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军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EPQ问卷时281名军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军校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负性情感较少,对生活较为满意。②外向性与正性情感、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的3个指数都显著相关,精神质则与负性情感、生活满意度相关显著。结论军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各指数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22名研究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1研究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2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间相关显著;3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大部分相关显著;4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师范类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目的: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69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问卷测量。结果:①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其中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②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④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结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性别(t=1.93,P=0.055;t=-0.52,P=0.607)、年级差异(t=-1.553,P=0.936;t=0.080,P=0.121),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F=5.860,4.271,P均0.05);2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6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243,0.165,0.370,0.331,0.286,0.223,0.378,P均0.001);3高自我效能感组和低自我效能感组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主观幸福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438,-3.949,-2.257,-3.405,P均0.001);4自我效能感均进入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的回归方程,对其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最佳(F=28.845,12.821,72.784,56.464,41.025,23.946,76.512,P均0.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三者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大学本科生408名,进行了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各维度中家庭支持预测力最高,其次为朋友支持。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作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变量,能显著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党政管理干部应激心理、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对307名党政管理干部进行团体用社会心理应激调查表、自我效能感、总体情感指数量表测量.结果 ①应激心理各方面(生活事件、情绪状态、应对方式、应激心理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自我效能感与主现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289),②不同心理应激水平的主现幸福感差异显著(t=-2.425,P<0.05),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t=-47.41,P<0.001).结论 应激心理、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主客观因素如何通过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影响主观幸福感。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217名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以及相关因素进行问卷测查。结果:一般智力效能感、觉知的社会支持正性预测积极情感,受教育年限负性预测积极情感:觉知的社会支持、一般智力效能感、家庭月收入负性预测消极情感。结论:主客观因素分别通过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而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其影响机制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与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东莞市某劳动密集型企业278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的员工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t=2.183,P0.05;F=4.365,P0.05;F=3.575,P0.05),但不同教育程度、工龄、婚姻状况的员工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F=0.627,P=0.598;F=1.430,P=0.224;t=1.862,P=0.064)。不同年龄、工龄、收入、婚姻状况的员工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4.383,P0.05;F=3.944,P0.01;F=5.722,P0.01;t=2.825,P0.01),但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的员工的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t=1.293,P=0.197;F=0.693,P=0.557);(2)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对生活的满足、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4个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r=0.338,0.192,0.349,0.378,0.230;P均0.01);(3)高效能组在总体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足、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组(t=5.321,3.648,5.674,5.693,3.731;P均0.01);(4)自我效能感对总体幸福感及对生活的满足、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因子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对抑郁或愉快的心境的预测最佳(F=35.567,10.575,38.18,45.87,15.409;p均0.01)。结论: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EPQ对28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体验到较强的不幸福感。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2)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警察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压力对警察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职业倦怠与工作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压力和工作态度问卷对425名警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情感耗竭呈负相关,与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工作压力与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都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与职业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发现,工作压力对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职业效能感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人格解体和职业效能感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②情感耗竭与工作态度有显著的负相关,人格解体及职业效能感与工作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多元回归发现,职业效能感和人格解体能显著地预测工作态度,情感耗竭对工作态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自我效能感和工作压力对警察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影响,警察职业倦怠又会影响其工作态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14名大学生进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试。结果: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仅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应对方式仅与主观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男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在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在社会支持上差异显著,而在主观幸福感以及应对方式上差异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研究生内隐、外显幸福感及学业成败归因特点,进而探讨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外显幸福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袁》(MMC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以及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4名研究生进行测验。结果①外显、内隐幸福感是相对独立的结构;②研究生外显、内隐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别差异;③在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容易进行内归因;④当学业失败时,外显幸福感高的人更倾向归因于情境因素(r=0.25);内隐幸福感中情感体验消极的人更倾向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r=-0.31)。结论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其外显、内隐幸福感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86名军校医科类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军校研究生的抑郁和解决问题、求助应付因子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和合理化显著正相关;高抑郁组被试和低抑郁组被试在各应付因子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责、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军校研究生的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密切相关,加强军校研究生应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缓解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和自信对中医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个人评价问卷和C am pell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对389名中医专业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中医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t=0.50,P>0.05),年级(F=0.81,P>0.05)和城乡(t=0.32,P>0.05)差异;积极应对、爱情关系、消极应对和学业表现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四者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分别为12%,5%,4%和2%。结论应对方式和自信是影响中医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等对954名大学新生进行小团体测验。结果①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家庭收入高低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②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尊是预测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及某些社会学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体随机取样法,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调查340名大学生.结果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中等程度以上;性别、年级、专业、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学业成绩、家庭组成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影响;而经济状况对其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显著性的影响(P<0.01);进行多重比较表明:经济状况好的比经济较差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性高,大一比大三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性低.结论 经济状况差的大学生及大一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易低,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来自湖南省10所全日制高校的120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一本、二本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高校类型、性别与年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方案"对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以积极心理资本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1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前测结果差异不显著;2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3个维度(t=10.279,5.962,3.177,2.165;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t=5.354,4.067,4.232,4.426;P0.001)3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3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结果增量差异显著,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t=13.04,4.70;P0.001)维度的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t=7.12,3.75,5.27,4.04;P0.01)3个维度的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二;4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组间差异显著,其中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F=309.87,35.97;P0.001;F=9.43,P0.01;F=4.56,P0.05)3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F=49.27,17.20,24.57,22.04;P0.001)3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结论:研究设计的"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方案"对提升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