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用高压瘢痕注射器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治疗瘢痕疙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压瘢痕注射器皮损内注射泼尼松龙治疗瘢痕疙瘩李凡①阿不列孜②罗莉①任灏远③瘢痕疙瘩影响美观且常有痒痛感,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皮损内注射有一定疗效,但瘢痕组织致密坚硬,普通注射器很难将药物注入皮损,常致瘢痕周围组织萎缩或表面坏死,为提高疗效,我科于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的评估方法,以便于临床准确有效地评估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09年12月确诊为瘢痕疙瘩患者223例,对患者进行复方倍他米松皮损内注射治疗.以体积、硬度、痛痒觉、外观自我评价4项因素为研究指标,制定出瘢痕疙瘩注射疗效评估方法.然后采用该评估方法,对2010年1月-12月新收集的145例瘢痕疙瘩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验证评估方法的合理性.结果:对145例瘢痕疙瘩患者数据应用该疗效评估方法进行分析,各组例数分布均呈正态性分布趋势.各组间体积、硬度、痛痒觉、自我评价4项指标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30、0.01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以上指标为评价瘢痕疙瘩疗效的重要因素;而各组间年龄、性别、家族史、病程因素比较P值分别为0.975、0.225、0.489、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治疗疗效的评估方法,可操作性强,结果客观准确,有利于临床医生对瘢痕疙瘩患者的注射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瘢痕疙瘩皮损内注射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共选取瘢痕疙瘩患者35例(90个皮损),采用随机表单盲法,将皮损分为3组(A、B、C组),分别进行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A型肉毒素、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单独复方倍他米松。以瘢痕体积、硬度、痒痛感觉及外观自我评价4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共32例患者的85个皮损完成试验(A组29个,B组28个,C组28个)。体积、硬度、外观自我评价各组间及组内配对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痒痛评分疼痛值上A组和C组疗程结束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A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对于缓解瘢痕疙瘩痒痛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位素磷32敷贴联合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2014年—2015年门诊确诊的64例瘢痕疙瘩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组,即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按照2∶1比例瘢痕皮损内注射,每2周1次,8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为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32P敷贴组,即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按照2∶1比例瘢痕皮损内注射,1次/2周,共治疗4次后再给予~(32)P敷贴2次,1次/月,4次皮损内注射联合2次敷贴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瘙痒缓解更明显,2组治愈率分别为74%,40%;复发率分别为12.9%,43.3%;不良反应复发率分别为61.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位素磷32联合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治疗瘢痕疙瘩可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无针注射(needle-free injection)技术通过高压气体释放,推动药液流穿透皮肤,并释放在皮损内发挥药效,具有无针、无交叉感染、疼痛度低等特点。笔者对门诊就诊的60例(101处皮损)病理性瘢痕患者随机采用无针注射器和普通注射器进行复方倍他米松溶液(得宝松)皮损内注射,对比其疗效及患者耐受程度,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皮损内无针注射得宝松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瘢痕疙瘩皮损内无针注射得宝松疗效观察罗卫①赵广①蔡瑞康①我科于1995年7月~1996年5月,采用皮损内无针注射得宝松(diprospan)及得宝松混合液治疗瘢痕疙瘩5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4例均来自门诊病人,随机分为A、B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外涂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每3周1次,共3次。同时给予隔日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连续3个月;对照组单纯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两组患者均于疗程结束后6个月评价疗效和复发。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55%,对照组有效率70.37%,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皮损内注射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外涂治疗瘢痕疙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 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用得宝松皮损内注射 ,对照组用醋酸强的松龙皮损内注射。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 62 5 %和41 9% ,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 ( χ2 =4.16,P <0 .0 5 )。结论 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研究单独使用得宝松和与利多卡因针剂相结合这两种疗法在医治瘢痕疙瘩方面的临床成效。方法将病人随机划分为A组、B组,每组均为20人,前者仅采取得宝松单独注射的疗法,后者组内病人进行得宝松同利多卡因一起使用的治疗方式,21d一次,持续诊治90d并记录。结果通过3次皮损内注射后的数据统计,A组病人治愈16人,约占总体的80%;B组病人治愈6人,约占总体的30%,A组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P 0.05。A、B组病人皮损内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并无太大区别。结论同得宝松与利多卡因相结合的方案相比,仅使用得宝松对瘢痕疙瘩的医治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照射、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曲尼司特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先予氦氖激光照射皮损区后,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每10~15天注射1次,2~3次为1疗程,最多不超过3个疗程。同时口服曲尼司特20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单纯给予氦氖激光照射、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判断疗效并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9%,对照组有效率70.0%,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曲尼司特治疗瘢痕疙瘩治愈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肤磨削术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鼻部结节型基底细胞癌(BCC)的疗效。 方法 25例经病理确诊、皮损面积 > 1 cm2、无骨或软骨侵犯的鼻部结节型BCC患者,实施皮肤磨削术联合ALA-PDT治疗。首先去除肿瘤病灶(对于突出皮肤表面的病灶先实施切削术,然后实施磨削术),术后创面即刻避光条件下外敷20%氨基酮戊酸3 ~ 4 h,然后平均100 J/cm2 LED光照射20 min。ALA-PDT每周1次,连续3周。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和时间;1年后随访观察肿瘤复发、瘢痕形成、外观效果等情况,并做出综合评价。 结果 25例患者未见创面感染,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11.2 ± 1.3) d。术后1年未见复发病例;1例患者发生瘢痕挛缩,3例患者有轻度的瘢痕增生,4例患者遗留凹陷性瘢痕。除1例患者对术后外观基本满意外,24例患者均对术后外观满意。 结论 皮肤磨削术联合ALA-PDT治疗鼻部结节型BCC操作简便,创面愈合快,术后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相关性;探讨白芍总苷在寻常性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对42例银屑病患者应用白芍总苷4周后及23例应用8周后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5.32 ± 0.80、2.79 ± 0.76;IL-23 mRNA分别为-5.43 ± 0.68、-3.77 ± 0.86,两组比较,均P < 0.05);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52,均P < 0.05)。经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2.24 ± 0.61、-5.30 ± 0.78;IL-23 mRNA分别为-1.97 ± 0.74、-5.44 ± 0.68;PASI分别为5.8 ± 2.7、9.4 ± 4.2,两组比较,均P < 0.05);治疗8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比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1.51 ± 0.78、-2.21 ± 0.59;IL-23 mRNA分别为-1.27 ± 0.81、-1.89 ± 0.72;PASI分别为3.8 ± 1.8、7.3 ± 2.5,两组比较,均P < 0.05)。 结论 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后,IL-17和IL-2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且PASI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面膜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左右同期对照方法,将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A、B2组,每组20例。设定A组受试者左侧面部为治疗侧,右侧为对照侧,B组相反。治疗侧使用自拟中药面膜,对照侧使用安慰剂面膜,疗程28d,第14天及第28天复诊,临床评价红斑及色素程度分值,并采用皮肤黑色素和血红素测试仪MXl8,测试皮损黑色素和血红素数值。结果试验组红斑程度积分(p=0.000)、血红素数值(p=0.000)以及安慰剂组血红素数值(P=0.048)与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红斑程度积分(p=0.000)、血红素数值(p=0.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拟中药面膜组与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1%和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色素程度积分(P=0.000)、黑色素数值(P=10.001)以及安慰剂组色素程度积分(&0.048)与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色素程度积分(p=0.000)、黑色素数值(P=O.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拟中药面膜组与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自拟中药面膜治疗痤疮后红斑及色素沉着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喜树碱对低氧(2% O2)培养下HaCaT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外用喜树碱治疗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HaCaT细胞分为实验组和溶媒组(对照组),实验组为喜树碱 + DMEM培养液,终浓度分别为12.5、25、50、100、200 nmol/L;溶媒组为含二甲基亚砜(DMSO)的DMEM培养液。不同浓度的喜树碱作用于HaCaT细胞12、24、48、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用以上浓度处理低氧诱导12 h的HaCaT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HIF-1α蛋白的表达。将HaCaT细胞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每组内再分喜树碱干预组(100 nmol/L)和非干预组(溶媒对照组),培养12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F-1α mRNA的相对表达。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Levene′s test、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和析因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喜树碱作用12、24、48、72 h后对HaCaT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200 nmol/L喜树碱作用12 h,100、200 nmol/L喜树碱作用24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66 ± 6.46)%、(33.11 ± 4.63)%、(56.31 ± 1.69)%,与同时段溶媒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低氧诱导12 h,25、50、100、200 nmol/L 喜树碱处理后HIF-1α蛋白表达分别为0.348 ± 0.065、0.261 ± 0.112、0.115 ± 0.043、0.045 ± 0.024,与溶媒组(1.445 ± 0.3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喜树碱干预(100 nmol/L)与非干预的HIF-1α mRNA表达(△Ct值)分别为:常氧组-5.575 ± 0.29、-5.451 ± 0.21;低氧组-6.543 ± 0.57、-6.203 ± 0.31;低氧较常氧条件下HaCaT细胞HIF-1α mRNA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9.856,P < 0.05);喜树碱干预和非干预组间HaCaT细胞HIF-1α mRNA的表达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667,P > 0.05)。结论 100 nmol/L喜树碱可抑制HaCaT细胞HIF-1α蛋白表达,对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与进口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进行对照.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受试者分别接受国产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和得宝松注射液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6,9周,选择一处无破溃皮损作为观察的靶皮损,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本临床试验共入组病例144例,完成试验病例133例,其中对照组64例,试验组69例.试验结束时FAS分析临床疗效有效率(对照组为61.11%,试验组为65.28%,x3=0.27,P=0.6071)、痊愈率(对照组为2.78%,试验组为0.00%,P=0.4965)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相当,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共有3例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8).结论国产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安全有效,与得宝松相当.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ome - made and imported (diprospan)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and hypeiplastic scar. Method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blind, positive-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clin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Patients with keloid or hyperplastic scar were divided into test and control groups to receive intralesional injection of compound betamethasone made in China and Schering-Plough Labo N.V. Belgium, respectively. A lesion without ulcer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target les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symptom and signs of pati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eatment (DO), on day 21 (D21), 42 (D42) and 63 (D63)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Results A total of 144 patients were enrolled, and 133 patients, including 64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69 in the study group, completed the trial.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61.11%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65.28% in the test group (x2 = 0.27, P = 0.6071), and the cure rate was 2.78% in the control group, 0.00% in the test group (P =0.4965),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iciency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mported injection (P> 0.05). There were 3 (4.17%)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test group, an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sid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2448). Conclusion The local injection of domestic compound betamethasone shows a favorable efficacy and safety,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diprospan, in the treatment of keloid and hyperplastic scar.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注射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对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的疗效及组织病理改变。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注射ALA组、外敷ALA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不处理外,其余3组大鼠右耳廓内侧接种痤疮丙酸杆菌,建立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不处理,注射ALA组将5%ALA注射入结节内再予红光照射,外敷ALA组直接外敷5%ALA于鼠耳痤疮样结节处再予红光照射,均为每周1次,共2次。末次治疗24 h后观察各组大鼠耳部大体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测量耳廓厚度,并检测肝肾功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差异。结果 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外敷ALA组、注射ALA组大鼠耳廓厚度分别为(0.435 ± 0.006)、(1.269 ± 0.071)、(1.088 ± 0.098)、(0.699 ± 0.09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35.60,P < 0.001),模型对照组耳廓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外敷ALA组和注射ALA组(t 值分别为24.18、5.24、16.48,均P < 0.01);注射ALA组低于外敷ALA组(t = 11.24,P < 0.01)。外敷ALA组和注射ALA组大鼠耳廓局部红肿程度、结节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真皮及皮下组织浸润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注射ALA组结节消退更明显,亦未见团块状分布的炎症细胞或微脓肿形成。各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注射ALA光动力疗法治疗大鼠痤疮样炎性结节模型较外敷ALA光动力疗法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在固定敷药面积的前提下外用不同剂量20%盐酸氨基酮戊酸溶液(ALA)进行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 随机、开放、两个剂量组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就诊的尖锐湿疣患者按随机号分配进入A组或B组,A组外用0.5 ml 20% ALA,B组外用0.25 ml 20% ALA,敷药范围的直径均为2 cm,外用聚乙烯薄膜封包,胶布固定。3 h后使用红光照射,能量密度80 ~ 120 J/cm2。两组均7 ~ 10 d重复治疗1次,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末次治疗后第1、4、8、12、24周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 结果 3个中心共入组尖锐湿疣患者88例,其中81例完成全部治疗(A组45例,B组36例),A组总疣体数为55个,B组为49个。治疗3次后A组疣体清除率为98.18%,B组为8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67,P < 0.05);痊愈率分别为97.77%和8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66,P < 0.05)。治疗结束后第12周,A组复发率为9.09%(4/44),B组为35.71%(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4,P < 0.01)。不良反应A、B两组分别为33.33%、3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7,P > 0.05),不良反应有局部红肿、疼痛、糜烂,均在1 ~ 5 d内自行缓解。 结论 固定敷药面积时,外用0.5 ml 20% ALA-PDT疗法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疗效优于0.25 ml,复发率显著降低,同时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脉宽Nd:YAG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35例甲真菌病患者使用长脉宽Nd:YAG激光进行治疗,治疗参数:波长1064 nm,能量30 ~ 40 J/cm2,脉宽35 ms,光斑4 mm。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根据不同感染菌种、临床类型、病甲位置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疗效、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 共治疗79甲,随访至初次治疗后9个月,临床有效率为67.1%,真菌学有效率为73.4%,复发或再感染率为19.0%。红色毛癣菌组的临床疗效(χ2 = 10.913,P < 0.05)及真菌学疗效(χ2 = 13.532,P < 0.05)均优于其他真菌组,复发或再感染率低于其他真菌组(χ2 = 10.980,P < 0.05),但与白念珠菌组比较这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白色浅表甲真菌病(WSO)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远侧甲下真菌病(DLSO)组(χ2 = 11.935,P < 0.05),而DLSO组的临床疗效又优于近端甲下真菌病(PSO)及全甲营养不良甲真菌病(TDO)组(χ2 = 17.515,P < 0.05)。根据病甲位置不同分类,第2 ~ 5指甲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拇指甲/第2 ~ 5趾甲组(χ2 = 13.437,P < 0.05)及拇趾甲组(χ2 = 10.595,P < 0.05),而拇指甲/第2 ~ 5趾甲组与拇趾甲组相比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30,P > 0.05),它们的真菌学疗效及治疗后的复发或再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除疼痛外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长脉宽Nd:YAG激光是治疗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受到感染菌种、临床类型、病甲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垂体后叶激素(含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为三组:心跳停搏1〉30min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时间≤30min组。心跳停搏≤30min者又分成两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无效后加用垂体后叶激素为观察治疗组18例。治疗组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垂体后叶激素0.4U/kg/次,静脉注射;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肾上腺素剂量不变;垂体后叶激素剂量依次为0.6U/kg/次、0.8U/kg/次;乙组:垂体后叶激素0.6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0.8U/kg/次、1U/kg/次;丙组:垂体后叶激素0.8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1U/kg/次、1.2U/kg/次。各剂量组在注射3次复苏药后进行判断。结果各组病例多在2~3剂后见效并且复苏成功。少数注射3次复苏药后心跳不稳定或者无效,复苏时间〈30min,而不愿放弃者,继续使用复苏药。用第4剂复苏药的19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2例;用第5剂的仅1例,且无效。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3.13%)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7.25%)与对照组(45.9%、47.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min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但观察治疗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Х^2=6.38,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部分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患儿有一定的近期复苏效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0.4~1.2U/kg的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合用是有效且安全的,0.8u/kg的垂体后叶素静脉给药后的治疗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回顾分析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疗效、安全性及停药复发情况。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SU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门诊随访形式,通过荨麻疹控制评分(UCT)、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监测不良事件及停药后复发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纳入59例CSU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至少3个月,其中45例治疗达6个月,15例达12个月。经奥马珠单抗治疗,UCT从基线期3.0(1.0,6.0)分上升至第1个月11.0 (3.0,14.0)分和第3个月15.0 (12.0,16.0)分(均P < 0.05)。DLQI从基线期16.0(12.0,20.0)分下降至第1个月7.0 (1.0,13.0)分和第3个月1.0 (0.0,4.0)分(均P < 0.05)。疾病部分或完全控制的比例在基线期为0,第1个月上升至44.1%,第3个月达78.0%,第6个月达88.9%。疾病对生活质量存在重度或极重度影响的比例在基线期为84.7%,第1个月降至30.5%,第3个月降至15.3%,第6个月降至4.4%。对奥马珠单抗治疗完全反应组和部分反应组比无反应组病程更短(t = -2.894,P = 0.011;t = -2.511,P = 0.036);完全反应组比部分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治疗时间更长(t = 2.479,P = 0.039;t = 2.677,P = 0.022)。慢反应组与快反应组相比,基线DLQI更高(Z = -2.622,P = 0.009),基线UCT更低(Z = -2.746,P = 0.006)。19例患者病情完全控制后停药,其中13例(68.4%)在停药7(5,8)周后复发,复发后UCT评分高于治疗前(Z = 3.172,P = 0.001),复发组比未复发组病程更长(Z = -2.635,P = 0.007)。复发后5例重新开始奥马珠单抗治疗,均再次得到部分或完全控制。治疗期间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轻中度。结论 奥马珠单抗能够有效控制CSU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但停药后复发率高,复发后重新开始奥马珠单抗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