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51例急性期中风病证候的病理学基础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51例急性期中风病证候的病理学基础分析刘金民(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指导教师:王永炎毛慧娜关键词:中风病;证候;病理学分析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CT、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中风病的病名、证候诊断更加深入,也为准确认识证候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028例RA住院病例,对其证候总体分布,不同病程、年龄段的中医证候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RA患者中医证候总体分布情况为:风寒湿痹证(52.6%),风湿热痹证(16.0%),寒热错杂证(14.9%),肝肾亏虚证(9.1%),气血亏虚证(4.7%),痰瘀痹阻证(2.2%),肾虚寒凝证(0.4%),气阴两虚证(0.1%);(2)RA患者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候分布均以风寒湿痹为主要证候,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虚证呈升高趋势;(3)RA患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分布为:活动期患者以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居多,病程日久易出现肝肾亏虚证、气血亏虚证、痰瘀痹阻证、肾虚寒凝证、气阴两虚证。结论风寒湿痹证为云南地区RA住院患者最常见证候,在云南地区针对该证候开展中医药防治RA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现代文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依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痹证""痹症""痹病"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的相关文献,并选取其中涉及中医证候的相关内容,在证候名称规范化和证候要素提取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规范化的证候名称41个,其中出现频次达50次以上的证候类型主要有:肝肾亏虚证、风寒湿阻证、风湿热痹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阻痹证、寒热错杂证、气血两虚证,累计百分比达到61.98%。并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5个,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证候研究的复杂性。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具有相对简约的特点,故建立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辨证诊疗体系,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肺气虚证”肺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实验性“肺气虚证”肺组织病理学研究杨牧祥李澎涛韩树芬方朝义刘淑君王占波田元祥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050091)关键词肺;中医学;病理学;大鼠在“肺气虚证”实验研究中,有关数据表明,“肺气虚证”动物模型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并认为是“血瘀”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肝纤维化提供研究平台。方法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制备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根据症状表现记分判断证候的符合率,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确定瘀血程度;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肝损害状况和纤维化程度;用疏肝健脾活血方加味四逆散进行反证性治疗。结果肝郁脾虚证大鼠证候表现的符合率达82.5%;各组大鼠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治疗组大鼠证候表现、瘀血指标、肝组织损害及纤维化程度有显著改善。结论采用四氯化碳注射附加夹尾刺激、饥饱失常等中医因素可制备出符合率高而典型的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加味四逆散反证性治疗有;明显疗效,提示证候模型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的研究发展脉络与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从4个方面论述了血瘀证50年来研究进展.理论研究,着重从古今文献论述血瘀证定义和含义;客观研究,着重对生理、生化、血液流变学、免疫学、病理学和微循环等方面对血瘀证进行研究;血瘀证的动物模型研究,主要对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造模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诊断标准研究,包括诊断标准、诊断指标的研究。并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求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流行病学/DME方法学原则,对1979~2005年间的国内有关证候诊断标准的文献进行调查和分析。首先说明了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背景。其次从证候宏观标准的研究、证候诊断标准与微观指标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证候诊断标准现代研究的几种方法,并提出证候诊断标准现代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目前中医病证的研究思想与方法作了系统探讨。证的研究,主要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3个方面研究;证的规范化研究,主要采取文献事理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证候理论及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进行研究;证指标客观化研究主要应用两科学理论、方法、技术和设备对证的组合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研究;证实南研究在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病的研究重在对中医病名的整理、分化、分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智力低下(MR)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统计学分析,对MR的基本证候分布、基本证候组合规律、证候组合与病情分级的关系、不同病情证候分布及组合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MR基本证候出现率依次为心血虚、脾气虚、肾精虚、肝血虚、痰浊证、血瘀证,超过50%病例存在心血虚、脾气虚、肾精虚、肝血虚证;MR证候以三证组合为主,二证组合亦占较大比例,二证组合主要为肝肾两虚,三证则心肝肾虚常见;病情越重,证候组合越复杂,虚实夹杂多见;不同病情患儿证候分布及组合亦有一定规律。结论 心、肝、脾、肾虚证是MR的基本证候,肝肾虚证是MR证候的基本组合,虚实夹杂是病重患儿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的实践与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出现的若干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毒损脑络学说赋予脑梗死中医病机的新内涵;在证候规律与证候标准研究方面,应结合统计学和计算智能等方法试图研究方法学的创新,深入研究证候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将赋予证候新的内涵;临床疗效评价应在公认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体现中医药治疗优势特色评价体系;在实验研究方面,临床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模型的选择与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关键,研究老年脑梗死应充分考虑到增龄因素,应从多靶点、多层次揭示药物作用机制,并对其中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概况高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中医证候规范化;诊断标准;宏观辨证;微观辨证;证候计量化;DME随着中医学术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而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诊断...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学和中医学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理论和诊治疾病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方法形成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为此,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揭示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深入揭示疾病的本质并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应从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切入,做到临床研究系统化、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证候化、证候模型与临床统一化.将中医理论基本思想渗透于现代医学研究之中,使病理、病理生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思辩的特征,使两个医学学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关系上,更加强重视研究其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证候实质是关键,证候实质的研究应以证候的规范化为基础,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传统规范为依据,按照制定规范应有的要求,以四诊资料及客观指标为立足点,以临床实践为准绳,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证候的标准、证候的时相性、证候的本质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对指导辨证论治和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中医学规范化、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证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科学问题,血瘀证在证候研究中最具代表性,以血瘀证为切入点,研究证候的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的相关性,阐明证候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寻找证候的生物特征组合演化规律是证候研究的新思路,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证候研究的重要途径,多因素信息处理方法和复杂系统模型是证候研究的新方法。提取证候因素,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寻找证候的生物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探索证候多因素信息处理的方法,建立证候的复杂系统模型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执笔:任占利郭蓉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中风病;证候标准;诊断中风病的诊治涉及诊断、病类、证候、立法、组方、调摄、护理、康复等多个环节。明确诊断,判明证候属性,是...  相似文献   

16.
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证候的高维高阶特性为证候实质的研究、证候的规范化、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等带来了困难。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特征提取和规律探索是研究中医学临床规律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如何上好病理学实验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如何上好病理学实验课,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在实验教学中,做到根据理论课内容制定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实验讲授提纲,化零为整、总分结合;注重实验课与理论课、各音节间内容、大体表现和显微镜下表现三个方面的密切联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持绘制黑板简图等,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更新教学思路与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病理学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痹证病机治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了张仲景对痹证的病机和治法认识的特点。仲景认为,痹证病因学上湿邪占据了主要地位,而正虚感邪是痹证的主要病机。仲景治疗痹证以祛湿为大法,此外,依据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尚有温经散寒、化湿止痛和清热通络止痛以及补虚扶正、祛邪蠲痹等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9.
浅析了张仲景对痹证的病机和治法认识的特点。仲景认为,痹证病因学上湿邪占据了主要地位,而正虚感邪是痹证的主要病机。仲景治疗痹证以祛湿为大法,此外,依据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尚有温经散寒、化湿止痛和清热通络止痛以及补虚扶正、祛邪蠲痹等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心功能、病程、心脏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生存率和预后,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总结临床资料,根据病历资料,结合回访对40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证候的演变与预后研究。结果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一般是先出现心气虚或心气阴两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由阴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阴阳两虚、心阳气虚、心肾阳虚和阳虚水泛等证候,证候因心功能、病程不同而异,其本质是病情的表现形式;②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的LV、IVS值具有显著差异,且心阴虚和心阳虚分别与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损害相关;③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生存率不同,证候演变的本质是病情与证候的恶化与加重。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是病程与心脏舒缩功能受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证候的演变是病情进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