漫分布,异型性明显,血管明显增生,伴有出血和坏死,坏死灶周围瘤细胞常排列呈栅栏状.免疫组化显示GFAP和vimentin均呈强弱不等的阳性,Ki-67表达较高,阳性细胞数平均为28.94%,而其它标记物的表达不尽相同.结论 胶质母细胞瘤来源于星形细胞,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颅内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预后差.其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特殊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须注意与胶质肉瘤、恶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阵列初步分析髓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应用微阵列技术研究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新鲜髓母细胞瘤 4例及正常脑组织 1份的组织标本 ,提取总 RNA,逆转录成 32 P标记的 c DNA探针 ,与 Atlas人肿瘤芯片杂交 ,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基因谱 ,应用 Atlas Image TM1.0 1a分析。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 ,髓母细胞瘤下调基因 6个 ,上调基因 35个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验证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相符。除少数基因外 ,大部分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符。结论 髓母细胞瘤是与星形细胞起源胶质瘤具有不同分子发病机理的多基因病变 ,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成员6(CMTM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CMTM6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CMTM6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胞质和胞膜;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U251)中CMTM6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和人脑正常胶质细胞系(HEB);高级别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级别组;CMTM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比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年龄、病理分级和CMTM6的表达水平均是评判胶质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MTM6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可作为胶质瘤患者预后评判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原发性脑瘤是发生于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高度恶性的胶质瘤占原发性脑瘤的40%,主要分为I型胶质母细胞瘤(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和II型胶质母细胞瘤(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二者的产生有着不同的遗传学改变。I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产生途径是从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星形细胞瘤(II级,主要为p53基因突变和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至恶性的间变型星型细胞瘤(III级,主要为Rb基因突变,CDK4基因扩增,9p、11p、13q和19q的等位基因缺失),再到胶质母细胞瘤(IV级,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是7号和20号染色体的获得,10号染色体的丢失以及PTEN和LRRC4基因的缺失,PDGFα及其受体的过表达)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II型胶质母细胞瘤则是一种没有恶性程度渐进过程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扩增是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