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之气宜通不宜滞,滞则胀满,其生理功能“以通为用”。胃为六腑之首,职司受纳腐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同上),从而揭示了胃的磨谷转输,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的功能。笔者仅从生理、病理两方面作以浅议。  相似文献   

2.
六腑至阴论     
<正>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段文字说明除胆之外的六腑属至阴之类。胆属至阴否未曾明了,就此作如下小议。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至阴,其理在于: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而具体体现在“化水谷而行津液”(《灵枢·本脏篇》);“受  相似文献   

3.
陆寿康 《中医杂志》2011,52(16):1424-1426
3六腑以通为用《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以藏精气为主要功能,六腑以传化水谷和运行津液为主要功能,各有不同。故《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故叶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其中“满”与“实”各指何而言? 答;本段经文是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亦指出了脏与腑功能上的基本区别。这里的“满”,是指精气的盈满;“实”,则是指水谷(包括水谷被消化吸收后的糟粕部分)的充实。正如王冰所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以不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张  相似文献   

5.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6.
人体内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称为六腑。其生理功能相互为用,主管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的作用。《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可见,六腑转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不能停滞,所以前人有“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常见外科急腹症有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等,大多为六腑病变。若六腑不能传化物,或满而不泻,则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故急腹症的主要临  相似文献   

7.
肾实证试探     
清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提出“肾无实证”之说,对后世影响颇深。至今各类教科书皆不谈“肾实证”。而详阅经典,并非确无肾实一证。如《灵枢·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灵枢·胀论》说:“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脾疼”,《素问·法时论》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疼,清厥,意不乐”,《素问·调经论》说:“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按:志者肾也,肾的代名词)”,就明确指出了肾有实证,并列举了症状。  相似文献   

8.
气口即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说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阐释。而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 ,诊脉独取寸口主要是因为寸口脉简便易取 ,而遍诊法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逐渐被独取寸口所取代。此外 ,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寸…  相似文献   

9.
胃居中焦,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五脏之本”,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胃又主降浊,有推送传导糟粕下行、排出体外的功能,如《内经·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  相似文献   

10.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11.
家父纪亚先老中医在世时常说:“《内经》脏象学说,也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护理就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进行辨证施护。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温热食;病在脾,禁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食、寒衣;病在肾,禁犯淬 食,温炙衣”。 《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满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保持患者脏藏腑通是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要求,今举其要者,以飨同道。1心病护理,以通…  相似文献   

1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脏腑之一。脾胃有病常可影响它脏,它脏有病亦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故研究脾胃病的特点及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的主要特点一、脾病多虚,胃病多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指出了阳明病多实,太阴病多虚,及其病因。《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实则阳明以“胃家实”为纲;虚则太阴,以“腹满,食不下,自利”为纲。李东  相似文献   

13.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14.
《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究其原因,阳明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为多气多血之脏。《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阳道实,阴道虚”,此阳道实即指阳明胃而言,而阳明之实,又有生理之实、病理之实的不同,兹将阳明多气多血之由及其治疗大法,析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灸有关祛淤活血法的运用,是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宛陈则除之”。《素问·针解篇》说:“宛陈则除之者,出其血也”的治疗法则。宛即积也,陈即久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应该放出恶血。《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  相似文献   

16.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多为形态中空且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以传化饮食和水液、排泄糟粕为主。《素问·五脏别论》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又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所说:“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用各殊也。”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因此,六腑必须通降正常,  相似文献   

17.
1脾胃与脏腑的藏泻关系 脾胃与脏腑、表里的关系:<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相似文献   

18.
尿血又称溲血,溺血。分为血淋、尿血两种。以有尿道疼痛者为血淋:尿道不痛者为尿血。其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热有关。如《索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剌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无论实证,虚证多因有热,或为实热,或为虚热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19.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20.
<正> 《素问·六节脏象大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金元医家李东垣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清代高士宗也说:“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