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运用品管圈的方法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的效果。 方法 2014年6月开展以“提高住院产妇纯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别选取开展活动前的775例、开展后的81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2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第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情况。 结果 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第6个月,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采集储存不正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4-18日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因早产或其他原因收治入院的30例母婴分离新生儿为对照组(QCC活动实施前),2016年2-5月因早产或其他原因收入院的140例母婴分离新生儿为观察组(QCC活动实施后),成立以"降低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采集储存不正确率"为主题的QCC活动小组,分析新生儿母乳采集储存不正确的原因,根据相关因素制订针对性措施并在活动中落实。结果 QCC活动后,母乳采集储存不正确率由活动前的44.2%降至9.5%,母婴分离的新生儿出院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由50.0%提升至7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QCC活动的实施有利于产妇掌握正确的采集储存母乳方法,保障患儿母乳安全;同时使产妇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念,提高母婴分离新生儿接受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计划出院前母亲亲授母乳喂养指导实践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10月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早产儿及其母亲设为观察组,实施早产儿计划出院前母亲亲授母乳喂养实践指导;另以2017年1月至5月收治的50例早产儿及其母亲设为对照组,给予的是常规宣教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早产儿生后1周、1个月、3个月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生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母乳喂养率(70.0%、80.0%、74.0%)均高于对照组(48.0%、46.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NICU早产儿计划出院前母亲亲授母乳喂养指导实践可有效提高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促进早产儿出院后的健康成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提高住院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306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母乳喂养知识健康教育;选取2014年6~7月我院门诊定期产检和分娩产妇298例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QCC活动。比较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母乳喂养失败原因及开展QCC前后圈员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住院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开展QCC活动后圈员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积极性、QCC手段掌握程度、个人素质修养评分高于开展前(P0.05,P0.01)。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圈员能力。  相似文献   

5.
周梅  付利珍 《全科护理》2020,18(7):860-864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NICU住院2 793例患儿,成立多学科团队管理小组管理NICU母乳喂养,统计分析期间NICU母乳喂养率,比较入院与出院时家长母乳喂养知识水平、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结果]2016年、2017年母乳喂养率持续提升,从21.93%提升至64.47%;培训后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为(94.08±1.98)分,高于培训前的(68.02±3.74)分(P0.05);出院时家长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为(65.63±3.00)分,高于入院时的(44.70±3.11)分(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NICU母乳喂养率,提升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与家长母乳喂养意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NICU接收的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母乳喂养组和配方乳喂养组各64例,分别进行母乳喂养和配方乳喂养。记录并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情况、住院情况、喂养不耐受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患儿的日体重增长率、周头围增长率高于配方乳喂养组(P0.05);两组患儿每周上臂围增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患儿的体重下降幅度、回升到出生体重日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配方乳喂养组患儿(P0.05);母乳喂养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消化不良性腹泻、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配方乳喂养组(P0.05);两组患儿低血糖、低血钙以及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患儿出院后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为64.06%,高于配方乳喂养组患儿的12.50%(P0.05)。[结论]NICU母乳喂养能够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活动在提高肿瘤出院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展QCC活动对97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出院患儿实施护理,包括确立活动主题、进行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后出院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的差异。结果QCC活动后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为71.7%高于Qcc活动前的44.4%,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一17.63,P〈0.01)。结论QCC活动可提高出院患儿PICC维护合格率,并且提高了护士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作为护理质量改善工具,对促进我院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月我科入院自然分娩的产妇110例,进行常规护理。2018年3月~4月我科入院自然分娩的产妇11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QCC模式,确立"以提高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为活动主题,按照QCC活动的步骤进行此次质量改进。并对QCC实施前后产后24h出院产妇纯母乳喂养知晓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QCC实施后,产妇纯母乳喂养知晓率由实施前的52.73%上升至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h出院产妇纯母乳喂养率由实施前的45.1%上升至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可促进自然分娩产妇产后24h纯母乳喂养知晓率,并提高纯母乳喂养率,能有效解决在二孩政策下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纯母乳喂养率降低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提高NICU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7月本院NICU以"提高NICU无陪病区护理满意度"为主题,通过品管圈活动,选取活动前的100例住院患儿为对照组,选取活动后的100例住院患儿为观察组,采用科室自行设计的住院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2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NICU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由活动前的88%上升至9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对提高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建立品管圈,以提高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为主题,对实施活动前150例肿瘤微创科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并将活动后150例出院患者回访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展QCC后,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患者回住率及满意度均高于活动前(P0.05)。结论:在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明显提高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回住率及满意度,从而对加强护患互动、了解和指导患者出院后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加强NICU母乳喂养管理及提高NICU母乳喂养率的效果分析。方法从2015年8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939例NICU住院的新生儿,成立CQI小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分析影响NICU住院新生儿的母乳喂养因素,运用5W1H方法提出整改措施:加强工作责任心,建立母乳接收记录本;健全母乳喂养相关制度,加强宣教,提高家属母乳喂养的意识;规范母乳管理及操作流程;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母乳喂养意识;完善督查机制,专人督查;增加家属送奶时间;咨询和随访。并在整改后对效果进行评价,对NICU每月日平均母乳喂养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全年有8个月均达阈值60%以上,与整改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医护人员关于母乳喂养的意识增强,加强了NICU母乳采集、接收、储存、处理及喂养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了住院新生儿每月日平均母乳喂养率,促进了NICU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早产及高危患儿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6月本院新生儿科57例高危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12月本院新生儿科59例高危患儿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高危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式护理,两组患儿均随访到出院后3个月。评价家庭式护理对患儿母乳喂养状况、生长与发育情况以及患儿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状况、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干预组新生儿在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1.53%、88.14%、77.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新生儿在出院后1个月时的生长发育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的新生儿的体重和身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新生儿误吸(1.69%)、新生儿红臀(3.39%)、肚脐感染(3.39%)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护理满意率(96.61%)高于对照组(89.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式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早产及高危患儿住院期间以及长期的母乳喂养率,可以改善高危患儿3个月的体重和身长的生长与发育状况,降低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品管圈(QCC)质量改进工具在提高患儿手腕带佩戴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以"提高患儿手腕带佩戴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检查、标准化处置等。结果:实施QCC活动后,患儿手腕带的佩戴率比活动开展前(85%)显著提高至(93.3%),患儿家长对手腕带作用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护士的责任心、综合能力显著改善。结论:QCC活动可以提高患儿手腕带佩戴率,增强护理人员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护理人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儿科住院患儿护理服务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护理部进行QCC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儿科第一期QCC活动,确定以"提高住院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主题,应用"住院患儿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住院患儿出院时满意度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影响患儿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各项指标。结果活动后期与活动前期相比,调查表收回率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χ2=5.465,P0.05);活动前期的满意度为93.80%,活动中期的满意度为96.37%,活动后期满意度为98.79%。其中12项在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QCC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活动在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方法:实施品管圈活动前4个月的62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4个月的64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在住院期间和出院4个月内的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住院期间和4个月出院4个月内母乳喂养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增加产妇对护士的信任,护士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和谐融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方法。方法设立早产儿母乳喂养专职宣教护士,对在产科住院的早产产妇进行床旁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指导,对出院早产产妇每天电话督促挤奶和送奶,动态监测每日送奶量。结果实施健康宣教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由实施前的62.5%提高到76.53%(P0.05)。结论设立早产儿母乳喂养专职宣教护士可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贺芳  王晓杰  温秀兰 《护理学报》2017,24(16):46-48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NICU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入住NICU新生儿198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15年1—3月的98例NICU患儿为对照组,2015年4—6月的100例NICU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即开放式探视和亲子陪护.观察比较2组NICU患儿平均每天探视人数、纯母乳喂养率、平均每人每天摄母乳量、院内感染发生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 2组平均每例患儿每天探视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P=0.003);观察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每人每天摄母乳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8,P=0.780),住院期间2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 对NICU患儿开展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可优化NICU探视管理,促进母婴接触,提高NICU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体重增长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2月NICU收治的136例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及出院至2月龄时的体重增长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每人每天摄入的母乳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医院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氧疗时间及N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30 d内再次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纠正胎龄37周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NICU新生儿护理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母乳喂养率,促进患儿体重增长,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NICU患儿纯母乳喂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9月份入住本院NICU的12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即采取开放式探视和亲子陪护,对照组给予常规探视与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纯母乳喂养率(41.94%)高于对照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NICU患儿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利于促进母婴接触,提高NICU母乳喂养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检体异常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以"降低住院患者检体异常率"为活动主题,对住院患者检体异常的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凝血、溶血、样本不足、容器错误、未扫码、送检超时等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比较QCC活动前(2017年6月~2018年2月)及QCC活动后(2018年3月~11月)住院患者检体异常率的差异,包括总体异常率及血液、尿液、粪便、痰液的单项异常率。结果:QCC活动后,标本总体异常率明显低于QCC活动前(P 0. 01),且QCC活动后血液、尿液、粪便、痰液样本异常率均明显低于QCC活动前(P 0. 01,P 0. 05);与QCC活动前比较,QCC活动后凝血、溶血、样本不足、容器错误、未扫码、送检超时及其他原因所导致检验样本不合格的数量均明显降低。全体圈员工作质量均有所提升。结论:QCC活动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患者检体异常率,提高圈员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