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钟炜祥  韦晰凤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12):1066-1070
目的 探讨赣南地区原发性肺腺癌患者间变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特点,科学指导此类患者优选靶向用药。方法 采取不平衡法检测233例原发性肺腺癌患者ALK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有ALK融合基因表达者21例,表达率为9.01%(21/233)。女性、N1-3患者ALK融合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男性、N0患者(P<0.05);ALK融合基因在无吸烟史、年龄<55岁、M1期患者以及新鲜活检标本中的表达率相对较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ALK融合基因的表达与TNM分期、T分期、是否手术治疗以及肿瘤分布位置均无相关性(P>0.05)。此外,在153例M1期病例亚组分析中,未发现ALK融合突变与肺癌常见部位(骨、脑、对侧肺、胸膜播散、肾上腺及肝)转移的相关性(P>0.05)。结论 赣南地区原发性肺腺癌中ALK融合基因表达率较高,好发于女性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和棘皮动物微管样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naplasiticlymphoma kinase,EML4-ALK)融合状态,并分析其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过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 PCR方法检测7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检测ALK基因融合状态,分析EGFR基因突变率与性别、吸烟史的相关性,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融合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0.5% (30/74),ALK基因融合6.8% (5/74).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21的突变率分别为1.4% (1/74)、20.3% (15/74)、1.4% (1/74)、17.6% (13/74),肺腺癌患者中女性EGFR基因突变高于男性(P=0.007),但未见与吸烟史有明显相关(P =0.099).EGFR基因突变和ALK基因融合的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有明显的生存优势(P=0.007).结论 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存在较高的突变率,女性患者中尤为明显,针对驱动基因靶向治疗的患者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治疗方面出现重大的模式转变。关键致癌性突变(如驱动基因突变和染色体重排)的存在,使得靶向治疗相比传统的细胞毒性化学疗法显示出更高的敏感性。2007年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与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4,EML4)基因融合突变首次在NSCLC患者中被发现。随后研究证实,ALK-EML4融合突变阳性的NSCLC(ALK+NSCLC)显示出对克唑替尼治疗的敏感性。随着后续一系列靶向治疗新药的研发,将ALK+NSCLC靶向治疗推向高潮。本综述回顾ALK+NSCLC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及检测方法,汇总其抑制剂的重要临床试验结果,并解读ALK+NSCLC抑制剂耐药机制及合并脑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腺癌中EGFR、KRAS、ALK三种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状态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 85例肺腺癌EGFR,KRAS基因突变采用ARMS法检测,ALK融合蛋白用特异性抗ALK单克隆抗体(克隆号:D5F3)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EGFR,KRAS,和ALK融合蛋白检测阳性率分别是62%,15%,和14%.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于女性.KRAS基因突变更常见于男性及有吸烟史患者.ALK融合蛋白更常见于年轻及肿瘤分期Ⅲ/Ⅳ患者.检测中发现了8例双突变病例.结论 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EGFR、KRAS基因突变与ALK融合蛋白并非完全互斥.对于肺腺癌患者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测非常重要,在选择靶向治疗时更应考虑到多种变异同时存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中国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的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IA-ALK)融合基因突变表达率,及血清与肿瘤组织中突变的一致性,探讨临床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进行实时、动态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FQ—PCR检测123例NSCLC血清和98例NSCLC组织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其中77例血清和肿瘤组织进行配对检测,并研究分析接受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23例血清中EMIA—ALK融合基因突变13例(10.6%),98例肿瘤组织中EMIA.ALK融合基因突变11例(11.2%),EMIA-ALK融合基因突变主要存在于腺癌(χ2=4.083,P=0.036)、非吸烟患者(χ2=5.326,P=0.019)。以组织标本基因突变为标准,血清与组织突变一致性达到66.7%(6/9,κ=0.779)。EMIA-ALK融合基因突变的患者接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取得显著获益。结论NSCLC肿瘤组织和血清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主要存在于腺癌、非吸烟人群。在无法获取肿瘤组织标本时可以采用FQ-PCR检测血清EMIA—ALK融合基因突变代替组织基因检测,筛选出适合克唑替尼治疗的NSCLC患者。  相似文献   

6.
晚期结直肠癌预后差,总生存期短,其靶向药物的选择依赖于基因检测的结果。部分罕见的基因突变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突变在肠癌中发生率仅为0.4%~1%,其药物治疗的模式仍存在争议。本文报告1例晚期右半结肠癌合并ALK融合基因突变的患者,该患者在贝伐珠单抗靶向联合静脉化疗的标准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ALK抑制剂阿来替尼治疗,第3周期化疗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肿瘤指标较前下降,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较前改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尽管ALK融合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罕见,但其治疗模式的选择仍需要临床医生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疫情期间,肿瘤患者是免疫力低下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疾病与疫情的双重考验。那么具有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应该如何治疗?晚期肺腺癌基因检测结果解读目前晚期肺腺癌有靶向治疗药物的基因突变包括EGFR突变、ALK融合、ROS1融合、BRAF突变、NTRK融合、C-MET扩增、C-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而KRAS突变是目前已知靶向治疗耐药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原发性肺鳞癌患者EGFR和ALK基因突变的特点,科学指导此类患者优选靶向用药。方法:入组73例原发性肺鳞癌病例,采用ARMS-PNA技术检测EGFR基因第18、19、20、21外显子突变,应用不平衡法检测其中60例病例的ALK融合基因,回顾性分析EGFR和ALK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EGFR基因突变8例,阳性率为10.96%(8/73),4例为L858R突变,3例为19del突变,1例为G719X突变。女性患者突变率(66.67%,2/3)明显高于男性患者(8.57%,6/70)(P=0.030),EGFR基因突变在高龄(≥60岁)、进展期(N_(1-3)、Ⅲ+Ⅳ期)患者中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基因突变与吸烟史、T分期以及肿瘤分布位置均无相关性(P>0.05);ALK融合基因表达2例,阳性率3.33%(2/60),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TNM分期及肿瘤分布类型等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未发现EGFR和ALK基因共存突变病例。结论:赣南地区原发性肺鳞癌患者EGFR和ALK基因突变率相对不高,EGFR基因突变以L858R和19del突变为主,且好发于女性患者,可能是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重要驱动基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培美曲塞在ALK阳性肺癌中的疗效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继续探索以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在ALK阳性和阴性肺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98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V-raf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均为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LK基因状态、临床特征、化疗疗效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之间的关系.结果 98例患者均进行了ALK基因检测,ALK基因断裂融合34例(34.7%),未发生断裂融合64例(65.3%).全部患者均接受一线培美曲塞联合铂类的化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1.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4.7%.ALK阳性肺腺癌患者的ORR和DCR均高于阴性患者(41.2%vs 10.9%,χ2=23.389,P<0.001;91.2%vs 81.3%,χ2=4.153,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K基因状态与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均无明显关系.ALK阳性肺腺癌的中位PFS为7.1个月(95%CI:6.1-8.1),阴性4.7个月(95%CI:3.818-5.582),二者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9,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的PFS与性别、年龄、吸烟、分期、与铂类药物的种类均无明显关系,ALK基因断裂融合是PFS相关的唯一变量(HR=0.392,95%CI:0.243-0.634,P<0.001).结论 ALK阳性相比ALK阴性肺腺癌患者一线应用以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化疗有更大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0.
[摘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肿瘤的驱动基因,它的变异会改变自身激酶活性,进而激活下游信号分子,使细胞增殖调控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ALK的体细胞变异主要有融合和突变两类,ALK融合在肺癌中已有较多研究,并已研发出相关小分子靶向药物,而ALK突变则在神经胶质瘤中研究相对较多。本文将阐述ALK融合及突变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医疗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状态与EGFR-TKI靶向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肺腺癌患者87例,检测患者EGFR、ALK基因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结果 EGFR突变患者与非EGFR突变患者年龄、性别及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突变患者吸烟比例低于非EGFR突变患者(26.32%vs 4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阳性与ALK阴性患者的性别、吸烟比例及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阳性患者平均年龄低于ALK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突变患者EGFR-TKI治疗的总缓解率优于ALK阳性和WT/WT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阳性患者和WT/WT患者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患者应首先进行EGFR检测,如有条件可同时检测EGFR突变和ALK重排;EGFR突变患者应首选EGFR-TKI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肺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的关系及其对吉非替尼治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78例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情况和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情况,对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使用吉非替尼,EGFR未突变的晚期肺腺癌一线化疗失败后二线使用吉非替尼治疗,观察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晚期肺腺癌EGFR突变患者E-cadherin表达高于EGFR未突变患者。EGFR突变且E-cadherin/β-catenin阳性表达者疾病控制率(DCR)略高于异常表达者,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GFR突变同时E-cadherin/β-catenin阳性表达者显示了更长的PFS。EGFR未突变的晚期肺腺癌二线吉非替尼治疗患者临床获益率低。结论晚期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者常伴随E-cadherin高表达,同时存在EG-FR突变和E-cadherin/β-catenin高表达者显示更长的PFS;不建议EGFR未突变的晚期肺腺癌病例二线使用吉非替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晚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09-07-2011-07-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晚期初治肺腺癌患者102例,有可供检测的肿瘤组织标本。利用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统计分析EGFR基因突变状态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02例晚期肺腺癌组织中,共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55例(53.9%),其中18外显子突变1例(1.0%),19外显子突变25例(24.5%),20外显子突变2例(2.0%),21外显子突变26例(25.5%),同时存在19和20外显子突变1例(1.0%)。Ⅳ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57.6%(53/92),高于ⅢB期患者2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56.9%(33/58)高于男性患者的50.0%(22/44),不吸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58.1%(36/62)高于吸烟患者的36.0%(9/25),〈65岁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56.8%(42/74)高于≥65岁患者的46.4%(13/2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取材部位及取材方法之间EGFR基因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以Ⅳ期、女性和不吸烟患者较高,但性别及吸烟状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肿瘤活检部位及活检方法之间EGFR基因突变率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湖南地区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及突变位点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肺腺癌患者组织标本134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EGFR外显子18、19、20、21号突变状态。结果:134例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68例,突变率50.7%。其中男、女突变率分别为40.7%、58.7%(P=0.039),吸烟、不吸烟患者突变率分别为30.6%、62.4%(P=0.000)。外显子18、19、20、21号突变分别为2例(2.9%)、32例(47.1%)、3例(4.4%)、31例(45.6%)。19、21号外显子突变在肺癌TNM分期中I-II期与III-IV期比较有差异,21号外显子突变在I-II期多见,P=0.048。结论:湖南地区肺腺癌中女性、不吸烟患者EGFR突变率高,EGFR突变以19、21号外显子为主,19与21号外显子突变相比较,21号外显子突变在肺癌TNM分期中I-II期多见。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以及KRAS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常见的驱动基因。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EGFR敏感突变及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间变淋巴瘤激酶(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ke 4-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EML4-ALK)基因重排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选择靶向药物优于化疗,其在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及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明显优势。然而,在肺鳞癌患者中,目前尚无明确的基因检测位点及靶向药物来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旨在分析肺鳞癌患者EGFR、ALK以及KARS基因的突变状态,以及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从而为今后的治疗提供相应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已行相关驱动基因检测的肺鳞癌患者90例,利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if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的方法进行EGFR及KRAS基因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进行ALK基因融合检测。结果90例患者均进行了EGFR及KRAS基因检测,8例患者为EGFR基因突变(8.8%);2例患者为KRAS基因突变(2.2%);18例患者通过FISH方法进行了ALK基因融合检测,1例患者存在EML4-ALK基因融合(5.6%)。女性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P=0.022)。EGFR突变及野生型患者在病理分期(P=0.042)及分化程度(P=0.003)上均有差异。以胸膜为首发转移部位的EGFR突变患者比率高于EGFR野生型患者(P=0.013)。靶向治疗与化疗对EGFR突变患者的PFS无影响(P=0.607)。结论 ALK基因融合患者应用靶向治疗后可获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6.
ALK基因重排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发生率约3%-5%。第一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rizotinib可以有效地针对这些肿瘤在NSCLC个体化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机III期临床研究对比了Crizotinib和二线标准化疗方案治疗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提示Crizotinib治疗ALK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明显、耐受性好。然而,尽管治疗初期有较好的疗效,但大部分患者持续用药后会出现获得性耐药。因此,一些针对ALK阳性的NSCLC患者的新治疗策略在临床试验中逐步开展,包括第二代ALK抑制剂,比如LDK378、CH5424802(RO5424802)和AP26113等,以及其他靶点抑制剂如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等。本文就ALK阳性NSCLC患者的治疗进展以及最新药物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经克唑替尼治疗失败后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ALK融合基因阳性经克唑替尼治疗耐药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5例,其中接受ALK抑制剂治疗13例,全身化疗52例(培美曲塞联合铂类23例、紫杉醇联合铂类10例、长春瑞滨联合铂类3例、吉西他滨联合铂类5例、培美曲塞单药5例和多西他赛单药6例),2个周期后分别采用RECIST 11版与NCI CTC 40版标准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随访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 结果全组均可评价疗效,客观有效率(RR)为462%,疾病控制率(DCR)为738%。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RR优于全身化疗者(769% vs. 385%,P=0013);全身化疗者中,含培美曲塞方案的RR优于不含培美曲塞方案(536% vs.208%,P=0016),含铂方案的DCR优于不含铂单药治疗(805% vs.364%,P=0013)。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个月(95%CI:32~48个月),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中位PFS为100个月,优于全身化疗者的40个月(P=0003)。全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90个月(95%CI:174~206个月),使用2代ALK抑制剂者的中位OS为250个月,优于全身化疗者的185个月(P=0012);EGOG评分0~1分的中位OS为195个月,优于2分的170个月(P=0004);临床分期为ⅢB期的中位OS为265个月,优于Ⅳ期的185个月(P=0046)。 结论ALK融合基因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克唑替尼耐药后,给予2代ALK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较好,EGOG评分0~1分和临床分期ⅢB期患者的生存期更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荧光探针聚合酶链(castPCR)法检测初治肺腺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应用价值,及 EGFR 突变状态与患者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103例初治肺腺癌组织标本及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 castPCR 法检测 EGFR 基因突变(外显子19 del 2235-2249和 del 2236-2250、外显子20 T790M、外显子21 L858R)。结果:103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共有54例检出了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 EGFR 基因突变(突变率52.43%),其中敏感突变(外显子19和/或外显子21)45人(43.69%),外显子20突变11人(10.68%)。同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敏感突变与敏感突变、敏感突变与耐药突变共存的现象,其中外显子19和20共突变2人,外显子19和21共突变4人,外显子20和21共突变1人。结论:通过对103例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 EGFR 基因突变状态的检测,初步论证了 castPCR 法在肺癌 EGFR 驱动突变检测方面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的一个重要亚型。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尚无标准模式。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确诊的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模式患者的转归。结果84例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22例初诊时有脑转移,剔除3例合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双突变患者,共19例纳入分析。中位颅内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12.0个月,一线脑部局部治疗(P=0.021)及一线克唑替尼治疗(P=0.030)可延长PFS;一线克唑替尼联合脑部局部治疗的中位颅内PFS为27.0个月,而单纯克唑替尼治疗的PFS仅为4.2个月。结论一线克唑替尼联合脑部局部治疗有助于延长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颅内PFS,因例数少,尚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检测EGFR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ctDNA和癌组织中EGFR突变情况,分析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EGFR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外周血中外泌体、ctDNA和癌组织中检测EGFR突变的一致性。结果: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检测EGFR突变型肺腺癌21例,EGFR野生型肺腺癌23例。肺腺癌外泌体中EGFR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组织检测25例EGFR突变中,外泌体中检测出EGFR突变19例,一致率为76%;19例肺腺癌组织EGFR野生型中,外泌体检测出EGFR突变2例。25例肺腺癌组织EGFR突变中,ctDNA中检测出EGFR突变16例,一致率为64%。kappa分析显示,外泌体、ctDNA与癌组织检测一致性较好,前者一致性优于后者。结论:外泌体可用于肺腺癌血浆中EGFR突变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