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患者下颌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45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及45例恒牙期骨性Ⅰ类错病例矫治前的CBCT图像,测量下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0437mm、3.0750mm和5.1187mm,骨性Ⅰ类组唇侧、舌侧、唇舌侧总牙槽骨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6176mm、4.2765mm和7.0941mm。2组间唇侧、舌侧和唇舌侧总牙槽骨平均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下前牙区牙槽骨存在菲薄的现象,提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无论是内收下前牙还是去代偿正畸,均要警惕牙槽骨吸收和牙根暴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48例,基于治疗前的锥体束CT(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测量牙齿长度、前牙倾斜度、下颌平面角。结果 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为(3.34±1.33)mm,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为(1.24±0.51)mm,上颌中切牙舌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30±0.89)mm,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距离(1.68±0.88)mm。上中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牙齿长度和下颌平面角负相关。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患者上切牙唇侧牙槽骨较薄,附着高度较低,舌侧牙槽骨较厚、附着高度较高。上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切牙唇倾度、牙齿长度、下颌平面角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1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2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3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P<0.01);4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使用传动矫治技术非手术治疗成功的骨性Ⅲ类牙颌畸形病例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的变化,下切牙长轴IA(long axis of the lower incisors),与下颌联合长轴(颏轴)MA(long axis of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所成角度MIA(angle between MA and IA)的变化,为骨性Ⅲ类非手术正畸治疗中确定下切牙健康目标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50例使用传动矫治技术完成的骨性Ⅲ类非手术治疗病例,平均年龄(16.5±4.9)岁,平均疗程(24.6±8.8)月,男16例,女34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测量常用的软硬组织项目以及牙轴颏轴角MIA.计算各测量项目的均值与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各项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治疗后上下切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盖关系,覆盖测量值从治疗前的(-1.47±1.50) mm变成治疗后的(3.77±1.1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上下唇至Sn-Pg的唇突距差,由矫治前的(-1.62±1.77) mm变为矫治后的(0.24±1.27) mm.下切牙牙长轴与下颌平面所成角L1-MP平均减少-8.54°±5.98°,发生较明显的舌倾.但治疗后牙轴颏轴角MIA为0.31°±5.42°,说明牙轴和颏轴基本一致.结论 传动矫治技术能够实现轻力作用下的牙齿传动效应和牙槽骨弯曲形变效应,不仅能够解除前牙反(牙合)和显著改善侧貌,而且疗效稳定.在轻力作用下,下切牙舌倾和周围牙槽骨的舌向弯曲改建同步进行,治疗后下切牙牙长轴与颏轴依然保持一致,有利于咬合力的传导,说明轻力矫治更有益于健康.传动矫治技术使非手术健康矫治骨性Ⅲ类牙颌畸形成为可能,拓展了非手术矫治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中切牙不同唇倾度与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影像资料,按照下颌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分为3组,即舌倾组L1-MP<85.6°;正常组L1-MP为85.6°~99.6°;唇倾组L1-MP>99.6°。三维重建CBCT,在矢状面图像上沿下颌中切牙长轴,选择牙槽骨截面最大的图像,将牙根从釉牙骨质界到根尖点平均分为4段,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合计得到总厚度,观察计数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中1/2、根尖1/4及根尖处牙槽骨厚度唇侧均小于舌侧。舌侧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均为舌倾组小于唇倾组, 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根尖1/4、根中1/2处舌倾组比唇倾组薄。唇倾组和舌倾组的骨开裂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中切牙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从根尖区到根颈区逐渐变小,舌倾组舌侧及牙槽骨总厚度比唇倾组薄,下颌中切牙牙轴过度唇倾或舌倾易发生骨开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确诊为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畸形, 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完成的患者15例(男性6例, 女性9例, 平均年龄25.7岁), 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得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平均疗程18.3个月, 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恢复正常, 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治疗后SNA角减小(1.2±1.0)°(P=0.001), ANB角减小(1.3±0.9)°(P<0.001), 上颌中切牙压低(2.4±1.4) mm(P<0.001), 下颌中切牙压低(3.1±1.2) mm(P<0.001), 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3.5±0.9) mm(P<0.001)。无1例患者出现骨开裂/骨开窗等并发症。治疗后发生2 mm以上牙根吸收的上下切牙占所有切牙总数4.16%。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畸形非减数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牙根吸收和骨开裂/骨开窗等正畸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手术正畸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前牙牙槽骨发育不良的术前去代偿正畸临床策略,检查矫正后下前牙槽骨和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提出临床对策,治疗牙槽骨发育不良.方法:从2009-2012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微手术正畸治疗进一步分为2组 10例接受者纳入微手术组(G1组),12例不接受者纳入对照组(G2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2组术前正畸前、后左侧中、侧切牙牙根长度,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G1组术前正畸结束,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2.60 mm,舌侧降低2.22 mm;根尖唇侧厚度增加3.05 mm,舌侧减小0.88 mm,根尖水平总牙槽骨厚度增加2.13 mm,与G2组有显著差异.较之G2组,更好地控制了术前正畸去代偿过程中下前牙牙根的吸收及牙槽骨高度、厚度的丧失.结论:微手术正畸用于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去代偿,能够有效降低治疗过程中牙周破坏(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穿孔 等)的风险,克服下颌牙槽骨对去代偿竖直牙的限制,提高此类患者术前正畸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骨性Ⅱ类高角及均角患者上颌中切牙长度与以往数据的差异,分析垂直骨面型对牙根长度及位置的影响以及牙根长度与位置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02名患者,依头颅侧位片结果分为高角组和均角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测量上中切牙根长及位置,根长与既往文献对比,分析数据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高角组根长(10.41±1.78)mm,均角组根长(10.50±1.70)mm,高角组中切牙根长短于均角组;高角组唇倾度(101.97±9.26)°,均角组唇倾度(106.98±9.05)°,高角组唇倾度小于均角组;上中切牙根长与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与牙根牙槽骨交角呈负相关。结论 骨性Ⅱ类高角及均角患者上颌中切牙长度短于以往大部分数据,高角组唇倾度小于均角组,垂直骨面型及唇倾度均对牙根长度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中重度慢性牙周上颌中切牙区牙槽骨的骨量和牙齿偏移度,为上颌中切牙区的种植治疗和方案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爱康健口腔医院内15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共290颗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骨宽/高度、骨内根长、牙体长轴和牙槽骨走行方向的夹角共7个项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牙槽嵴顶处和根尖处的唇腭向骨厚度分别为(7.68 ± 0.78)mm和(8.52 ± 1.55)mm,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8.35 ± 3.45)mm,骨内根长1/2处的唇侧和腭侧的骨壁厚度分别为(0.62 ± 0.45)mm和(3.18 ± 1.00)mm,牙体长轴与牙槽骨走行方向夹角的平均值为18.80° ± 5.46°。不同性别间对比测量结果,在牙槽嵴顶骨宽度和根尖区骨宽度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优于女性。 结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菲薄甚至缺如,骨量条件不理想,牙体长轴与牙槽骨偏移度明显,在制定种植方案时有必要充分利用CBCT了解骨量情况并评估解剖形态,为达到上颌中切牙种植效果长期美观、稳定的需求应有更多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成人患者与正常牙合成人上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为正畸牙齿移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畸科的安氏Ⅱ类1分类、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各20例,另选取个别正常牙合成人20名,每位研究对象均拍摄CBCT。分别测量各分组研究对象的左、右上颌中切牙倾斜度∠U1-SN和∠U1-PP,上颌中切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总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上颌中切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安氏Ⅱ类2分类组小于安氏Ⅱ类1分类组和正常牙合牙合组;(2)上颌中切牙根尖区舌侧牙槽骨厚度:安氏Ⅱ类2分类组>正常牙合组>安氏Ⅱ类1分类组;(3)上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安氏Ⅱ类1分类组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组和正常牙合组;(4)安氏Ⅱ类错牙合,上颌中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小、牙槽骨总厚度减小。结论 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应结合牙槽骨厚度制定最佳矫治方案,以防止出现医源性牙槽骨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CBCT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及传统固定矫治器正畸拔牙对前牙区牙根及牙槽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成人拔牙矫正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及传统固定矫治器组(N=30)。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两组正畸患者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厚度变化情况。结果固定矫治器组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中切牙、侧切牙牙根吸收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上颌侧切牙牙根吸收更明显,但在两组中上下尖牙牙根长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矫治器牙槽骨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拔牙病例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固定矫治器组对牙根吸收的影响小,牙槽骨改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测量露龈笑患者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探讨露龈笑患者的牙槽骨解剖特征,为微种植钉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3例临床表现露龈笑的成年患者,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距离牙槽嵴顶4 mm、6 mm、8 mm高度的3个层面上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区相邻两牙根间的近远中向、唇腭向骨质厚度及唇侧皮质骨厚度.结果 在相邻两牙之间,近远中向牙根间的距离随测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加(P<0.05).中切牙与侧切牙间的牙根间距离最小(P<0.05).两中切牙间唇腭向根间骨厚度最薄(P<0.05).中切牙与侧切牙间、侧切牙与尖牙间的根间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邻两牙之间,唇侧根间皮质骨厚度随测量高度增加而增加(P<0.05).两中切牙根间唇侧骨皮质最薄(P<0.05),侧切牙与尖牙间骨皮质厚度最厚(P<0.05).结论 牙根间近远中向骨厚度、唇腭向骨厚度和唇侧皮质骨厚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且在侧切牙与尖牙间最厚.尖牙与侧切牙间的骨质区域可以考虑作为植入微种植钉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CBCT)比较高角、均角、低角型错验患者上下颌中切牙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探讨切牙牙槽骨形态与垂直骨面型间的关系.方法 将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FMA角大小分成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CBCT扫描后,对其上下颌中切牙牙槽唇舌(腭)侧牙槽骨厚度、牙根移动范围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比较3组间差异.结果 上颌中切牙高角组腭侧牙槽骨厚度[右(5.19 ±0.66) mm,左(6.40±1.35 mm)]及牙槽骨总厚度[(右(7.77 ±1.94) mm,左(8.53±1.44)mm)]分别小于低角组腭侧牙槽骨厚度[右(8.98 ±0.66) mm,左(7.79±1.12) mm]及牙槽骨总厚度[右(10.83 ±1.58) mm,左(10.30±1.79) mm] (P <0.01);下颌切牙高角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右(2.10±0.47) mm,左(2.59±0.70) mm]以及总牙槽骨厚度[右(6.17±1.34) mm,左(6.51 ±1.69) mm]分别小于低角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右(5.18±1.01) mm,左(4.64±1.06) mm]以及总牙槽骨厚度[右(9.12±1.53) mm,左(8.63±1.43) mm](P<0.01).结论 高角组错验上下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较小,牙根移动范围较窄.低角组错验上下颌中切牙牙槽骨厚度较大,牙根移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7.
王亮  程磊  王林  谷妍  吴可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1,41(6):503-508
目的 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后对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20例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为骨皮质切开术组(n=10)和对照组(n=10).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两组矫治前后上颌切牙牙根长度、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丧失高度.结果 骨皮质切开术组矫治疗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骨皮质切开术组和对照组上颌切牙牙根吸收未见明显差异(P>0.05);骨皮质切开术组治疗前后在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中和根尖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量大于对照组(P<0.05);骨皮质切开术组中切牙腭侧牙槽骨丧失高度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结合植骨术可以增加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但是在内收过程中不能减少牙根吸收,且对腭侧牙槽骨高度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评估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对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影响。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就诊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菲薄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将其中9例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效果。采用SAS 8.02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术前正畸结束、治疗结束下前牙牙根长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正畸阶段,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下前牙倾斜角度显著增加(P〈0.01),术后正畸阶段,两者均未见改变(P〉0.05)。下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正畸阶段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正畸阶段,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P〉0.05)。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下前牙去代偿完全,下前牙区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法与常规直丝弓法内收上前牙矫治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畸形前后的硬组织改变.方法:24例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实验组采取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矫治技术,微种植体植于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牙槽骨,位于弓丝龈方8 mm,牵引钩选择10 mm高度内收上颌前牙,对照组采取头帽口外弓加强支抗,直丝弓矫治技术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所有病例矫治前后拍摄CBCT,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的CBCT侧位片分析矫治前后的治疗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矫治前后U1-SN角、U1-NA距测量上有显著差异,在唇侧根尖区骨皮质穿孔方面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在舌侧根颈部骨皮质吸收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法与常规直丝弓法内收上前牙相比具有更好的前牙整体移动效果,且根尖区骨皮质穿孔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