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最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探讨情绪管理在农村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自伤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中学生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的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五省15座城市的农村地区选取14 2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伤行为、情绪控制能力和攻击性行为等.结果 农村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8.54%,反复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3.39%;攻击性行为的5个维度与自伤行为频次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8,0.07,0.10,0.10,0.12,P值均<0.01),情绪管理能力与自伤行为频次呈负相关(r=-0.09,P<0.01);情绪管理能力在攻击性行为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具有中介效应,其在身体攻击、语言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中与自伤行为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93%,22.73%,19.61%,27.55%,18.80%.结论 情绪管理在青少年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中具有中介作用,可通过增强中学生情绪控制能力,预防青少年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学生羞耻倾向与敌意、愤怒、攻击行为的关系,为中学生精神卫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Buss-Perry攻击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哈尔滨市851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中学生羞耻倾向、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7.04,6.87,2.98,P值均<0.05),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中学生羞耻倾向、愤怒、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得分在年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73,3.63,5.77,4.05,P值均<0.05),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过程.羞耻倾向、敌意、愤怒与攻击行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间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敌意与愤怒在羞耻倾向预测攻击行为间多重中介作用(x2/df=4.11,CFI=0.901,TLI=0.907,RMSEA=0.047,SRMR=0.054).结论 中学生羞耻倾向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也可通过敌意、愤怒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考察大学生焦虑与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与攻击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为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贝克焦虑量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的量表对山东省内12所高校991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中介和调节效应检验基于Hayes的方法.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攻击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03,P<0.01).控制性别因素时,焦虑情绪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经由焦虑情绪产生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09,经由功能失调性态度产生的标准化间接效应为0.11(P值均<0.01).焦虑情绪调节应激生活事件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R2=0.010,P<0.01).结论 焦虑情绪和功能失调性态度在预防攻击性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探究应激生活事件对个体攻击性影响中,应考虑加入情绪和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7.
金秋  韩慧  程耀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340-1343
  目的  了解蚌埠市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情绪管理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减少和预防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蚌埠市1 046名中学生,使用悲伤情绪管理量表、愤怒情绪管理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以及相关人口学因素共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男生悲伤情绪管理与愤怒情绪管理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06,4.29,P值均 < 0.01),初二学生愤怒情绪管理得分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F=3.53,P < 0.01);男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女生(t=2.55,P < 0.01),而女生愤怒维度得分高于男生(t=6.27,P < 0.01);初二学生攻击行为总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学生(H=25.16,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悲伤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0.18,-0.08,-0.12,P值均 < 0.01),愤怒情绪管理与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以及攻击行为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09,-0.36,-0.15,-0.29,P值均 < 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愤怒情绪管理对男生(B=-2.48,95%CI=-3.17~-1.79)和女生(B=-2.93,95%CI=-3.67~-2.20)的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悲伤情绪管理对女生的敌意有负向预测作用(B=-0.26,95%CI=-0.54~0.01)(P值均 < 0.01)。  结论  中学生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越强,攻击性行为相对越少。提高中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分析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与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进食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进食行为问卷,对从黑龙江省2所大学方便抽取的9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大学生进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得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5.48,6.70,6.14,P值均<0.05);不同年级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7,0.42,0.89,P值均>0.05).无聊倾向与冲动性、情绪性进食、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限制性进食相关无统计学意义;冲动性与限制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间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4.89%,47.2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情绪性进食和外因性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了解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及其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饮酒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4所高校的1 5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和烟酒使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吸烟率为10.19%(156/1 530),饮酒率为48.04%(735/1 530),男生吸烟率、饮酒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11.97,270.08,P值均<0.01).无聊倾向(除创造缺乏外)与烟酒使用行为呈正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烟酒使用行为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烟酒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87,CFI=0.89,TLI=0.90,RMSEA=0.05,SRMR=0.06,AIC=27 431.63,BIC=27 812.48),中介效应占比为37.14%.结论 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烟酒使用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烟酒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0.
探讨体育锻炼与大学新生自我控制和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预防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hysical Activity Rating Scale-3,PARS-3)、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以及自编的人口统计学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扬州某大学986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新生攻击行为(60.81±9.56)和自我控制得分(63.78±8.79)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男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女生(t=1.66,P<0.05),非独生子女攻击行为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3.38,P<0.01),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农村学生(t=-3.29,P<0.01).与低体育锻炼水平大学生组相比,高体育锻炼水平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攻击行为少(F值分别为6.94,5.01,P值均<0.05);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49,P<0.01),体育锻炼水平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r=-0.12,P<0.01),体育锻炼水平与自我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r=0.13,P<0.01).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减少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控制,间接地减少或缓解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1.59%.结论 体育锻炼是预防大学新生攻击行为的有效手段,自我控制在体育锻炼预防大学新生攻击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行为抑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内容,是为完成任务而对无关信息或行为的抑制。其早期缺陷易导致社会性交流障碍,工作记忆、情绪调节、注意力等执行功能问题。随着对行为抑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成熟的测验方法,包括Stroop任务、侧抑制、Navon任务、Simon任务以及多源冲突任务等,这些行为抑制测验方法在行为障碍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正在发育的儿童实施行为抑制训练可促进执行功能发展。行为抑制的早期健康发展可有效提高儿童的自控力和注意力,从而改善学习能力。了解有关行为抑制的测验方法及行为训练,对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Sedentary behavi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饮酒行为与自伤行为的关系, 为相关部门预防青少年饮酒与自伤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饮酒行为问卷及自伤行为问卷收集饮酒与自伤信息, 对四川省凉山州整群抽取的4所中学9 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饮酒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在9 247名初高中学生中, 尝试饮酒者占52.8%(4 885/9 247), 现在饮酒者占24.9%(2 304/9 247), 近1年有醉酒行为者占14.6%(1 350/9 247)。初次饮酒平均年龄为(12.47±3.05)岁。有自伤行为者占47.2%(4 400/9 247)。男生开始饮酒年龄越小(OR=1.52)、有醉酒行为(OR=1.35)及近期饮酒更频繁(OR=1.54)增加自伤发生率。女生开始饮酒年龄越小(OR=1.69)、有醉酒行为(OR=1.82)及家居城镇者(OR=1.20), 自伤风险更高。  结论  开始饮酒年龄越小、醉酒行为及频繁饮酒会增加青少年自伤风险, 且风险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艾滋病流行的社会行为因素及行为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征。  相似文献   

19.
胡春梅  王蕾  王亚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44-1646
了解大学生性行为与相关健康危险行为间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重庆文理学院1 585名大学生对性行为和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6.1%,能量饮料饮用率为39.2%,吸烟率为18.0%,饮酒率为34.8%,赌博率为9.2%.不同性别、生源地、年级、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84,31.11,40.12,18.96,53.66,70.17,42.5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能量饮料饮用(OR=0.71,95%CI=0.53~0.96)、吸烟(OR=0.47,95% CI=0.33~0.66)、饮酒(OR=0.50,95%CI=0.37~0.69)、赌博(OR=0.52,95% CI=0.35~0.79)与大学生性行为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性行为会和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聚集出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远离健康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