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宇 《华夏医学》2007,20(6):1226-122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组,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较原发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4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对肝肾功能、血尿酸、脂代谢的影响,了解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25例为观察组,单纯2型糖尿病血压正常患者2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酸、血压、脂代谢、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年龄、体重指数、腰臀围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尿酸、血压、脂代谢、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障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的风险比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高。  相似文献   

3.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对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及相关靶器官的检查,根据有无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组)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靶器官损害组).分别对2组间及靶器官损害组内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靶器官损害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P均<0.05).(2)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概率、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负荷、夜间舒张压负荷均明显高于伴2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伴2个靶器官损害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均明显低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但24 h平均脉压却明显高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均<0.05).结论:ABPM参数中有关收缩压的参数对临床判断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其程度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方法:对73例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M组),72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HT组)和50例健康对照组(NC组)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等,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特点及二甲双胍对二者的影响。结果:DM组和HT组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无统计学差异。而DM组左室舒张功能差于HT组,且夜间收缩压(NSBP)水平高于HT组。DM组代表左室舒张功能的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与NSBP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r=-0.57,r=-0.49P<0.05)。多元回归显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DM组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3个月后,NSBP显著下降(P<0.05),E/A增高,但较服药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夜间收缩压显著增高,左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二甲双胍能改善T2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NSBP并有可能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单纯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认知功能以及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天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的24 h动态血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而且其增加与认知功能减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Ⅱ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将 2 0 9例受试者分为糖尿病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 ,对每组均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糖尿病组无论是否伴有高血压 ,其昼夜血压波动小。结论 :糖尿病患者失去正常昼夜高低的血压波动规律 ,为预防、治疗、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宿迁市泗阳县中医院5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护理干预,一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血压控制率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组的血糖控制率、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血糖控制率、血压达标率,统计分析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控制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惠玲  孙东升  黄慧芳 《浙江医学》2005,27(11):825-826,82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在老年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病史及体检分为单纯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3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30例);30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4组患者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血浆HCY检测.结果单纯高血压组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与对照组血浆HCY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7.24,P<0.01);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与单纯高血压组血浆HCY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2,P<0.05);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与单纯高血压组患者血浆HCY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差异意义(t=4.08 P<0.01);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与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浆HCY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意义(t=1.34,P>0.05),同时各组血压、血糖、血脂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在老年高血压人群,尤其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HCY的升高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及造成血管病变,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