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太空舱对军事飞行人员心理应激防护的效果,为后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46名军事飞行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26)和对照组(n=20)。全部人员在相同时间段进行心理应激(加法心算+飞行模拟操作)后采集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各指标,试验组进行30 min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对照组进行30 min的深呼吸放松训练,训练结束后2组再次采集HRV各指标,试验组填写漂浮反馈训练评估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评估训练效果。结果 1HRV时域指标比较:与对照组及自身训练前相比,试验组PNN50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的PNN50与自身训练前相比也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V频域指标比较:与对照组及自身训练前相比,试验组HFnorm明显升高,LF/HF、LFnorm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TP、LF与自身训练前相比有所升高(P<0.05)。3漂浮反馈训练评估问卷显示,使用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太空舱进行心理应激训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均为96%。结论漂浮放松反馈训练太空舱可以有效防护军事飞行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受欢迎的心理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体温战创伤智能模拟人在卫勤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某部寒季卫勤训练中,将56名无低体温伤救治训练经验的参训人员(医师24名,护师32名)随机分为A组(医师12名)、B组(医师12名)、C组(护师16名)、D组(护师16名)共4组。A组、C组利用低体温战创伤智能模拟人进行低体温战创伤救治训练;B组、D组利用标准化模拟伤员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对各组参训人员进行低体温战创伤救治能力考核。结果 B组伤情评估分级评分、冻伤的创面处理评分、体表复温的操作评分、综合救治措施评分、总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冻伤的创面处理评分、体表复温的操作评分、综合救治措施评分、总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体温战创伤智能模拟人可提高低体温战创伤救治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参加培训的184名人员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类别人员、不同训练项目考核成绩差异,为下一步的人员培训和选拔提出建议.方法 对"三基"项目(心电图读图、影像阅片、院内创伤急救)和战伤救治5项技术4个模块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结果 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战伤救治成绩与"三基"成绩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院人员与研究生技能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军医的战伤救治训练模式应进行实质性改革以适应时代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地方研究生的军事素质和能力训练,是使我军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的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4.
福建南安73146部队医院罗德军、福建南安梅山计划生育服务所刘超婷来稿:对基层部队卫生人员实行集中管理的体会。文章说,为加强基层部队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卫勤保障能力,他们对基层卫生人员实行平时由卫生队集中管理、教育与训练,部队遇有任务需要保障时,由定编卫生人员实施伴随保障。经过两年的实践,卫生人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基层卫勤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对基层部队卫生人员实行集中管理的尤点是:(1)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增加了学习机会。两年来,先后选送了10余人到军地医院进行为期6个月到1年的学习,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二是加强了管理力度。人员的集中,使部队一日生活制度、正规医疗秩序得到落实,各项法规制度得到执行,部队医疗正规化建设明显加强。三是增强了急救能力。人员的集中,使包括呼吸道通气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战伤休克防治、创伤感染防治、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技术训练得到落实,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2)有利于整合卫生资源。一方面,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干部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训练、管理,可集中旅团卫勤力量,细化科室设置,增强科室人员技术力量的配置,突出专科治疗,提升专科救治水平;另一方面,药品器材集中统一供应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DCA+情景模拟教学在放射科低年资护士与技术员急救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2015年放射科新入职的40名护士与技术员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人.观察组成员进行PDCA+情景模拟教学模式急救培训,对照组成员采用传统的“以老带新”临床带教培训.在分别进行3个月的培训后,比较两组护士与技术员的急救相关知识掌握、急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使用以及模拟考核急救能力的四项评分.结果:观察组护士与技术员培训后的急救相关知识掌握、急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使用及模拟考核急救能力的四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培训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成员培训后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护士与技术员在培训前后的四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的培训效果好于传统方法.采用PDCA+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进行急救培训,放射科低年资护士与技术员对急救相关知识的掌握明显提升,急救技术操作明显改善,急救仪器使用水平、情景模拟急救能力明显提高,能够尽快适应现代临床放射科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伤分类训练模式对创伤外科护士救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方法将参加过灾害救援或培训的护士及未参加过的护士分为A、B两组,模拟培训采用结构化的模拟伤员和典型伤情两种训练工具,以桌面推演的方式进行,培训对象完成收容分类过程并填写军用制式伤票,比较培训前后判断正确率。结果参加模拟培训和未培评估对象为创伤中心护士共30名,分为A、B两组,每组15名。未培训前, A组护士正确率明显好于B组P=0.00049<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而培训后B组护士接近于有经验的A组护士,总分P=0.3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视结构化检伤分类模拟训练,不失为灾害医疗救援准备工作中护理人员培训的一种快捷方法,有利于快速提高其灾害救援中批量伤员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7.
罗德军 《人民军医》2008,51(7):435-435
福建南安73146部队医院罗德军来稿:加强现场战伤救治训练的做法。文章说,近年来,他们以加强基层卫勤保障能力为重点,突出一线救治,特别是重点抓好现场战伤自救互救训练,战场急救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将自救互救训练列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卫生人员负责具体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战(现)场急救是分级救治的首要环节,其基本技术范围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6项内容,新版《战伤救治规则》要求全军卫生人员都应当掌握这些技术。急救训练是基层部队必须实施的训练科目,更是建制卫勤力量和机动卫勤力量训练的重要内容。然在训练过程中,受训练方式、器材配备、教材滞后等因素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笔者试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激光针灸对跳水运动员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随队治疗的拇外翻跳水运动员患者60例,按照奇偶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双氯芬酸钠、矫形足弓鞋垫治疗及使用弹力带进行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激光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拇外翻角改变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恢复训练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拇外翻角明显小于对照组(16.33±5.09°vs 23.42±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第2跖骨间角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9±0.77分vs 3.12±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恢复正常强度训练所需时间为5.33±1.12周,对照组则为7.12±1.5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针灸能够显著改善跳水运动员拇外翻症状,减小拇外翻角与第1、第2跖骨间角,改善局部疼痛症状,有助于运动员尽快恢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部队应对突发应急医学救援的形势和任务凸显。为提高基层部队一线救治力量第一时间急诊急救质量和水平,2011年6月25日至7月1日,71320部队举办了"集团军基层急诊急救骨干培训班",来自所属部队卫生机构的47名营连一线卫生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以《门诊实用急症手册》为教材,邀请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急诊、门诊、耳鼻喉等5个科室的专家,采取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结合、模拟演示与动物实验互补、观看录像与分组讨论交叉、专家讲  相似文献   

11.
艾英伟 《武警医学》2022,33(11):964-967
 目的 探讨纠正训练对降低受伤风险和提高运动效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学院2020级138名学员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30名,对照组108名。两组试验周期、训练时间、训练课次数、地点等相同,对照组训练内容是学员队制定的体能训练内容,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纠正训练,分析纠正训练对运动损伤与提高运动效能的影响。结果 (1) 纠正训练前,试验组学员功能性运动测试( FMS) 总分平均分为(13.8±1.69)分,总分≤14分的17人;纠正训练后, 试验组学员FMS总分平均分为(17.70±1.49)分,总分≤14分的1人。试验组学员纠正训练后FMS评分显著提高,P<0.0001。(2)纠正训练前,对照组卷身上成绩[(7.59±4.53)次]优于试验组[(5.63±4.78)次];两组3000 m和30 m×2蛇形跑成绩无统计学差异。纠正训练后,两组卷身上成绩不再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学员3000 m跑、30 m×2蛇形跑成绩为(724.30±34.15)s、(18.19±0.55)s,对照组学员3000 m跑、30 m×2蛇形跑成绩为(743.71±41.66)s、(18.44±0.73)s,试验组学员此两项成绩优于对照组学员成绩(P<0.05)。(3)试验组新发伤病2人(6.67%),对照组新发伤病28人(25.93%),试验组伤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FMS功能性动作筛查与纠正训练,能够有效解决学员动作模式、运动控制中的弱项和潜在风险等问题,从而降低受伤风险、提高运动效能与成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使用动脉止血贴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方法 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3个分中心选取经股动脉穿刺进行介入造影或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止血贴组)和对照组(手工压迫组).比较2组的压迫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和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个分中心共入组患者1 158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7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与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压迫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均显著缩短[(4.69±1.15) min vs (6.15±2.74) min,(4.96±2.35) h vs (19.07±6.47) h,P 值均<0.01];介入治疗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止血贴可有效缩短按压止血时间及下肢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传统压迫止血方法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直升机飞行员飞行疲劳状况,分析疲劳相关因素,为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疲劳量表14(FS-14)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测定90名直升机飞行员的疲劳指数和睡眠质量.与同期歼击机飞行员的比较,并根据直升机机型和飞行时间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直升机飞行员的疲劳指数略高于歼击机飞行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升机飞行员的睡眠指数高于常模(P<0.001).飞行时间>1000 h的直升机飞行员的疲劳指数高于飞行时间≤1000 h飞行员.武装型直升机飞行员的疲劳指数高于运输型直升机飞行员.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及疲劳总分与睡眠指数的相关系数(r=0.586,P<0.001;r=0.461,P<0.001;r=0.617,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升机飞行员的飞行疲劳与睡眠指数正相关,应关注不同类型直升机飞行员的飞行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14.
郭健  贺少枫  陈平 《人民军医》2010,(6):402-403
目的:调查分析旅团卫生队卫生人员急救和灾害医学掌握情况,为开展灾害医学教育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旅团卫生队1187名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旅团卫生队卫生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均了解不深;未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学习的卫生员急救知识得分显著低于医师和医技人员(P〈0.01);经过灾害医学教育培训的仅占18.8%;调查对象认为开展教育培训是提高灾害医学救援水平有效措施的达94.9%。结论:军队旅团卫生队卫生人员对急救和灾害医学知识掌握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和灾害医学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5.
刘辉  李成  耿瑞慧  马红亮 《武警医学》2018,29(7):656-655
  目的 探讨8周的纠正性训练对武警特战队员功能性动作质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武警某连队84名特战队员,将其分为对照组(41名)和试验组(43名)。在训练干预前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对得分数据进行分析,对照组和试验组都按照军事大纲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根据试验组得分情况设计8周的纠正性训练计划,在日常的军事体能训练中,将纠正性训练计划安排到训练后的再生与恢复部分。比较两组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得分。 结果 经过8周的有效干预,对照组训练后的躯干稳定俯卧撑动作评分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训练后的FMS总分、直线弓箭步、主动直腿上抬、躯干稳定俯卧撑等动作评分均高于训练前(P<0.05或P<0.01)。试验组FMS总分变化幅度(2.75±3.73)明显高于对照组(0.86±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训练前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并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纠正性训练,能够提高特战队员的灵活性、稳定性及身体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托院前急救平台增强来自地方的卫生人员卫勤保障能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卫勤保障知识认知调查表,对本院来自地方的卫生人员45例在轮转急诊科前后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轮转前后5大战地救护技术及急救仪器使用操作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卫生人员在急诊科轮转训练后对各类卫勤保障知识、5项急救技能及急救仪器使用操作得分均非常显著高于轮转前(P<0.01)。结论:急诊科轮转培训是提高卫生人员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进行10米舒适步速测量、简化Fugl-Meyer下肢评定(FM)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定。通过统计学分析,考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FM分项中FM3(伸肌协同运动)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M总分及其余各分项在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组内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舒适步速测试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步速改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贾妙兴  陈飞  蔡定军 《临床军医杂志》2015,43(3):277-278,313
目的检测并分析核潜艇艇员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方法将入院疗养的核潜艇艇员3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本院的健康体检者36例,检测两组人员的10个血液流变学指标,即:血液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系数,血细胞聚集系数,微循环滞留时间,血栓形成系数。结果试验组的红细胞比容(0.493±0.024)L/L与对照组的(0.471±0.028)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6,P<0.01);试验组的全血还原黏度(7.44±0.595)m Pa/s与对照组的(7.09±0.029)m Pa/s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768,P<0.01);试验组的红细胞刚性指数(4.156±0.648)高于对照组的(3.8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1,P<0.05);试验组的血液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潜艇艇员长期在特殊环境中工作,可因各种因素促使他们的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止血、气道管理、固定搬运和后送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战场战伤急救技术。为了适应未来综合战场的形势,要加强战士战场战伤急救技术的训练和普及创伤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大动脉破裂出血合并局部组织缺损动物模型,为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和考核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18头4~6个月龄健康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6头。3组实验猪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与造模准备。空白组仅解剖显露股动脉,不予动脉造模损伤。对照组造模后不予救治干预。实验组造模后由6名医师行止血、包扎等操作。造模2 min后,记录3组实验猪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出血量等。记录实验组模型止血训练情况。设计一种新型战伤动物模型评价方法(100分制),记录不同受训人员对实验动物模型的评分。结果 对照组脉搏、呼吸频率均高于空白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均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脉搏、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于空白组,出血量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受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