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应用于静脉注射毒品患者抢救时的效果。方法将108例静脉注射毒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抢救时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对照组选择四肢静脉留嚣针穿刺术,比较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率、穿刺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能有效提高静脉注射毒品患者抢救时的1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液体通畅率,缩短穿刺时间,认为颈外静脉可作为静脉流向毒品患者抢救的首选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引流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引流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14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l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引流,研究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并给予术后导管及留置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胸腔积液治疗效果及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留管时间长于对照组,留管次数及胸腔积液控制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穿刺成功率、胸膜反应发生率、穿刺点及胸腔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堵管发生率及脱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效果优于静脉留置针,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便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全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心肺复苏(cPR)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将108例心跳骤停患者分为安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复苏药的观察组(n=55)和常规外周静脉给复苏药的对照组(n=53),比较分析两组方法的座用效果和复苏效果。【结果】两组应用效果比较:两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置管安全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复苏效果比较: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静脉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中心静脉通道给药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快捷,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02例危重患者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药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外周静脉给药复苏组(对照组),每组各51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复苏效果。结果2组患者穿刺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初期复苏成功率和短期存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上腺素的用量比较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外周静脉给药复苏相比,CPR时紧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给药提高了初期复苏成功率,有利于后期脑复苏,为CPR提供了最佳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对25例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和25例肘部静脉置管组(B组)从穿刺成功率、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安全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0%)显著高于A组(0)(P〈0.05);B组导管脱出的发生率(26.0%)低于B组(4.0%)(P〈0.05);B组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例数显著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两种置管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缺点。对需要长期化疗、输液的病人,宜首选肘部静脉穿刺置管;当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或抢救危重病人需要快速输液时易选择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输入20%甘露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82例需输注20%甘露醇的脑部疾病患者按照静脉留置针的不同型号随机分为观察组(24G,43例)和对照组(22G,39例),两组均按q.8h~q.12h滴人20%甘露醇125—250ml,每位患者输入4d,采用统一制定的观察记录表记录输注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并统计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针头堵塞率、重新置管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重新置管率及针头堵塞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值分别为2.9823,0.0123,0.0154;P〉0.05);观察组在留置时间上长于对照组[(89.9902±20.3606)h比(80.2800±23.2790)h],在静脉炎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20.9%比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47,χ2=3.8970;P〈0.0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对输入20%甘露醇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择24G留置针,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在消化道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采用颈外静脉建立通路,对照组采用上肢浅静脉建立通路,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保留时间、输液速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时间、保留时间、输液速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时间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输液速度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能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机会。  相似文献   

8.
股静脉留置针在超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静脉留置针在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24G美国BD公司的静脉留置针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进行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和腋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观察2组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P〈0.05),不良事件(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发生率低(P〈0.05)。结论应用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于输注高渗透压,高刺激性的药物,解决了超低出生体重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可用于抢救四肢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脐静脉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脐静脉用药的窒息新生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给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使用2~5ml注射器6号针头从华通氏胶外部进行脐静脉注射给药。比较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脐静脉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及时、有效的为新生儿复苏建立用药通道,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沿血管前壁静脉内静脉留置针的送针方法的优点。方法将乳腺癌患者按月份分为沿血管前壁静脉内送针法组(实验组)和传统方法静脉内送针法组(对照组),观察两组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例数、发生药液渗漏和静脉炎的例数。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发生静脉炎及药液渗漏指标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采用沿血管前壁送针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且不增加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静脉和股静脉留置针在N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静脉穿刺组和股静脉穿刺组各80例.观察两组患儿留置套管针的时间、首针穿刺成功率和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颈静脉穿刺组患儿留置套管针的时间为(7.26±2.16)d,股静脉穿刺组为(9.87±2.9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5);首针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堵管、脱管、外渗、渗血、局部感染发生例数股静脉穿刺组均少于颈静脉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41,7.83,4.10,4.78,5.77,5.77;P <0.05).结论 NICU患儿选择股静脉留置套管针可以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3种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对小儿静脉留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取头部静脉、手部静脉和足部静脉3种不同的穿刺部位对静脉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行静脉穿刺的患儿,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头部穿刺组、手部穿刺组及足部穿刺组,每组各50例。结果3组行静脉穿刺患儿以头部穿刺组的留置时间最长,为(4.12±1.93)d,其次为手部穿刺组,为(3.43±1.6)d,最短为足部穿刺组,为(2.71±1.59)d,经统计学分析,F=9.7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手部穿刺组(32.0%)、足部穿刺组(26.0%),最低为头部穿刺组(12.0%),经统计学分析,χ2=5.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1-3岁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应首选头皮静脉,其次选手背静脉,尽量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四肢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在静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穿刺部位将200例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112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血管的保护,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气雾型皮肤冷喷剂局部冷喷减轻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1例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者按穿刺日单、双号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穿刺前以穿刺点为中心喷气雾型皮肤冷喷剂2次,每次持续时间5s,30S内进行穿刺。评价两组穿刺时疼痛程度、穿刺成功率,观察观察组局部皮肤冻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X2CMH=54.29,P〈0.0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CMH=0.106,P〉0.745;观察组皮肤零冻伤率。结论局部冷喷可有效减轻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的疼痛,不影响穿刺结果,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要接受输液治疗的新生儿进行留置针观察,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腋下静脉,对照组为手背静脉。观察两组新生儿治疗期间留置针保留天数及外渗、红肿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外渗、红肿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腋下静脉留置针,能够有效提高留置天数,降低频繁穿刺对新生儿的疼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外套管留置长度对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穿刺成功后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后在皮肤外留0.2cm,对照组则全部送入皮肤。观察2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33%,对照组为44.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6,P<0.05)。结论浅静脉留置针外套管穿刺时皮肤外留0.2cm,安全性高,舒适度好,有效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留置输液质量。方法将2013-01—03住院患儿73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9例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6例运用鱼骨图进行干预护理。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病人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置管后并发症堵管(P〈0.01)、渗漏(P〈0.01)、静脉炎(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鱼骨图实施静脉留置输液,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延长了留置时间,提高了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黄宇松  林凤若  许素莲  杨雯 《现代护理》2007,13(20):1902-1903
目的探讨序贯法外周静脉留置术在产后出血患者抢救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5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序贯法组66例和传统法组59例,序贯法组采用序贯法外周静脉留置术,传统法组采用传统的留置针静脉穿刺法,2组患者均选择桡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以第1次穿刺即可见回血为穿刺成功的观察指标,分别统计2组患者穿刺成功的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序贯法组穿刺成功率为65.15%,传统法组穿刺成功率为33.90%,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序贯法可明显地提高产后出血患者静脉留置术的成功率,为抢救产后出血患者快速建立静脉留置通道开拓了一种新途径,对提高产后出血的治愈,挽救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前的58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后的62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变化值分别为(47.2±6.3) cm/s,(29.5±4.5) cm/s,(8.0±0.5)cm,(4.0±0.3) cm,对照组分别为(27.6±5.1) cm/s,(18.1±2.3) cm/s,(9.8±0.2) cm,(5.6±0.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785,17.636,-25.564,-24.89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栓5例,术肢肿胀例数7例,对照组分别为1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28,4.250;P<0.05);两组患者术肢肿胀程度及血栓形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500,19.500;P<0.05),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28,12.684;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