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CFAP模式对ICU患者应对方式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危重患者家属照顾项目(CCFAP)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探视时间、对待疾病的应对方式、不良情绪以及探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探视时间长于对照组,应对疾病的方式好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在病情保证、获取信息、被接纳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CFAP模式能够使ICU患者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改善ICU对疾病的方式,减少不良情绪,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情境分析的多元化探视管理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3月实施多元化探视管理前的60例患者及家属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探视管理;将2015年4~6月实施多元化探视管理后的60例患者及家属作为实验组,实施基于情境分析的多元化探视管理,比较两组探视需求满足率、焦虑评分、空气细菌学检测结果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探视需求满足率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空气细菌学检测结果及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情境分析的多元化探视管理应用于ICU病房管理实践中,在保证空气质量和不增加院内感染率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及家属焦虑程度,提高患者及家属探视需求满足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频探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ICU相关性感染。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ICU患者110例作为对照组,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ICU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限制性探视,每个床位每次探视允许1名亲属进行探视,每个床位每天探视总时间不超过15 min;观察组采用视频探视方式,每次探视时间控制在30 min。比较两组患者ICU相关性感染、家属满意率、护患纠纷发生率、家属投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感染、血管内导管感染、消化道感染、焦虑、抑郁、护患纠纷、投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率、家属满意率、护士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频探视能有效降低患者相关性感染,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联络护士对患者家属焦虑情绪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入住我院ICU(入住≥3 d)的患者家属的资料,家属与患者的比例为1:1.随机将家属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名.对照组在常规探视时间与家属进行床旁沟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联络护士对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的状态-焦虑量表(S-AI)对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家属护理后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络护士针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进行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使家属更好地照顾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SBAR沟通策略在微波消融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沟通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沟通基础上采用改良SBAR沟通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医生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医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SBAR沟通策略可有效抑制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沟通质量,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联合SBAR模式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消化内科患者2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8例和观察组1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管理,观察组采用MEWS联合SBAR模式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ICU入住率、消化道出血发现率、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ICU入住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出血发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EWS联合SBAR模式相对于传统模式,可降低患者医疗风险、早期识别"潜在危重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消化内科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属微信视频探视在ICU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的ICU住院病人家属中随机抽取80个病人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观察组在限制性探视的基础上,采用微信视频探视,对照组采用限制性探视,比较两组病人家属的焦虑状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家属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01),观察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微信视频探视可有效减轻病人家属的焦虑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的影响。方法:将180名骨科择期手术患者的家属根据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名,对照组家属不进行干预,观察组家属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家属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护理对ICU清醒患者情绪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80例ICU清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及简单沟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情绪应激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病情保证、获取信息、被接纳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心理护理能够显著缓解ICU患者的情绪应激反应,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关键流程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转科患者32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交接,观察组用SBAR标准交班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出交接时间、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转出交接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模式规范了患者交接内容,有助于减少转出交接时间,降低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加强了科室间沟通,增强了护士责任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家属探视中采用清单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2013年5-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第一医院ICU收治的84例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家属施行传统的探视流程;观察组家属在探视过程中导入清单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家属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得分为(86.8±15.8)分,高于对照组的(78.5±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3,P0.05)。观察组未发生家属投诉,对照组发生家属投诉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9,P0.05)。结论在ICU患者家属探视中,采用清单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家属满意度,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不同探视方式在ICU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入住我院综合ICU的60名患者家属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4月入住的60名患者家属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以电话沟通为主的探视方式,研究组实施流程细化后的远程视频探视方式,比较2组不同探视方式下家属的满意度、焦虑感及ICU护士认同感。 结果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92±11.35)分vs(101.28±14.32)分,t=2.388,P=0.019];家属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3,P=0.020);ICU护士认同感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7±0.75)分vs(3.69±0.91)分,t=2.058,P=0.041]。 结论远程视频探视可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缓解其焦虑感,同时提高ICU护士的认同感,但仍需对其制度与流程进行优化,以减轻护理工作压力,从而促进探视模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模式在行气管切开的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64例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选择2018年3月~9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64例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模式基础上予以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8 d内生存率和脱机转出ICU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并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和脱机转出ICU者出ICU时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机转出ICU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ICU时,观察组脱机转出ICU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模式对行气管切开术的ICU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并促进患者病情转归,还可在缓解负性情绪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云探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ICU探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3月1日收治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ICU 82例患者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2月1日—15日收治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规定时间限制人员进入ICU探视模式;以2020年2月16日—3月1日收治的3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微信群的"云探视"模式。通过空气采样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所处的ICU环境的空气质量;并于患者转出ICU的当天采用"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家属对探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连续3 d对10间ICU病房空气培养的结果显示,两组ICU病房空气细菌培养结果均为合格,但观察组菌落数≤10 cfu/m3的房间,有30间,而对照组仅22间,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3.4%)亦高于对照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ICU患者及家属实施"云探视"模式,有利于优化ICU病房探视流程,可有效降低ICU病房空气细菌培养总数,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及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护理人员临床评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126名护理人员和635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将2016年3月1日~2017年2月28日31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模式;将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31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实施SBAR沟通模式前后护理人员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评分、护患沟通评分量表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SBAR沟通模式后,护理人员CTDI-CV中的寻找真相、分析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五个维度得分和量表总分高于实施前(P0.05),护患沟通评分量表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结果、其他3个项目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使患者的信息在相关医务人员之间的传递更加准确,对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频与传统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在限制性探视ICU患者家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4~5月ICU新入患者家属50名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口头及书面教育模式;将2016年6~7月ICU新入患者家属5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视频与传统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比较两组健康教育模式效果。结果:实验组总体满意度及总体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家属对健康指导及患者外出检查时护士的指导满意程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对知晓管道保护相关知识及预防压疮知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频与传统健康教育相结合模式能从总体上提升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家属对ICU护理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SICU护士对预约式探视工作的适应性为切入点,探讨在患者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Patient and family centered care,PFCC)模式下,预约式探视工作对SICU护士适应性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选取本院SICU护士63人,分别在2018年6月及2019年2月两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18年6月及以前采用限制性探视制度为对照组,2018年8月及以后采用PFCC模式下预约式探视制度为观察组。观察指标包括护士的压力值变化、管理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能力、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士的职业压力值显著下降(P<0.01),能够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的护士比例明显上升(P<0.05),且能有效回应探视中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质疑(P<0.01),明显提升了护士与家属之间的沟通能力(P<0.01),更多的护士明确了探视中自身的角色任务(P<0.05),患者对探视的满意度显著增加(P<0.01),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FCC模式下SICU预约式探视模式的应用可引导护士与家属共同参与重症患者的管理,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提升护士在PFCC模式下工作的适应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ICU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属不同探视时长在ICU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择2016年7-12月156名入住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9月收治的71例患者为对照组,10-12月收治的8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家属探视时间为30min,观察组家属探视时间为90min,家属在此期间参与患者的早期康复运动。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谵妄发生率、院感发生率、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ICU平均入住时间、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谵妄发生率、院感发生率、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ICU平均入住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ICU患者家属探视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7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沟通及气道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气道护理基础上联合治疗性沟通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交流困难程度,负性情绪[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交流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pH值、氧分压(PaO_2)均显著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观察组潮气量、用力呼气量、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气道峰压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家属在护理态度、护理熟练度、沟通方式、气道护理舒适度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家属(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配合气道护理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效果满意,可有效促进交流,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呼吸功能及血气指标,提高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对ICU患者家属不良情绪与认知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130例ICU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沟通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BAR沟通模式护理。比较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POMS量表)评分、对治疗及护理认知度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家属POMS量表评分与治疗、护理认知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研究组POMS量表评分、治疗及护理认知度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SBAR沟通模式对ICU患者家属不良情绪、治疗及护理认知度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