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了明确长角血蜱、草原革蜱在我国北方莱姆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全沟硬蜱为对照,在实验室内对它们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沟硬蜱可保持活的螺旋体到下一发育阶段,并且其体内的莱姆病螺旋体具备感染敏感KM鼠的能力.长角血蜱和草原革蜱虽然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但它们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期较短,不能跨越蜕皮阶段,因而不具备经期携带、传播的能力.所以它们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在长角血蜱或草原革蜱体内检测到的莱姆病螺旋体可能是它们与全沟硬蜱共同吸血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
利用PCR和病原体分离技术对安徽黄山地区中华硬蜱及其宿主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状况进行了检测,结果从40只黄山林区的中华硬蜱中获得了一株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寄主动物及其他中华硬蜱均未获得阳性分离结果.以16s rRNA为靶标进行PCR检测,6.78%雌性和5%雄性中华硬蜱发现有阳性感染,2只草兔(92只)和1只麂子(16只)也发现有阳性感染;若蜱和其余宿主动物未发现阳性感染.阳性分离株和扩增获得的168 rRNA序列结果一致,同GenBank中的B.afzelii的系统发育关系最近,提示该分离株螺旋体属于B.afzelii.该结果与前期的实验传播结果提示中华硬蜱是我国南方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我国重要蜱媒病的复合感染情况,本文选择黑龙江林区蜱媒疾病高发区域,以莱姆病、森林脑炎、人巴贝西原虫病、埃立克体等蜱媒病原为目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该地区采集的全沟硬蜱可能感染的蜱媒病原情况进行检测,以探讨这些蜱媒疾病在媒介全沟硬蜱体内的复合感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全沟硬蜱感染有莱姆病、森林脑炎、人巴贝西原虫病、埃立克体、斑点热等5种疾病的病原体,感染阳性率在1.05%~10.5%之间;在这些感染个体中,将近40%的个体属于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的类型有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其中,莱姆病螺旋体和其他病原体复合感染的比例很高;没有发现埃立克体和人巴贝西原虫的复合感染现象。我国蜱媒病原的复合感染情况,理应引起预防、临床和公共卫生相关人员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金华的蜱类及蜱类宿主动物中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状况,用PCR法检测鼠体寄生蜱类和宿主动物脏器中莱姆病DNA片段。共采集鼠体寄生蜱41只,从寄生于1只黑线姬鼠和2只小林姬鼠(2只)的3只中华硬蜱雌性若蜱中检测到阳性莱姆病感染。后以引物VS461扩增,此3只中华硬蜱均为阳性。后经克隆测序为B.afzelli(VS461同源株)。初步认为金华地区存在莱姆病病原,尚需进一步调查和病原分离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我国莱姆病媒介蜱种中华硬蜱中鉴定出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受体TROSPA。中华硬蜱幼蜱体内的两个cDNA克隆I.sin-1(258bp)和I.sin-2(462bp)经序列比对和分析属于TROSPA.其中,I.sin-2的氨基酸序列同肩板硬蜱I.scapularis、篦子硬蜱I.ricinus和全沟硬蜱I.persulcatus的相似度分别为88.2%、88.5%和88.8%,而I.sin-1则分别存在46%、46.1%和45.6%的相似度。中华硬蜱TROSPA的发现为解释了中华硬蜱传播莱姆病的机制以及研究中华硬蜱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人群及媒介蜱种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及基因型,采用拖旗法采集蜱样,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PCR法和RFLP分析对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本次共检测当地人群血清68份,检测出阳性血清4份,阳性率5.88%.检测蜱样本990只,阳性112只,阳性率11 31%,其中森林革蜱Dermac...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发蜱媒传染病不断发生,对于各种蜱媒传染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由于蜱传播的病原体类别多样,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动物宿主广泛,流行环节十分复杂,媒介蜱中、宿主动物中、人群中的复合感染现象十分普遍.然而很多蜱媒传染病一直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被忽略的疾病”,人们关于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的认识还比较匮乏.为此,本文通过整理、总结目前国内外有关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的数据,概述美、欧洲、亚洲等蜱媒传染病多发地区中常见的莱姆病与无形体病复合感染、莱姆病与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三种及其三种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的情况,并介绍复合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从而提示人们加强对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的认识,加强对临床复合感染病例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蜱莱姆病螺旋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巢式PCR和RFLP方法分析研究陕西地区不同蜱种感染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基因型.结果共检测蜱样1 116只,检测出阳性138只,阳性率为12.35%.嗜群血蜱B.b.s.l.阳性率为30.06%(107/356),其中84只为B. garinii基因型,23只为B. afzelii基因型 达吉克斯坦革蜱B.b阳性率为3.88%(29/747),24只为B. garinii基因型,5只为B. afzelii基因型 日本血蜱B.b.s.l.阳性率为15.38%(2/13),均为B. garinii基因型.3个地区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36.16),其中以富县林区阳性率(17.44%)为最高.研究证实陕西地区嗜群血蜱、达吉克斯坦革蜱和日本血蜱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以伯氏疏螺旋体B.garinii基因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8种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进行了分离培养,从内蒙获得2个分离株,对分离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新分离的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同我国报道的CHY13p株具有高度同源性,CHY13p与CHNM4有2个碱基差异,CHY13与CHNM5只有1个碱基差异,而CHNM4和CHNM5两株螺旋体有2个碱基差异.可初步认定新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系Borrelia garinii.  相似文献   

10.
吉林口岸地区主要蜱类及蜱媒病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吉林省口岸地区主要蜱类进行监测,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新发蜱媒病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蜱类1620只,分属1科3属4种,其中,集安口岸为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 2种,以嗜群血蜱H.concinna为主;延边口岸为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日本血蜱H.japonica和嗜群血蜱H.concinna 3种,以嗜群血蜱H.concinna为主;长白口岸为森林革蜱D.silvarum 和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 2种,以全沟硬蜱I.persulcatus为主.蜱携带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集安口岸嗜群血蜱幼蜱中检测到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和Q热贝氏斯柯氏体C.burnetii 2种病原体,最小感染率(MIR)为0.25%;若蜱和成蜱中检测到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艾氏疏螺旋体B.afzelii和Q热贝氏斯柯氏体C.burnetii 3种病原体,阳性感染率分别为2.08%、0.35%、0.69%.延边口岸嗜群血蜱中检测到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艾氏疏螺旋体B.afzelii和Q热贝氏斯柯氏体C.burnetii 3种病原体,阳性感染率分别为4.88%、1.63%和1.86%;日本血蜱中,检测到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Q热贝氏斯柯氏体C.burnetii 和北亚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sibirica 3种病原体,阳性感染率均为1.85%.长白口岸森林革蜱检测到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chaffensis、Q热贝氏斯柯氏体C.burnetii、北亚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sibirica、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ensis 5种病原体,阳性感染率分别为2.56%、5.13%、2.56%、20.51%、7.69%,其中从1只森林革蜱中同时检测出北亚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sibirica和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的复合感染;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艾氏疏螺旋体B.afzelii、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chaffensis、嗜吞噬无形体A.phagocytophilum、微小巴贝西原虫B.microti、双芽巴贝西原虫B.divergens、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sibirica和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ensis 8种病原体,阳性感染率依次为6.60%、2.90%、2.37%、3.69%、5.28%、1.85%、6.60%、1.58%.由此提示吉林口岸地区蜱类自然感染蜱媒病原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手术显微镜及测微器在50侧(男30、女20)成人尸体的标本上对伸(足母)短肌和伸趾短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进行解剖与测量.伸(足母)短肌的长54.8±0.90mm,宽15.90±0.44mm厚3.46±0.18mm;伸趾短肌的长65.65±1.58mm,宽19,46±0.51mm,厚3.43±0.19mm.血供主要来自跗外侧动脉,其起点处的外径1.72±0.09mm,入肌处的外径0.82±0.06mm,可游离的长度24.85±1.41mm;肌肉由腓深神经分支支配.本文还讨论了该肌瓣的临床应用及作为供体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膝关节半月板动脉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3.
The tissu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zona glomerulosa of the fetal adrenal cortex of rats was studied by giving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to the fetus in vivo. A low-glucocorticoid-condition was given to the fetus by bilateral adrenalectomy of pregnant rats for removing exogenous glucocorticoids from the fetus, and by brain aspiration of the fetuses for removing the fetal pituitary gland (ACTH) and endogenous glucocorticoids. When the fetus was placed under a low-glucocorticoid-condition for the last couple of days of gestation, poor differentiation of the zona glomerulosa occurred speciflcally in the fetal adrenal cortex. The degree of the poor differentiation seem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duration of the low-glucocorticoid-condition. Supplemental administr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could prevent this poor differentiation of the zona glomerulosa.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issu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zona glomerulosa of the fetal adrenal cortex depends much on glucocorticoids.  相似文献   

14.
大鼠角膜中央区SP样、CGRP样免疫阳性纤维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角膜中央区注射HRP后,用抗SP和抗CGRP抗体对三叉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处理。结果证明:双重阳性细胞出现于三叉神经节的内侧区且集中分布于背内侧部.CGRP样双重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的背内侧部的周边区;SP样双重阳性细胞散在于节的背内侧部的深部。两者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在颈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节内未见双重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5.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和囊蚴抗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应用等电点聚焦电泳(IEF)、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Dise-PAGE)和免疫电泳(IE)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和囊蚴抗原进行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分析的结果。成虫和囊蚴在理化性质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组分和少数特征组分;成虫和囊蚴存在共同抗原和期特异抗原;期特异抗原大多数含糖脂蛋白,部分期特异抗原为主要血清学抗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验室饲养研究了川楝素对家蝇(Musca  相似文献   

17.
18.
云南正常人角膜前曲率半径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鸣  张仲彦  郝江 《解剖学杂志》1997,20(4):310-312
测定统计了云南正常人515例(1030)眼的角膜前曲率半径,结果如下:水平经线前曲率半径为7.728±0.301mm((?)±s);垂直经线前曲率半径为7.627±0.307mm.水平经线与垂直经线间以及男女性别间的测定值存在显著差异,而同性别中左右眼间无显著差异,随年龄增大,角膜前曲率半径值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MSP-2的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恶性疟原虫株MSP-2基因序列,检索我国虫株MSP-2是否具有国外已鉴定的MSP-2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我国虫株MSP-2具有已鉴定的FC-27等位基因型可变区抗原表位STNS和DTPTATE。同时应用计算机辅助抗原表位分析技术对MSP-2进行抗原表位分析预测,并以合成肽技术鉴定了预测表位的免疫原性。抗原指数分析表明,MSP-2分子亲水性指数和侧链易曲性指数最高的区域分别位于aa153~166和aa65~72,而aa53~60可能是我国虫株特异的抗原表位。用4个合成肽进行免疫学鉴定,证实预测的表位可以诱导抗肽抗体反应,免疫血清可识别重组MSP-2和恶性疟原虫全抗原中MSP-2抗原区带,且合成肽可与我国流行区高度免疫人群免疫血清反应。由于这些表位存在于我国海南、云南、安徽株MSP-2序列中,可以作为研制我国恶性疟重组多价表位疫苗的候选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20.
神经氨酸酶对红细胞微观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物化学方法,即用不同剂量的神氨酸酶(唾液酸酶)作用相同的时间,和用相同剂量的神经氨酸酶作用不同的时间分别对红细胞进行处理,以达到以不同程度地去掉其表面电荷,测量处理过的血液的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及各样本红细胞的DI、(DI)or、(DI)d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变形曲线,即DI-γ、(DI)or-γ和(DI)d-r曲线及电泳率,并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的相应参数及曲线作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及各种曲线及电泳率,并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的相应参数及曲线作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及各种曲线存在明显差异。由此表明,红细胞表面电荷的多少直接影响血粘度、血沉及红细胞聚集与红细胞变形性等流变特性,有力地证明了在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与血沉主要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行为,而在高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则主要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