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预测HIV感染的可能性。方法收集辽阳市2011年-2014年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检出的18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带型及10例完成随访检测的确证结果,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结果 18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共有10种带型,其中p24带型所占比例最高,为27.8%;其次是p24、gp160和p17、p24、p31、p66、gp160带型,为22.2%和11.1%。按照HIV的3个主要结构抗原分类,env类、gag类和pol类带型的构成比分别为55.6%、33.3%、11.1%。10例完成随访的样本中,其中6例最终结果为阳性,占60.0%;6例阳转者env类条带占100.0%,10例随访检测人员env类条带占60.0%,3例gag类条带和1例pol类条带不确定者经随访检测未发现阳性。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样本中,gag类蛋白和pol类蛋白的不确定反应多是非特异反应;env类不确定结果预测HIV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检测工作的影响。方法对2007—2011年辽宁省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检出的302例HIV抗体不确定患者的带型及61例完成随访检测患者的确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2例HIV抗体不确定者有18种带型,不确定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带型是:p24占43.4%(131/302),gp160 p24占19.2%(58/302),gp160占18.9%(57/302);HIV主要有3个结构抗原:外膜蛋白(env)类的带型有12种,样本例数构成比为51.0%(154/302),核心蛋白(gag)类的带型有2种,样本例数构成比为46.7%(141/302),多聚酶(pol)类的带型有4种,样本例数构成比为2.3%(7/302);61例HIV抗体不确定患者完成随访检测,其中16例确诊为阳性,占26.2%;16例阳转者env类条带占93.8%(15/16),61例随访检测人员env类条带占59.0%(36/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3,P<0.01);22例gag类条带不确定患者经随访检测未发现阳性。结论针对gag蛋白的不确定反应最为常见,但基本上都是非特异反应;env类不确定结果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探讨导致电化学发光法筛查假阳性且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不确定的临床原因。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3年HIV抗体WB确证结果为不确定的107例患者的带型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WB随访结果的患者47例以WB随访结果进行判断,无WB随访结果的患者60例,结合核酸(HIV-1 RNA)或HIV-1 P24抗原定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107例WB确证不确定患者共有16种带型,p24比例最高,占51.4%,其次是gp160+p24,占15.89%。env类、pol类、gag类分别占28.97%、6.54%、64.49%。在env类中,阳性患者的出现率最高,为67.74%,pol类和gag类分别为14.29%、2.90%。16例HIV抗体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同时筛查阳性的患者,其最终结果为阳性的发生率为93.75%。83例最终确证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肿瘤患者的构成比最高,占27.71%。结论 在HIV抗体WB确证不确定的结果当中,env类提示HIV感染的作用最大;gag类大部分为非特异性反应。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同时阳性时提示HIV阳性的可能性较大。疾病因素与HIV抗体WB不确定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HIV抗体检测产生不确定结果的检出率及人群分布情况,并通过随访复检探讨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与HI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13—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抗体确证检测为不确定结果的样品来源、蛋白印迹试验带型模式的分布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98份待复测样本经WB试验报告为不确定结果者为151份,占21.63%。对其中100份标本进行随访,随访到50人,随访率50.00%。其中随访结果仍为HIV抗体不确定者28例,占56.00%,随访结果转为HIV抗体确认阴性和HIV抗体确认阳性者都是11例,占22.00%。151份不确定结果中共检测出18种带型,p24、gp160、和gp160p24是最为常见的3种带型,占79.47%。其中带型p24的样本随访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者比例最高,达67.86%;带型gp160的样本随访结果为HIV抗体阴性者比例最高,达40.00%;带型gp160gp120p24、gp160p24p17和gp160gp120p66p51的随访结果均转为HIV抗体阳性。【结论】不同人群的HIV抗体不确定检出率存在差异,不同的WB带型阳转率也不尽相同,应加强特殊人群及特定WB带型样本的随访,以期尽早发现HIV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不确定结果及带型进展情况,探讨HIV的检测策略,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湘西州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110例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不确定结果的带型及45例随访检测阳转患者的确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有19种带型,不确定构成比前3位的带型:p24 gp160占25.4%(28/110)、gp160占14.5%(16/110)、p24占11.8%(13/110);阳转数中包含外膜蛋白(env)类的构成比为91.11%(41/45),包含核心蛋白(gag)类的构成比为80.00%(36/45)。跟踪随访检测49例,其中45例转为阳性结果,占91.84%(45/49)。结论不确定结果 env类条带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通过随访能及时发现急性期感染者。加大对不确定的随访力度和规范HIV不确定结果的上报、随访制度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血清学特征,预测抗体进展情况,探讨不确定样本的应对方案。方法分析104例HIV抗体不确定者的WB条带特点及16例随访病例的初筛结果、病毒载量结果、受检者随访情况、抗体转归情况。结果 WB有12种带型,p24和gp160p24带型最常见。随访成功率为15.4%。13例转阳,首次S/CO6,病毒载量可检出。3例为阴性,首次S/CO6。结论 ELISA的S/CO高、硒标阳性且带型含gp160,条带深的样本阳转率高,gp160p24带型者可缩短随访时间,以增加随访率。ELISA的S/CO值、硒标结果、WB带型有助于分析患者的感染状态,预判断抗体转归趋势,对可疑病例重点关注,减少随访期间的二次传播,必要时可增加病毒载量和PCR检测,及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陈云钰  潘超  邓陈哲  冯学专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667-5668,5672
目的 对三亚市2010年HIV抗体初筛试验复检阳性标本进行确认,并查找试验结果的符合情况及检测的影响因素,促进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方法 对三亚市2010年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复检阳性的标本进行免疫印迹法(WB)确认.结果 73份HIV抗体复检阳性标本经确认试验结果为63份HIV-1抗体阳性(86.3%),4份HIV抗体阴性(5.5%),6份HIV抗体不确定(8.2%),且阳性的带型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出现的百分率都在90%以上,其中gp160、gp120、p66、p51为100%,p55出现次数最少,仅为74.6%.在63例感染者中env条带阳性率最高,平均为99.5%;其次是pol条带,平均为98.9%;阳性率最低的是gag条带,平均为87.8%.在6份不确定标本中,gag条带阳性率最高,平均为61.1%,其中p24条带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不确定标本的83.3%;其次是pol条带,平均为27.8%;阳性率最低的是env条带,平均为16.7%.结论 HIV初筛试验存在假阳性,必须经确认试验得出准确结果,并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消除引起初筛试验假阳性的结果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与HIV-1感染的关系,探寻WB确证问题处理办法。方法收集2004-2009年上半年经首次确证为HIV-1抗体阳性或不确定结果并进行了追踪复检的检测对象,对其复检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初检WB带型为p17、p24p17、p66p17者复检均转阴,为p24、gp160、gp160gp120、gp120p24、gp160p24者有阳性或阴性两种转归;初检包含两条env带或包含一条env带和p24带的3条或3条以上条带者复检结果均为阳性。复检阴转者主要来自于无偿献血,自愿咨询检测(VCT)、孕产妇、术前检查、婚/体检。复检间隔时间为2 d至11个月,其中阳转间隔最短5 d,最长6个月,平均为51 d;阴转间隔最短2 d,最长11个月,平均为129 d。另1例艾滋病病人初检带型为gp160gp120;1例阴性转归者带型为gp160p66p51p24。结论建议WB出现"2条env带或1条env带+p24带"者判为不确定,在此基础上至少增加1条带(无论env、gag或pol带)才判HIV-1抗体阳性;对WB不确定带型或可疑带型结果的感染判定必须结合带型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综合分析,并可通过缩短随访时间达到尽快确定感染状况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免疫印迹试验(WB)"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特征及跟踪监测结果,为尽早明确个体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本市2012年-2015年共16例HIV抗体不确定者,分析人群分布特点、ELISA吸光度与临界值(S/CO)的比值分布特点、不确定结果带型分布特点、受检者随访复检情况及最终抗体转归情况。结果本市16例样本主要来源于医院就诊患者,占56.25%,其次为男男性行为者(25.00%)及无偿献血者(18.75%)。带型分布以gp160/p24为主,占75.00%。经随访,1例判定为阴性,11例抗体阳转,共4例失访。结论在WB不确定结果中如同时出现gp160/p24,且经流行病学调查存在HIV感染高危因素,应高度怀疑HIV感染,需加强随访,并尽快开展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64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确证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给HIV抗体检测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645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检测样品进行确证检测,对确证结果不确定者进行随访复查。结果 645例筛查阳性者中,确证HIV-1抗体阳性550例,阳性率为85.3%;阴性56例,阴性率为8.7%;不确定结果 39例,占筛查阳性的6%。反应条带gp160和gp120的出现率最高,分别为100%、99.5%;p17和p55出现率较低,为63.5%和40.5%。不确定者中,p24出现单一带型最多占56.4%,7例转为确定者带型分别为gp160/p24、gp160/p24/p66、gp160/p66。结论确定为HIV-1抗体阳性者带型,各带型出现的几率有所差别,HIV抗体不确定者,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应谨慎处理,加强随访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沂市2018—2021年HIV检测筛查实验室的HIV抗体筛查及确证试验结果,为制订高效的艾滋病防控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艾滋病防控工作信息系统的实验信息数据,分析徐州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52份初筛阳性标本确证结果,对不确定结果者进行随访。结果 2018—2021年,新沂市的HIV抗体检测量逐年上升,初筛阳性样本中复核阳性率为68.42%(104/152)。经确证试验HIV-1抗体阳性94份,确证阳性率为90.38%。免疫印迹带型分布中,全条带和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占比最高,均为20.21%。不确定者随访中,gp160+p24条带均转阳。结论 gp160是HIV阳性的确证必要条带,不确定带型中含有gp160条带最多,阳转率也最高,特别是gp160+p24带型,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HIV抗体检测产生不确定结果的特点及随访情况。方法对绍兴市2007—2013年HIV抗体确证检测为不确定结果样品的来源、复检结果及蛋白印迹试验(WB)带型特点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结果 955份复检阳性标本经WB试验报告结果为不确定29份,占3.03%。对29份标本的人作追踪随访,完成随访16人,复检ELISA和RT结果均为阳性的8人随访后均转为阳性;复检单项阳性的8人随访后均转为阴性。29份不确定结果中共检测到6种带型,gp160(+)、p24(+)和gp160(+)p24(+)3种带型最为常见,占89.65%。结论复检结果双阳性的样品阳转率较高,应加强随访并寻求替代确认策略,以减少非特异性反应导致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确证试验中不确定结果的条带特点并分析随访结果,探讨不确定结果的转归规律和分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阳江市疾控中心2014—2019年HIV确证试验中不确定结果的带型和进展情况。结果阳江市2014—2019年共检出HIV不确定结果147例,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随访病例复检间隔为5 d至49个月。147例的男女性别比2.9∶1,年龄7/12~82岁,以医院患者为主(61.9%);病例随访率41.5%,≥50岁组随访率(55.4%)高于50岁组(30.5%);病例失访率58.5%;50岁组失访率(69.5%)高于≥50岁组(44.6%);147例的带型共14种,较常见的是p24(50.3%)、gp160(18.4%)和gp160p24(14.3%);61例随访病例带型占比较多的是p24(42.6%)、p24gp160(23.0%)和gp160(14.8%),阳转率为44.3%(27/61),阳转率较高的带型为gp120、gp120gp160和gp160p24,ENV类带型阳转率(67.6%)高于GAG类带型(15.4%);随访病例阴转率为23.0%,阴转率较高的是gp160p17、p24和gp160p24p17;医院患者9种带型,阳转率为55.8%。结论复杂的生物学因素及更灵敏的ELISA法第四代筛查试剂的使用,均可导致HIV不确定结果。不同带型转归情况不同,ENV类条带对于预示HIV感染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反应样本与确证试验结果的关系,并对HIV-1抗体阳性和不确定条带进行分析。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呈阳性反应的样本S/CO值与免疫印迹试验(WB)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29份筛查阳性样本经确证试验检测,阳性115份,不确定10份,阴性4份,ELISA法与WB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9.15%,确证阳性样本条带gp160、gp120出现的百分比为100.00%,gp41、p66和p24出现百分比均90%,p55出现的百分比最少,只有55.65%;不确定结果样本条带gp160出现的百分比为80.00%,p24出现的百分比为40.00%。结论 HIV抗体筛查试验ELISA法存在假阳性,筛查阳性反应样本必须经确证试验检测结果为准,应重视对不确定结果检测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09-2013年宿州市454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待确证样本进行免疫印迹(WB)条带分析,增强对WB试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方法采用WB试验对454份宿州市辖区HIV抗体待确证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454例HIV抗体待确证样本中,WB试验阳性235份,占51.76%;95份为不确定,占20.93%;124份为阴性,占27.31%。WB带型分布:7条带及以上222份,占94.47%;抗env基因编码蛋白的条带较多,gp160、gp120分别为98.72%和98.32%;除p24外的抗gag基因编码蛋白的条带最少;在95份HIV确证不确定样品和124份HIV确证阴性样品中,采供血机构送检的样本比例均最高,分别是66.32%、79.84%。结论两种试剂复检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WB确证试验存在不确定结果,应引入病毒载量或核酸检测技术缩短HIV抗体检测中的不确定样本的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确证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探析广东省某HIV确证实验室检测的500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样品,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进行确证检测,对确证试验的带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00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中,确证HIV抗体阳性468例,符合率为93.6%;阴性11例,占2.2%;不确定结果 21例,占4.2%。468例HIV抗体阳性样品的带型分析,反应条带gp160出现率为97.86%(458/468);gp120的出现率为98.72%(462/468);p17出现率为80.34%(376/468);p55出现率为56.41%(264/468)。21例HIV抗体不确定样品中,共发现9种带型,其中以p24出现率最高,为71.43%(15/21);全部患者均随访成功,转阳样品8例,占38.10%(8/21);带型主要为p24、p66、gp160组合模式;转阴样品2例,占9.52%(2/21);带型无进展样品11例,占52.38%(11/21)。结论确定为HIV-1抗体阳性者经WB确证,阳性结果负荷率较高,但阳性者反应条带各带型的出现率不同。HIV抗体不确定者,具有一定的假阳性,必须谨慎处理,重视随访监测,提高对确证结果判读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HIV抗体不确定者的人群特征及实验室随访结果,为艾滋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分析2021—2022年盐城市HIV抗体不确定样本52份,及随访到的46例HIV抗体不确定患者筛查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快速检测实验(RT)]结果以及补充实验(WB试验带型和带型特点以及HIV-1核酸定量试验结合)结果。结果免疫印迹试验确证检测848份,其中HIV抗体不确定者52份,占6.1%。女性不确定率(13.7%)高于男性(4.6%),来源于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22.3%)、孕产期检测(11.1%)、无偿献血人员检测(10.0%)的HIV抗体不确定者高于其他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26.24,P值均<0.05)。随访到的46例HIV抗体不确定者,其RT和ELISA试验双阳性的样本阳转率高达96.3%,ELISA实验中S/CO值>6组阳转率78.6%、1~6组阳转率75.0%,高于<1组的阳转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5)。HIV抗体不确定者共出现10种带型,出现带型最多的是单一的gp160条带,但阳转率仅为42.1%,而gp160的6种组合带型阳转率均为100%,其中以gp160、P24双带型为主。HIV-1核酸定量检测结果与随访后判断一致。结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与快速检测实验相结合可以对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做一个预判,补充实验HIV-1核酸定量检测能有效的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结果,但最终结果还应由医生对随访检测情况综合考虑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扬州市HIV初筛阳性病例确证情况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带型分布特点,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WB进行HIV抗体确证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和感染途径人群确证带型差异。结果2012—2013年,扬州市HIV初筛阳性率0.056%,经WB确证,228例为HIV-1抗体阳性病例,确证阳性率87.35%,主要为男性(89.47%)、已婚(75.44%);主要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39.91%)和住院及术前检测者(34.21%);主要感染途径为经性接触(97.37%)。HIV-1抗体阳性者、不确定者及阴性者初筛S/C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160阳性率最高(100.00%),p55最低(32.89%)。全带型占24.12%,不同感染途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p5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不确定病例中有9例经随访为阳性,其早期带型均为gp160和p24。结论 HIV初筛假阳性率较高,须经复检、WB确证。不确定病例中,应将早期出现gp160和p24带型的病例作为高度疑似HIV感染者进行重点随访。建议加强HIV的监测与健康教育,进一步推进PITC,及早发现感染者,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9.
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确认实验结果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初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确认免疫印迹法(WB)对276例血清阳性标本进行实验结果及带型分析。方法操作及结果判断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施。结果276例初筛试验阳性经免疫印迹试验确认275例H IV-1阳性,且条带出现百分率env带gp160、gp120、gp41、为100%;pol带p66、p51、p31和gag带p17、p24、p55为94%以上。结论初筛和确认试验要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HIV抗体筛查(ELISA)阳性标本进行确认试验(WB),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的检测方法和要求,对南通市250例HIV抗体ELISA标本采用WB进行确认。结果:250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中,221例(88.4%)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22例(8.8%)为HIV抗体不确定,7例(2.8%)为HIV抗体阴性。阳性确认标本中,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的出现率均在90%以上,p55、p39和p17的出现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1.63%、37.56%、83.26%;不确定标本中,p24的出现率最高,为77.27%,其次是p160,为63.64%。结论:S/CO值越高,阳性确认率亦相应升高,但不能以此作为判别阳性的依据。对于不确定标本,除了加强随访外,还应积极寻求一种新的替代确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