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2800例4~13岁大骨节病儿童掌指骨与腕骨不同部位X线损害的特点及与年龄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本病掌指骨的 X 线损害是不均等的。Ⅱ—Ⅳ指骨中、基节与第Ⅰ掌指骨干骺端是相对易损害部位,而第Ⅰ掌指骨骨端部位最不易显示 X 线病变。同时掌指骨 X 线损害具有单部位与多部位损害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虽然干骺端 X 线征的检出率趋于下降,而骨端、骨骺与腕骨的 X 线征类型与检出率则呈上升趋势,说明大骨节病的关节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随年龄增长而扩大和增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大骨节病科研防治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学习和参考。方法汇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研究所、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和本课题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大骨节病研究所的历史X线片,以及选择近年来具有典型病例的病区给予补拍的X线片共34 867张进行复读,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大骨节病病例X线片,采用计算机Photoshop系统进行处理。结果编辑干骺型、骨端型、干骺骨骺型、干骺骨骺骨端型和骨关节型9幅;鉴别诊断X线片包括正常变异、单指指间关节炎和正常干骺骨骺闭合反应各1幅,构成本文各种大骨节病X线水平的儿童病例图片系列,并阐述了大骨节病病例不同类型的病理基础以及愈后。结论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汇编儿童大骨节病掌骨与腕骨基本X线征像,用以提高大骨节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8个单位保存的儿童大骨节病掌骨与腕骨改变的X线片,采用扫描仪扫描,Photoshop软件进行分类处理。结果获得了儿童大骨节病掌骨与腕骨包括囊变、假性囊肿、干骺端不整伴硬化、干骺端增宽伴硬化、干骺端凹陷、干骺端凹陷伴硬化、骨竖刺形成、骨端凹陷、骨端骨性关节面缺损、骨端切角征、骨端骨刺、骨端烟头征、骨骺变形、锥形骨骺、一字型骨骺、骨骺碎裂、八字形骨骺、骨骺的延迟(骨骺溶解、骨骺缺失)、腕骨的局部硬化等5种类型,19种基本X线征像。结论填补了儿童大骨节病X线影像学改变的空白,为正确诊断大骨节病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参照。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3年第8卷第6期刊登的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王立志等“儿童大骨节病指骨干骺、骨骺X线改变及其检出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一文,读后有几个问题提出与作者商榷,以求澄清问题的实质,有助于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本文作者发表此文的目的是为了搞清大骨节病儿童手骨干骺、骨骺等病灶的演变规律和这些X线征象的实际意义。以及观察以X线检出率为表现的病情有无波浪性变化问题。鉴于此,拟与作者讨论以下3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大骨节病手足骨X线征象 (一)掌指骨: 1、干骺端 (1)骨骺等径期前,在干骺端先期钙化带部位出现小凹陷或钙化带中断,同时伴有局部骨小梁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青海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右手掌指骨X线基线数据,为临床诊断、手外科的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和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兴海县54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拍摄右手掌指骨X线片,运用电子数显游标卡尺进行掌指骨X线测量.将数据进行汇总,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掌骨轴长表现为第2掌骨>第3掌骨>第4掌骨>第5掌骨>第1掌骨;近节指骨轴长表现为中指近节>环指近节>示指近节>小指近节>拇指近节,而中节、远节指骨轴长变异较大;男性大骨节病患者各掌指骨轴长明显大于女性(P均< 0.01).掌骨横径表现为第2掌骨>第3掌骨>第5掌骨>第4掌骨,其中男性和女性第2~5掌骨中段横径分别为(8.57±0.90)、(8.25±0.80)、(6.84±0.69)、(7.70±0.77)和(7.40±0.74)、(7.36±0.70)、(6.00±0.57)、(6.62±0.65) mm,男性均明显大于女性(t值分别为5.24、4.32、4.85、5.55,P均<0.01),而掌骨指数为女性[(8.23±0.90)mm]明显大于男性[(7.61±0.76)mm,t=2.73,P< 0.01].结论 大骨节病可使患者右手掌指骨的X线基线数据发生特征性改变,后者对大骨节病临床诊断及手外科掌指骨长度确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3年第8卷第6期刊登了“儿童大骨节病指骨干骺、骨骺X线改变及其检出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一文,读后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4年第9卷第6期发表了“对‘儿童大骨节病指骨干骺、骨骺X线改变及其检出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一文有关问题的商榷”,提出了几个问题与该文作者探讨,至于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自有同行公论。《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5年第10卷第4期刊登了“对‘儿童大骨节病指骨干骺、骨骺X线改变及其检出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一文商榷的答复”,我们综观“原文”与“答复”,产生若干质疑,认为非常有必要就质疑之处再谈几点看法,以澄清问题实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成人大骨节病的主要诊断指标,为进一步制定成人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流行病学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分析了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16岁以上与16岁以下大骨节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果(1)16岁以下组及16岁以上组临床指征阳性率比较的单因素分析显示,21项指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仅有3项指标(指末弯、干骺端与骨骺X线征)是16岁以下组高于16岁以上组,其余18项均为16岁以上组高于16岁以下组;(2)16岁以下组及16岁以上组大骨节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16岁以下组检出大骨节病指末弯、X线干骺端、骨骺征象的概率显著高于16岁以上组,而关节痛、指粗、腕障碍、肘障碍和骨端五项临床指征的概率则显著低于16岁以上组。结论16岁以下年龄组,指末弯、骨骺、干骺端的X线征象等指征较为特异,而在16岁以上年龄段,关节痛、腕障碍、肘障碍、指粗、骨端等五项指征较为特异。  相似文献   

9.
大骨节病修复研究是继全国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之后 ,X线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的一部分 ,对儿童发病及病情变化与年龄关系 ,干骺、骨骺、骨端骺软骨病灶修复过程影像研究及病变修复机理的探讨 ,作者经过长时间 (1982~ 1997年 )动态X线观察 ,研究结果引起国内同行关注 [1~ 4] 。1 历史资料永寿大骨节病三年 (1979~ 1982年 )科学考察 ,汇集了全国著名专家教授 ,从病理和 X线观察曾作出了充分阐述。病理研究确认“……硬化 ,是软骨坏死后必然发生的修复过程”[5 ] 。外科认为“骨端关节面凹陷、碎裂表示病情严重”[6 ] 。病理 X线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3年第8卷第6期刊登了作者的“儿童大骨节病指骨干骺、骨骺X线改变及其检出率季节性变化的研究一文后,地病中心刘运起对该文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商榷。见《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4年第9卷第6期379页现借用贵刊在此进行答复、讨论和补充对商榷者,以便使问题更加明晰和具有客观性。1 关于大骨节病指骨干骺端病灶演变规律问题 本人所写的那篇文章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50例大骨节病儿童新发病例的诊断与转归研究。结果表明发病年龄在7~9岁组有24例(48.00%),明显高于1~3岁组的15例(30.00%)与4~6岁组的11例(22.00%)。新发病例的发病部位以掌指骨干骺端部位为主,50例中有47例,占94.00%;远期追踪观察47例干骺端部位新发病例有39例完全恢复正常,最终演变为Ⅰ°或Ⅱ°大骨节病人者2例,占4.26%。骨端部位新发者2例,其中1例演变为大骨节病人。作者认为在本病病因研究中选择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是最佳选择,并提出了4条诊断大骨节病新发病例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大骨节病与饮茶型氟中毒重叠病区中存在大骨节病病例罹患氟骨症的特征性病例,为诊断、预防和控制同患此两种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筛选出大骨节病病例人群做为研究对象;(2)每个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日饮茶量等信息并采集所饮砖茶水和尿液,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茶水和尿氟含量,计算人群摄氟量、人群尿氟值,并就大骨节病病例罹患氟骨症人群(氟骨症人群组)与大骨节病病例未患氟骨症人群(大骨节病人群组)进行比较;(3)每个研究对象拍摄前臂(包括肘关节)X线片,按氟骨症X线诊断标准诊断氟骨症,并就氟骨症人群组与大骨节病人群组掌指、前臂的临床体征以及X线影像进行比较。结果 (1)40-78岁之间的自愿受试者共61人中确诊大骨节病病例45人,其中Ⅰ度病例检出34例、Ⅱ度病例检出5例、Ⅲ度病例检出6例;(2)45例大骨节病病例共确诊氟骨症19人,其中Ⅰ度病例检出4人、Ⅱ度病例检出2人、Ⅲ度病例检出13人;(3)氟骨症人群组摄氟量人均日为7.69 mg,是大骨节病人群组人均日摄氟量的2倍,也是人群总摄氟量卫生标准的2倍;氟骨症人群组尿氟含量几何均值为3.03 mg/L,是大骨节病人群组尿氟值的1.5倍,是人群尿氟正常值的2倍。(4)氟骨症人群组与大骨节病人群组掌指、前臂的临床体征以及X线影像进行比较,掌指临床体征及其X线影像基本无差异;氟骨症人群肘关节(被动)后伸10-70度的为84.21%(16/19),大骨节病人群组肘关节(被动)后伸10-30度的为30.77%(7/26),卡方检验,χ^2=4.89〉χ^20.05(1)=3.84,P〈0.05两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并且,大骨节病人群组肘关节后伸曲度均在30度以内,而氟骨症人群组大于30度的达到56.25%(9/16);X线影像上大骨节病人群组除无桡尺骨间膜骨化外,表现为肘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而氟骨症人群组表现为肘关节退变、骨质增生并伴有膨大、变形以及肌腱韧带附着点和关节囊骨化。结论 (1)证实了大骨节病与饮茶型氟中毒重叠病区中存在大骨节病病例罹患氟骨症的特征性病例;(2)大骨节病发病在前,氟骨症发病在后;(3)掌指临床体征和X线影像基本无差异;(4)氟骨症人群组的肘关节损害体征重于大骨节病人群组,X线影像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Li  Hu  Liu  Qiang  Li  Qunwei  Zhao  Shengcheng  Guo  Min  Zhang  Shu  Cheng  Xiaobo  Li  Zhichang  Yang  Ziyi  Qiu  Yudian  Gong  Hongqiang  Lin  Jianhao 《Clinical rheumatology》2021,40(9):3717-3722
Introduction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Kashin-Beck disease (KBD) among children in 2017 in Changdu of Tibet.

Methods

We adopted a four-step recruitment to include children aged 7–12 years from seven identified historically endemic counties in Changdu. Posterior–anterior radiographs of right hand and wrist were taken and were graded at four sites (metaphysis, epiphysis, and bony end of phalanges and metacarpal and carpal bones). Two trained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read the films.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as assessed using weighted Kappa and percentage agreement. We fitt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of age, sex, and altitude of residential village with prevalence of KBD. We examined association between site involvement and severity of KBD using chi-square test.

Results

We recruited 13,573 children (mean age = 9.3 years, 48.40% girls)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95.81%.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BD was 0.26%. Luolong County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0.69%), followed by Bianba (0.26%), Basu (0.24%), Mangkang (0.14%), Zuogong (0.14%), Dingqing (0.07%), and Chaya (0.00%). A higher risk of radiographic KBD was associated with older age (P for trend <0.001) and girls (OR=1.86, 95% CI: 0.94, 3.70), but not the altitude of residential village (P for trend=0.957). Metaphysis was involved in all cases of KBD while lesions in epiphysis and bony end of phalanges and metacarpals were only observed in severe cases.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BD among children aged 7–12 years was low in Changdu compared with previous census data, sugg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ative measures.

Key Points
? In this study, 13,573 Tibetan children were taken X-ray films of their hands and wrists.
? The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BD among children aged 7–12 years was low in Changdu of Tibet.
? The preventative measures against KBD launch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we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new onsets of KBD among Tibeta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山西省儿童大骨节病的病情现状及消长趋势,评估防治效果,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8年度国家大骨节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2009年在全省选取4个县12个历史重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对7~12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及右手X线拍片检查,X线片观察部位为掌指骨及腕关节。并收集调查点种植结构与主食构成及近3年防治措施落实等情况。结果共调查7~12岁儿童1 200人,临床未检出阳性病例,X线检出10例干骺端阳性病例,检出率为0.83%,骨端未检出阳性病例。结论山西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稳定在基本控制范围内,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大骨节病持续控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我们分析了2800例大骨节病儿童手部掌指骨X线征的分布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2800例4~13岁大骨节病儿童来自陕西省彬县、永寿县等地区的大骨节病的中、重病区,其患病率在10%~55%之间,其中男性1524例,女性1276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大骨节病临床早期体征指末弯、指关节增粗及手部 X 线异常改变,与尿液中羟脯氨酸、氨基多糖合量之间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临床体征及 X 线干骺端、骨端异常改变的加剧,尿羟脯氨酸、氨基多糖含量相应降低,与正常组有十分显著差异(P<0.01),因此认为尿羟脯氨酸、氨基多糖要作为大骨节病早期诊断中颇有意义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病区儿童5062例连续每年拍片观察3—9年共拍片24300张。选2—8岁逐步发展为典型大骨节病儿童83例手片380张。从逐年动态变化中发现本病早期 X 线征为:干骺端园凸部轻度局限性凹陷,失去弧度的连续性、舌状凹陷、干骺端横行骨梁或骨小梁粗糙。骨端外缘线中断、消蚀、厚薄不一、毛玻璃状、发毛、平直、侧角变锐呈刀切状。初步讨论了这些 X 线征对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大骨节病病区16岁以上人群重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16岁以上人群大骨节病流行趋势和患者现况,为今后开展防治与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对历史病情较重的2个病村16岁及以上居民大骨节病病情进行普查;对部分患者拍摄右手、肘部X线片;调查30户当地居民的膳食、饮水、住宅、粮食储存方式等情况。结果临床检查822人,检出Ⅰ度及以上患者145人,检出率17.64%;拍摄手、肘部X线片42人,干骺阳性5人,占11.90%,骨端阳性24人,占57.14%,肘关节狭窄15人,占35.71%;除蔬菜、豆腐、动物蛋白与非病区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外,主食、饮水、储粮、居住环境与非病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低年龄组(20岁以下)无患者,患者多为30岁以上年龄组,病情随年龄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9.
贵德县大骨节病病区10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掌握大骨节病病情消长趋势,了解病情变化及动态规律。方法:按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贵德病区7-12岁儿童进行病学、临床检查及X线右手拍片。结果:10年临床患病率0-7.46%,X线检出率在11.67%-34.43%之间,表明病情缓慢下降,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动。结论:通过10年防治,贵德县大骨节病区病情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