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燥湿培土化痰湿赵××,男,63岁,1983年6月24日初诊。患者多寐欲卧三月余,日趋严重,伴胸闷、纳差、痰多、泛恶,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查脑电图未见异常。证属痰湿困脾,脾阳不振。治拟燥湿培土,以化痰湿。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川朴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3剂。复诊:药后患者多寐明显好转,白腻苔渐化,脉象缓而有力,惟仍感痰多、胸  相似文献   

2.
一、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1)本文临床资料共60例,60例中,属阴阳两虚者较多,计34例;偏于阳虚者较少,计26例.一般是:病史短者偏于阳虚居多,及至病延日久,乃见阴阳两虚现象;单纯偏于阴虚者则未遇到.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起见,初步拟定了二项辨证分型的标准:1.偏于阳虚:舌苔薄白或白腻,发喘时胃纳呆滞,痰涎壅肺,咯痰不畅,咳嗽喘鸣,胸闷气促,脉象濡弱或濡滑;严重者兼有肾阳不足现  相似文献   

3.
药物组成:熟地、蒸首乌、山药、桑寄生各15~30克生地10~15克当归10~12克醋白芍12克白术10克贡芩6~9克甘草3克.主治及应用:主治先兆流产.水煎服,每日1剂.腹痛明显加鹿角胶12~15克、黑杜仲15~30克;阴道出血量多时应视其偏于气虚或血热选用  相似文献   

4.
“口臭”是指口内出气臭秽,多属胃火偏盛,或脾有伏火,取“火郁发之”之意,用清脾泻火的泻黄散或清胃散之类加减治疗。药如:生石膏、山栀、藿香、防风、甘草、荷叶、黄连等。如口臭兼有血热者可加生地、赤芍;便秘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则取效更捷。病案举例:孙××,女,53岁,工人,1979年2月12日初诊:自诉10天来口中发臭,晨起臭味尤甚,不可近人,口干引饮,伴有头痛,舌苔黄腻,脉象濡数。证属脾热内伏,治以泻脾经伏火。处方:防风5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山栀5克,黄芩6克,黄连1.5克。上药共服6剂,口臭消除,余症亦消失。  相似文献   

5.
<正> 治疗方药:以加减小青龙汤为基础方:麻黄、款冬花、桂枝各3~10克,生姜、半夏各4~10克,地龙6~18克,桑白皮4~12克,甘草2~3克;兼有内热加生石膏10~30克,挟有痰湿加紫苏6~18克。  相似文献   

6.
一、风寒侵肺李××,女,28岁。1974年1月10日诊。主诉:经常感冒头痛,鼻塞流涕,每日须更手巾两张。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炎。诊其脉象沉缓,苔薄白。证属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利窍。处方;薄荷12克、白芷12克、辛夷15克、苍耳15克、川芎12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细辛6克、甘草6克。  相似文献   

7.
小儿关节痛     
例一:周×,男,12岁。1966年5月12日诊。患儿素有肾炎,近一月来两膝关节肿痛,行路艰难,两下肢有沉重和麻木感,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正常,舌苔微黄,脉象缓滑。证属肾气不足,复受风邪湿气所浸,经络受阻则两膝关节肿痛,治宜散风除湿,活血通络佐以益肾为法。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12克、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桂枝6克、豨莶草10克、海桐皮12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独活6克、桃仁6  相似文献   

8.
葛根芩连汤治疗嗜酸性胃肠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C~20岁6例,21~40岁20例,41~60岁4例。主要临床症状:腹泻,腹痛,泻下急迫,大便稀薄,自觉午后或傍晚低热,出现湿疹,全身起风疹块。检查:体温多在37.70~38.2℃之间,脉象濡数,苔黄或黄腻。化验:白血球计数在11~13×10~9/L,嗜酸性多核细胞占66~80%。X线报告:胃肠道有结节状膜皱襞粗大。大便常规见脓球少许。二:治疗方法与结果以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各10克,甘草5克。全身有风疹块者加薄荷、蝉衣各7克;午后傍晚低热者加  相似文献   

9.
酒疸治验     
钟××,男,21岁。1985年10月6日入院。患者于数天前淋雨后,即感全身酸痛不适,自以为饮酒能缓解,每天喝达半斤以上,但毫无效果。近日来反出现:全身皮肤及眼目发黄,头重身倦,胸脘痞满,食纳呆,腹胀便溏,苔厚腻微黄,脉象濡缓。诊断:酒疸。治则:利湿化浊清热。处以自拟茵陈虎杖汤:茵陈20克、虎杖15克、茯苓1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苍术15  相似文献   

10.
<正> 治疗方药:川芎40克,柴胡、香附、郁李仁、白芍各10克,牛滕、生姜各9克,白芥子、甘草各6克,白芷6~20克。每日1剂,早晚水煎服,一般3~5剂痊愈.服药期间忌烟酒,避免劳累。若偏于风(?)者加细辛;偏于风热者加石膏.  相似文献   

11.
【例一】于××,男,61岁。1992年6月14日初诊。患多寐症欲卧3月余,日趋严重伴胸闷纳差,痰多泛恶,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脑血流图及脑CT检查未见异常。证属痰湿困脾,脾阳不振,治宜燥湿培土以化痰湿。方用:霍香15克、佩兰15兑、苍术15克,厚朴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石菖蒲15克。二诊:多寐明显好转,食欲较  相似文献   

12.
湿热汗证     
<正> 例1 覃某,男,60岁。1977年4月20日就诊。自诉患肺结核病多年,近两年来常出额汗,尤以春夏两季为甚,多方迭进,均不见效。诊见前额汗珠满布,面色黄晦,形体略丰,舌苔黄白相兼而腻,脉象濡。证属湿热蒸汗,为痰浊中阻,内蕴化热,蒸腾于上所致,拟以清热化湿祛痰法治之。处方:茵陈10克,滑石20克,通草6克,薏苡仁20克,半夏12克,白蔻6克,茯  相似文献   

13.
药物组成白头翁6~10克香附4~8克砂仁1~2克茯苓5~8克苍术炭5~8克山查炭6~12克焦神曲3~12克炙甘草1~4克煎浓汁为200毫升,于一天内少量多次服完。加减法兼有外感,加藿香5克;吐呕加半夏4克、苏梗5克;湿热交阻,便脓不爽加葛根6克、秦皮6克、黄芩5克;脾虚失运,水泻未消化物加  相似文献   

14.
李××,男,11岁。1980年10月6日就诊。患儿近两个月来,每夜必尿床,口渴喜饮,神疲纳呆。先后曾服缩泉丸、巩堤丸、补中益气丸等方加减治疗月余无效。诊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自,少津,舌边见齿痕,脉濡缓。证属脾虚湿困,气化失司。拟五苓散加味:白术12克、白茯苓12克、猪苓6克、泽泻6克、肉桂3克、益智仁10克。二剂后,遗尿、口渴消失,唯食欲未复,倦怠乏  相似文献   

15.
<正> 治疗方药:薏苡仁60克,附子于12克,败酱草30克。开水煎服,将药渣敷右侧天枢穴附近。腹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没药各10克;发热恶寒,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者加半夏10克,生大黄6克,金银花30克;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者加红藤3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腹胀纳呆者加厚朴、枳壳各10克;右下腹可触及条索状肿块者加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孕妇加桑寄生、黄芩各10克,川断15克;白细胞或分类中粒细胞增高者加蒲公英40克,连翘10克。治疗结果:自觉症状和体征消失为痊愈,共78例;自觉症状消失,但右下腹仍有深压痛,或可触及条索状肿块者为好转,共11例;中途改行手术者为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95.6%。病案举例:韩某,女,52岁。1988年7月15日初诊。以右下腹间歇性隐痛不适6年余,加重3天而就诊。6年前曾患急性阑尾炎,经抗生素治疗,病情缓  相似文献   

16.
五加复脉汤处方:炙甘草10克、阿胶10克、党参15克、生地20~30克、桂枝9克、麦冬10克、柴胡9克、五加皮15克、五味子10克、丹参10~15克。姜枣引。水煎一日一付,二次分服。加减:四肢发凉者加附子6~9克;心烦自汗,重用生地,加龙、牡,山栀,或万年青10克,去桂枝;浮肿加炙黄芪、茯苓、猪苓、车前子等。咳嗽咯血,去桂枝、加土三七;发热加柴胡10~12克;心动过缓加附子10克、仙茅12克;心力衰竭严重去党参加红参、附子各12克;心前区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各6克。心胸憋闷加枳壳9克,或香附、厚朴各10克也可。  相似文献   

17.
男患,38岁,工人。1989年8月16日入院。病号:88873。自诉于一个月前,连续在水中施工数日后,出现双下肢沉重无力,并有麻胀、疼痛,蚁行样感觉,难以忍受,尤以左下肢为甚,休息时及夜间严重,影响睡眠,活动或局部按摩可减轻症状。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神经科会诊均无阳性发现,其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诊断为不安腿综合疾,以中医之着痹论治,立除湿通络之法,方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30克麻黄9克桂枝9克当归12克川乌9克川芎15克独活  相似文献   

18.
药物组成:生地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石膏12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甘草6克。加减法:上门齿痛加黄连10克,寸冬6克;下门齿痛加知母6克,黄柏5克,上犬齿痛加川芎6克,白芷6克,下犬齿痛加白术10克,白芍6克,上颌左臼齿痛加胆草5克,川羌6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临床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获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山药15g,川续断15g,白芍15g,山茱萸12g,干地黄30g,花蕊石15g,血余炭4g(冲服),三七粉5g(冲服),煅牡蛎30g,海螵蛸15g,仙鹤草30g,诃子10g。水煎服,日1剂。加减:气虚下陷者改党参为红人参10g(先煎),升麻6g;血虚者加阿胶10g(烊化);偏于血热者加牡丹皮12g、茜草根15g;兼肾阳虚者加附子片6g,鹿角胶10g(烊化);兼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少腹疼痛时加蒲黄10g,五灵脂10g;腰痛时加补骨脂12g,杜仲15g;兼有虚寒者加艾叶炭10g,炮姜炭6g:兼有湿热者加土茯苓30g,败酱草15g,  相似文献   

20.
升阳除湿治白崩张某,女,26岁,农民。婚后居处潮湿,阴道流出大量清水二年。伴有精神困倦,饮食乏味,眼周黧黑。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处方:羌活12克柴胡10克苍术15克猪苓30克泽泻12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芡实工2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lo克。水煎服,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