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应用越来越广。相关研究表明,CRT在逆转心室重构、改善老年心衰患者症状及预后、降低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方面的效果并不逊于年轻患者,年龄不应成为CRT植入的禁忌。老年患者植入ICD后受非心源性死亡因素的影响较大,长期获益较年轻患者差,因此对于高龄老年患者,需要综合评估其他共存的疾病及衰弱情况,是否植入ICD是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的共同决定。对于需要CRT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是选择CRT-D还是CRT-P,目前研究显示CRT-D可以提供短期生存优势,但较CRT-P的远期获益差,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CRT-P可能是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再进行心脏移植的病例特点和原因.方法 选择12例植入器械治疗后进行心脏移植的患者,对临床表现、器械治疗后随访、心脏移植的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植入了CRT,6例患者植入ICD,平均年龄22~63(43.67±12.05)岁,植入器械治疗至移植手术的平均时间5~48(26.72±14.02)个月.ICD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的原因与心律失常发作、ICD频繁放电、ICD电池耗竭、心力衰竭加重有关.CRT患者术后进行心脏移植原因与心力衰竭加重有关.结论 对于需要植入ICD或CRT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植入器械治疗后严密随访观察,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情况决定心脏移植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CARE-HF研究已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此同时具有心脏再同步功能和除颤功能的三腔ICD(CRT-D)已成功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于存在SCD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Brudag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于同时符合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CRT-D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在我国ICD的二级预防尚难实现,一级预防的实施将面临更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CIED植入适应证范围的逐渐扩大,CIED植入量逐年增加。但对于临床终末期患者,ICD或CRT联合ICD不但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反复的电除颤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临终患者CIED的管理成为影响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现就临终患者CIED的缓和医疗现状和临床管理决策中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策略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大型临床试验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临床试验通常有严格的入选标准,严密的随访监测,现实生活中的患者能否同样受益?Boston Scientific公司的远程监测系统Latitude于2006年投入临床应用,目前已入网超过20万的ICD与CRT患者;医学专家独立分析这些数据,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源自大样本真实世界患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心脏再同步化用于心力衰竭(CARE-HF)研究结果 ,结合我国目前国情,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的长期结果。方法选择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CRT、CRTD治疗的患者68例,为CRT/CRTD治疗组。选择同期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84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需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结果 CRT/CRTD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明显改善,但最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52/68)比73.8%(62/84),P>0.05]。但CRT/CRTD组中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显著少于常规药物治疗组[8.8%(6/68)比19.0%(16/84),P<0.05]。结论 CRT不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病死率,但在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具备CRT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CRTD治疗可能成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CR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具有CRT和ICD功能的CRT-D已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CRT-D的临床应用.方法 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合并左束支阻滞、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增大,而且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病史.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接受组织多普勒检查证实存在心脏运动不同步后,接受了CRT-D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CRT-D.左心室起搏导线植入到心脏后静脉3例,心脏侧后静脉1例.术中测试除颤能量≤20 J,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34增加至0.42。结论 CRT-D植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其安全性肯定.鉴于其显著疗效,建议同时满足CRT和ICD适应证的患者应该接受CRT-D治疗.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我国近年来植入永久起搏器(PMs)、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数量逐年增加,随访任务日益繁重.目前患者定期到医院随访的模式已不能满足随访要求.远程监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监测随访系统,因其多种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推出许多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本文就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s)远程监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后置入不同心脏装置的手术处理及注意事项。方法例1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年,射血分数(EF)0.30,心功能Ⅳ级,无经济能力再接受心脏再同步化联合除颤治疗(CRTD),决定保留原ICD情况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例2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置入VVI 3年后反复发生心室颤动,EF0.35,但无经济能力接受CRTD,保留起搏器情况下置入ICD;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因高度AVB置入DDD起搏器后3年,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决定将原来的DDD起搏器更换为CRTD。结果均顺利分别置入CRT、ICD和CRTD,例1、例2术中测试均未发现装置间的相互影响。结论先后在同一患者置入不同心脏装置的手术是可行的,但术中应明确排除起搏和除颤电极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1.
van  Erven  L  Bleeker  GB  王斌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6):811-811
目的:评价在有或无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运用心脏再同步装置(CRT)与埋植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有效性。背景:试验证实CRT与ICD均能降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那么结合2种功能于一身的装置(CRT—ICD)更具吸引力。方法:总共对连续的191个严重心力衰竭并左室射血分数(LVEF)〈35%,QRS间期〉120ms的患者进行了CRT—ICD治疗。其中,71位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病史(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死亡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EN及其下属各临床注册试验数据中心、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2月,纳入中外文CRT治疗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RCT,包括8 5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RT显著降低心功能Ⅰ/Ⅱ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2%(RR=0.78,95%CI 0.650.93,P=0.006),显著降低心功能Ⅲ/Ⅳ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0%(RR=0.80,95%CI0.700.93,P=0.006),显著降低心功能Ⅲ/Ⅳ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0%(RR=0.80,95%CI0.700.91,P=0.000 5);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不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RR=0.73,95%CI 0.520.91,P=0.000 5);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不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RR=0.73,95%CI 0.521.02,P=0.06);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21%(RR=0.79,95%CI 0.711.02,P=0.06);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21%(RR=0.79,95%CI 0.710.88,P<0.000 1);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因心衰恶化死亡率39%(RR=0.61,95%CI 0.470.88,P<0.000 1);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因心衰恶化死亡率39%(RR=0.61,95%CI 0.470.80,P=0.000 3),不降低心衰患者心脏猝死风险(RR=1.07,95%CI 0.790.80,P=0.000 3),不降低心衰患者心脏猝死风险(RR=1.07,95%CI 0.791.44,P=0.68);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CRT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26%(RR=0.74,95%CI 0.641.44,P=0.68);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CRT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26%(RR=0.74,95%CI 0.640.86,P=0.000 1),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相比,CRT联合ICD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18%(RR=0.82,95%CI 0.720.86,P=0.000 1),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相比,CRT联合ICD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18%(RR=0.82,95%CI 0.720.95,P=0.006)。结论 CRT显著降低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因心衰恶化死亡,但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猝死风险且其降低全因死亡与植入时间长短密切相关;CRT联合ICD较单独应用ICD有更多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改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患者预后的确切疗效,评价ICD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劣和ICD在中国的最佳适应人群;总结ICD患者的随访方法学,为ICD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99例有Ⅰ类ICD适应证的患者中,27例置入ICD(ICD组),另7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两组患者除了ICD组晕厥、心肺复苏及确诊的VF多于非ICD组外,其余基础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心律失常等临床特征相似,并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人选后第3、6个月及第12、15个月累计病死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研究观察时间分别达3、6、12、15个月时,ICD组累计病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ICD组死亡为零,而非ICD组病死率为20.8%.结论 ICD可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确保ICD高效、安全、经济的关键是:掌握适应证,优化置入和随访过程,合理选用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陈柯萍 《心电学杂志》2014,(1):17-20,26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主要崩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了上述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心脏起搏器已成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而ICD治疗也成为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CRT更是失同步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不但可以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左心室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正> 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和ACC/AHA/HRS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治疗建议》提出,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Ⅰ或Ⅱ级的心衰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或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时,若预期需长时期心室起搏可考虑心室再同步治疗(CRT),但是仅作为Ⅱb类指征(证据水平:C)。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的专家达成共识,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QRS间期≥120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可以应用CRT-P治疗,并将其建议为Ⅱa类适应证。在2010年欧洲心脏病年会(ESC)上,Kenneth教授报告了心室同步化起搏器/心室同步  相似文献   

16.
笔者回顾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起搏器植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64%,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与其类似,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患者较其更高。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导致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植入后上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线相关因素(使用双线圈除颤电极及在CRT患者中使用ICD)、患者相关因素(使用临时起搏器和左室射血分数≤0.40)。临床上对于有植入侧上肢深静脉使用过临时起搏器和/或左室射血分数≤0.40的患者,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可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ACC/AHA/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起搏适应证(Ⅱa类).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ACC/AHA/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起搏适应证(Ⅱa类).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20.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必要时联合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合称心脏再同步化及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已成为中重度CHF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CRTD治疗中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