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试验组(急性发作期38例和缓解期42例),根据哮喘症状评分分为轻度25例、中度28例和重度27例;同期收治的80例肺部病变者(非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检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比较对照组、非哮喘组、试验组及试验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各气道炎症指标水平,分析支气管哮喘症状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非哮喘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重度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轻、中度患者;急性发作期患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高于缓解期患者(P 0.05)。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IL-8、ECP、MPO与哮喘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气道炎症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对气道炎症指标的监测,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过敏性哮喘青春期缓解者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及IgE的变化。方法 :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 (EOS)、血清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免疫球蛋白 (IgA、IgM、IgG)和IgE ,分别对 16例青春期缓解者 ,2 6例哮喘发作期及 2 2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1)青春期缓解者EOS未显著升高 ,明显低于哮喘发作期患者 (P <0 0 1)和缓解期患者 (P <0 0 5 )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2 )青春期缓解者ECP较哮喘发作期患者明显降低 (P <0 0 1) ,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3 )IgE浓度比发作期明显降低(P <0 0 1)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还未明显低于哮喘缓解期患者 (P >0 0 5 )。结论 :过敏性哮喘青春期缓解者血清EOS、ECP明显降低 ,IgE有一定程度下降 ,提示EOS、ECP、IgE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持续性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检查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l%)表现为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77;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研究证实嗜酸性粒细胞是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炎症细胞。其分泌的颗粒成分对气道炎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嗜酸性细胞分泌的颗粒成分主要包括: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alprotein,ECP),嗜酸性细胞蛋白X(eosinophilproteinX,EPX),嗜酸性细胞过氧化物酶(eosinophilperoxidase,EPO)以及主要碱基蛋白(majorbasicprotein,MBP)。其中ECP和MBP已被证实能引起支气管哮喘气道上皮的损伤,且ECP毒性最强,被认为是嗜酸性细胞的特异标志。ECP的水平是反应嗜酸性细胞的活化程度及气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前后气道炎性细胞、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变化,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收集急性哮喘发作患者38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进行诱导痰和肺功能检测,哮喘患者采用上述联合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嗜酸细胞趋低因子(eotaxin)、ECP水平以及肺功能。结果哮喘组治疗前的嗜酸粒细胞比例、eotaxin和EC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比例、eotaxin和EC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与Eos比例、eotaxin浓度和ECP水平呈负相关(P〈0.001);eotaxin浓度与ECP浓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Eotaxin可能通过对Eos的选择性趋化作用使其释放ECP等一系列炎性介质参与了嗜酸细胞性气道炎症和气流阻塞的发生机制。普米克令舒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可显著降低急性哮喘发作患者气道分泌物内Eos数量及eotaxin、ECP水平。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性疾病,其变应性炎症与多种免疫细胞有关,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1]。其中嗜酸粒细胞及其所释放的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以及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5(IL-5)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的ECP和IL-5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的支气管哮喘的诊…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认为哮喘是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狭窄所致,近年认识到哮喘的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有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其炎症过程.以往用于哮喘气道炎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支气管粘膜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但因其痛苦、安全性低,短期内难以重复等缺点而不能成为常规的检查手段.本研究应用双盲对照法检测一组哮喘患者强的松治疗前后血清和诱导痰嗜酸粒细胞阳离蛋白(ECP)水平的变化以及它们和健康人群血清、诱导痰ECP的比较,目的在于寻求检测哮喘气道炎症切实可行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1)观察组:哮喘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测定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临床意义及理论根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36例哮喘轻中度发作患者血清 ECP及肺功能最高峰值流速( PEF)和第 1秒用力呼气容量( FEVI),并予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倍氯米松)治疗 3个月后以及停用丙酸倍氯米松 4周后各复查血清 ECP、肺功能.对照组 30例为非哮喘病人,仅测定血清 ECP.结果哮喘病人血清 ECP明显高于非哮喘者,有明显差异( P<0.01).停用吸入激素 4周后,哮喘患者血清 ECP复又升高,肺功能下降( P<0.01).结论血清 ECP是哮喘病一很好的疾病标记物,检测血清 ECP在哮喘病的诊断、疗效评价以及预后估计中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福莫特罗对过敏性哮喘大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炎症的作用,探讨影响肺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机制.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A)、哮喘模型组(B)、小剂量(0.08 mg/kg)福莫特罗组(C)、中剂量(0.12 mg/kg)福莫特罗组(D)、大剂量(0.16 mg/kg)福莫特罗组(E)、地塞米松(0.5 mg/kg)组(F),每组8只.卵蛋白致敏诱发建立哮喘大鼠模型,福莫特罗口服,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给药7 d.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肺组织匀浆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的含量.结果:(1)A组气道炎症没有明显变化;B组炎症变化明显,大量EOS浸润,较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用药组炎症有所减轻,浸润EOS数量明显减少(P<0.01).(2)B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活化因子(eotaxin)较A组显著升高(P<0.01);各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eotaxin与EOS数量呈正相关.(3)B组ECP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1);各用药组均低于B组(P<0.01).结论:(1)哮喘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福莫特罗能够明显降低气道中EOS数量,与抑制EOS趋化有关.(2)福莫特罗可能是通过减少肺组织内eotaxin的表达来抑制EOS趋化的.(3)福莫特罗能够抑制EOS活化,减少肺组织中的ECP含量.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脱敏治疗效果及评价指标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重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是引起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递质。本文旨在通过观察支气管哮喘息者脱散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外周血EOS、血清ECP的变化,探讨脱敏治疗对气道炎症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选择1997年12月~1998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66例,按就诊先后均衡随机原则分为脱敏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级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脱效组30岁以下24例,30岁以上14例。支气管哮喘病例选择符合中华医学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应用于哮喘儿童对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咀嚼片,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气道重塑指标[包括气道横截面积(AO)、气道腔面积(AI)、气道壁面积(WA)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血清瘦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AO、AI、WA和血清MMP-9、TGF-β、CG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O、AI、WA和血清MMP-9、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瘦素、EOTAXIN、EC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瘦素、EOTAXIN、EC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吸入剂可有效抑制哮喘患儿气道重塑,改善气道功能,改善血清瘦素、EOTAXIN、ECP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氮卓斯汀对哮喘豚鼠炎症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胺H1 受体拮抗剂氮卓斯汀(Azelastine ,AZT)对哮喘豚鼠炎症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探讨氮卓斯汀拮抗哮喘气道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卵白蛋白致敏豚鼠制备哮喘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淋巴细胞(LC)的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BALF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 S)的含量。通过荧光酶标记法在pharmaciaCAPSystem中测定血清和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结果氮卓斯汀能显著降低哮喘豚鼠BALF中Eos和LC的数量;在氮卓斯汀治疗组,哮喘豚鼠血浆和BALF中sICAM 1和sP S的含量均显著降低,血清和BALF中ECP的含量也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氮卓斯汀能降低哮喘豚鼠sICAM 1、sP S和ECP的水平,抑制Eos和LC的粘附,减少其在气道的浸润。这可能是组胺H1 受体拮抗剂氮卓斯汀拮抗哮喘气道炎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谢祖理  易延静 《华西医学》2002,17(4):521-522
目的 :观察哮喘发作期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细胞 (EOS)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的改变。方法 :4 2例哮喘发作期及 2 4例正常健康对照组 ,分别检测其诱导痰中EOS及ECP同步观察肺功能 (FEV1)的改变。结果 :哮喘患者吸入激素治疗 7~ 10天后 ,诱导痰中EOS及ECP分别由 33 4± 7 4 0及 86 78± 6 4 4 0降至 2 2 4 0± 5 3及 2 0 16± 9 84 ,FEV1则由 1 15± 0 98升至 1 78± 0 5 3,差异显著 ,不同病情程度哮喘患者的诱导痰EOS及ECP亦有一定差异。结论 :诱导痰EOS及ECP可用于评估哮喘气道炎症的病情及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IgE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在成人咳嗽变异型哮喘 (CVA)中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研究组 32例CVA患者进行肺功能 (FEV1)、血清IgE及ECP浓度检测 ,经 6个月的“哮喘阶梯治疗方案”治疗后 ,复查以上项目 ,并以 2 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CVA组治疗前FEV1、血清IgE及ECP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VA组治疗前FEV1、血清IgE及ECP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VA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IgE可表示CVA患者变应性体质的水平 ,ECP浓度可反映CVA体内炎性细胞激活的程度 ,两者可作为气道炎症变化的指标 ,同时又可用于指导CVA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诱导痰在慢性咳嗽患者气道炎症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86例,进行诱导痰细胞学分类,测定上清液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8 (IL 8)。结果 77例明确诊断,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24例,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13例,鼻后滴漏综合征22例,胃食管反流12例,双病因6例;病因未明9例。咳嗽变异型哮喘及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0. 172±0. 140, 0. 186±0. 163)、中性粒细胞(0. 411±0. 205, 0. 401±0. 191)、ECP[ (3. 12±2. 12)mg/L,(2. 53±2. 07 )mg/L]和IL 8 [ ( 7. 84±1. 93 )μg/L, ( 7. 63±6. 47 ) μg/L]与正常对照组[ 0. 002±0. 002;0. 223±0. 102; (0. 11±0. 07)mg/L; (1. 06±0. 98)μg/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1或P<0. 05);但两组间以上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鼻后滴漏综合征组和胃食管反流组诱导痰嗜中性粒细胞( 0. 555±0. 288,0. 504±0. 30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1)。鼻后滴漏综合征组诱导痰IL 8[ (10. 24±9. 5)μ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 01)。结论 不同病因慢性咳嗽患者存在不同气道炎症,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为主的多细胞炎症;鼻后滴漏综合征、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血清炎性反应细胞及其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102例,包括缓解期75例、急性发作期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 IF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 P )及白介素-13(IL-13)的水平,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记录每次采血前30 d的环境平均温度。将检测前30 d平均环境温度小于16℃的患儿(39例)纳入A组,平均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16℃的患儿(63例)纳入B组。比较不同病期、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血清MIF、EC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IL-13检测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MIF、ECP、IL-13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P<0.05)。102例患儿血清MIF与EC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A组与B组患儿血清MIF与ECP、IL-13、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IF与粉尘螨致敏哮喘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不同病期、不同环境温度等条件下,M IF均可作为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