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天水市蜚蠊密度及其带菌情况,为预防控制相关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粘捕法调查蜚蠊密度,瓶诱法捕蠊制作标本鉴定,并进行细菌、寄生虫、甲、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共调查15个点,蜚蠊平均密度为9.48只/张,种类有日本大蠊和德国小蠊.细菌检测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均阳性,霍乱弧菌、伤寒杆菌、蛔虫、丝虫、钩虫均阴性,甲型肝炎抗体(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亦均为阴性.结论初步掌握了天水市蜚蠊密度、种群构成及其目前带菌(毒)、寄生虫情况,对其他有关蜚蠊危害研究尚待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2.
农贸市场德国小蠊的防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贸市场内食源丰富 ,人员流动频繁 ,环境卫生较难治理 ,为蜚蠊的滋生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 ,侵害日趋严重。为此 ,我们在金山区抽取 2个农贸市场开展了调查与防制工作。1 蜚蠊侵害调查1.1 方法 选择新、旧农贸市场各一家 ,采用目测法和药驱法 ,调查各摊位侵害情况 ,测定密度。1.2 结果 调查 2家农贸市场 ,蜚蠊侵害场所非常广泛 ,虫种均为德国小蠊。 2家农贸市场平均侵害率为 5 5 .0 0 % ,平均密度为 3 .0 0只 /间。按照侵害的严重程度 ,以米摊的侵害最为严重 ,侵害率为 10 0 % ,密度为 3 .0 0只 /间 ;其次为熟食店、水果摊 ,侵害率为 83…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变迁和门诊(社区)、住院病人的不同耐药特点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流行情况。方法 应用MicroScanAutoScan - 4专用NC鉴定板检测2 4 4株大肠埃希菌对2 0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根据仪器专家系统筛选产可疑ESBLs菌株,用表型确认试验进行确认。结果 3年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敏感性稳定在90 %以上,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西丁的敏感性稳定在70 %以上;2 0 0 1年与2 0 0 3年相比,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 86 ,P <0 .0 5 ) ;来源于门诊、一般住院病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菌株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逐渐增高(P <0. 0 5或0 . 0 1)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第4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高达72 .2 % ,明显高于头孢他啶耐药率(40 . 7% ,χ2 =2 1. 77,P <0 .0 1)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其他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70 % ;门诊、一般住院病人和ICU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率分别为30 .8% ,4 6. 5 % ,85 . 7% (χ2 =9.0 8,P <0 . 0 5 )。结论 门诊、一般住院病人和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递次增高与产ESBLs大肠埃菌分离率增加有关;产ESBLs大肠埃希菌已对头孢吡肟呈高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北京市不同场所德国小蠊、美洲大蠊体内外携带主要肠道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情况,为蜚蠊疾病传播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瓶捕法采集现场蜚蠊,在实验室分离病原体,研究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携带主要肠道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的种类、数量。带菌状况检测:先做增菌培养,再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ELISA进行鉴定。结果从不同场所(医院、餐饮场所、学校、住宅、食品加工厂、机关办公室、养虫室)捕获的16组德国小蠊体表检出带菌蜚蠊15组,检出率为93.8%,检出9种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体内检出带菌蜚蠊16组,检出率为100%,检出11种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蜂窝哈夫尼亚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等。体表、体内各检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组,检出率为6.2%。2组美洲大蠊体内外均检出肠道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其中体表共检出7种,体内共检出9种,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蜂窝哈夫尼亚菌、志贺菌、沙门菌、粘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体内、体表乙肝表面抗原均未检出阳性。以医院捕获的蜚蠊带菌种类最多,其次是餐饮场所和食品加工厂,这主要与栖息场所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人员复杂度、食物丰富有关。结论蜚蠊体内外带菌状况严重,它在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室内蜚蠊侵害状况,指导居民科学防制蜚蠊。方法药激法调查蜚蠊种类、密度及侵害率,询问法调查居民防制蜚蠊的方法。结果室内蜚蠊侵害率为46.5%,平均密度为9.7只/间;共捕获蜚蠊3种18856只,分别为黑胸大蠊、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分别占总数的62.7%、33.1%和4.2%;所调查的居民普遍缺乏科学的蜚蠊防制知识。结论室内蜚蠊侵害严重;以黑胸大蠊为优势种群,德国小蠊构成比例也较高,均应加以重点控制。今后还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蜚蠊综合治理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扬州口岸蜚蠊优势种群携带病原微生物情况,为口岸预防和控制蜚蠊传播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蜚蠊体内携带的病原细菌和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计数。结果从德国小蠊体内分离到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葡萄球菌等10种条件致病细菌和黄曲霉等16种真菌;德国小蠊携带细菌量0.6×10^6~1.6×10^6cfu/只,平均1.13×10^6cfu/只;携带真菌量1.6×10^4~3.2×10^4cfu/只,平均2.28×10^4cfu/只。结论德国小蠊已成为扬州口岸从业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无锡市蜚蠊群落的动态特征,为灭蟑工作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蟑纸法从2006~2009年对全市5种环境类型中的蜚蠊进行连续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9年无锡市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44只/张和23.75%,种类主要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其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蜚蠊常年都有发生,其中7~10月为密度高、活动频繁,密度、侵害率与气温显著相关(P﹤0.01)。经群落相似性分析(Similarity=85%,Stress=0.06),5种环境类型分为两组,第1组为农贸市场、餐饮店和宾馆,蜚蠊密度与侵害率都较高;第2组为医院和居民住房,蜚蠊密度与侵害率都较低。[结论]德国小蠊是无锡市灭蟑的主要种类,农贸市场、餐饮店和宾馆是开展灭蟑工作的主要环境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阳市星级宾馆蜚蠊侵害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家星级宾馆,采用粘捕法进行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3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77%,美洲大蠊占1.08%,黑胸大蠊占1.15%。蜚蠊密度在1.77~12.86只/(盒·夜)之间,平均为8.03只/(盒·夜)。侵害部位以中餐厅操作间、西餐厅操作间、西点间和冷荤间最为严重,蜚蠊密度分别为13.84、10.35、8.28和6.27只/(盒·夜),其侵害率在13.19%~100%之间,平均侵害率48.32%(6—8月德国小蠊雌虫平均带荚率为26.86%)。采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滞留喷洒防制蜚蠊,经过一年的防制,5家宾馆蜚蠊密度平均下降了88.68%,平均侵害率下降了94.97%。结论贵阳市星级宾馆德国小蠊侵害严重,必须加强监测,早期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控制其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某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 0 0 2 - 2 0 0 4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其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间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5 0 7株,检出率6 .30 % (5 0 7/ 80 4 9)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12 1株,占2 3.87% ;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上升(P <0 .0 1)。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延缓其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内蜚蠊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状况,为蜚蠊的有效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盒式诱捕法于2008年1-12月对图书馆内蜚蠊孳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1080只,分类鉴定为2科2属4种,即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其中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51.85%,为优势种;图书馆蜚蠊全年平均侵害率为53.32%,平均密度为2.56只/间,其中学生自修室侵害最为严重;蜚蠊的繁殖高峰期在8月,且其密度消长与气温高低密切相关(r=0.954,P〈0.01)。结论芜湖市图书馆蜚蠊侵害状况较为普遍,蜚蠊防制工作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镇江市区蟑螂种类和密度。方法采用目测法,蟑螂盒诱捕法、药激法3种调查方法。结果采集到蟑螂3种: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和德国小蠊。调查459间房,目测法110间(23.97%)阳性,蟑螂平均密度为0.6只/盒.夜。结论镇江城区蟑螂侵害严重,应积极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宜昌市城区蟑螂种群分布及侵害情况,为城市蟑螂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和药激法相结合,将捕获蟑螂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结果共调查新、老城区100个点,捕获蟑螂3种9 210只,其中:德国小蠊5 547只(占60.23%)、黑胸大蠊1 953只(占21.21%)、美洲大蠊1 710只(占18.56%)。结论宜昌市城区蟑螂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蟑螂以侵害旧城区特殊行业和下水道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青岛市蟑螂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蟑螂密度情况,为制定蟑螂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和3个监测点,2010~2012年1~12月每月中旬临测一次,采用粘捕法分别在居民伟宅、餐饮、宾馆、农贸市场和医院等不同环境中进行蟑螂种群分布、密度、季爷消长情况调查。结果布放蟑螂纸数为6480张,回收6466张,捕获蟑螂5759只,平均蟑螂密度为0.89只/张。蟑螂种类主要有两种:德国小蠊和日本大蠊,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蟑螂密度高峰在8月份,为1.36只/张;农村住户平均鼠密度最高为1.24只/张。结论应充分利用季节和气候变化规律对蟑螂消K的影响,结合环境治理开展蟑螂密度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通市室内农贸市场蟑螂侵害及种群分布等情况,以便根据调查数据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南通市主城区2家大型室内农贸市场,采用粘捕法调查侵害率和密度,现场鉴定蟑螂种类并计数。结果共捕获蟑螂3 372只,德国小蠊3 295只,占97.72%;黑胸大蠊77只,占2.28%。室内农贸市场蟑螂侵害严重,侵害率为53.29%,密度为10.10只/张。主要分布在脂肪香味较丰富的区域,以肉区最高,达83.67%;其次是熟食区、豆制品区和糕点区;净菜区、蔬菜区、南北货区和水产区相对稍低;水果区和酱菜区则处于最低水平,为0。结论室内农贸市场蟑螂侵害严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蟑螂侵害,降低其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厦门港招银港区蜚蠊种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为港区控制蜚蠊类及由其传播的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码头区域、华商酒店及生活区为观察点,采用广口瓶诱捕法,每月份上、下旬各调查1次,每次3天,晚放晨收,12小时后计数(只/瓶)。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蜚蠊类1984只,隶属2科3属4种;年平均密度100.6%;美洲大蠊占全部捕获数的76.6%。不同生境优势种有所不同。全年6月密度最高,为388.2%,1月最低,为18.9%。结论美洲大蠊为港区的优势种,密度高峰出现在春夏季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蟑螂的种群分布及构成变化,为合理灭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城区有蟑螂2科2属5种,其中,主要是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占98.48%~100%;德国小蠊在各种环境类型下,渐渐替代美洲大蠊,成为优势种群;在餐饮以及居民环境类型下,优势种群由美洲大蠊过渡到德国小蠊。结论自2006年起,广州市城区蟑螂优势种群已由美洲大蠊转为德国小蠊,且在各种环境类型下均占绝对优势,提示蟑螂防治重点及方法应随优势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蜚蠊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防治蜚蠊和鉴别输入性蜚蠊种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诱捕盒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 2008—2009年调查共捕获各类蜚蠊144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科2属4种;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其次是美洲大蠊;长乐辖区口岸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23只/盒。结论长乐辖区口岸蜚蠊密度低于国家标准,但仍需进一步做好口岸蜚蠊监测工作;本次调查为今后辖区口岸蜚蠊防治工作提供切实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摸清城区蟑螂的侵害状况,为灭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目测法和药激法进行不同行业蟑螂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调查。结果共发现3种蟑螂,其中美洲大蠊占61.81%;德国小蠊占23.13%;黑胸大蠊占16.06%。在7月、8月为蟑螂密度最高峰。结论控制蟑螂密度,需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开展驻济南部队食堂和招待所蟑螂侵害调查,评价蟑螂防治效果。方法密度调查采用药激法和粘捕法同一位点进行,灭效考核采用粘捕法,蟑螂防治采取以复合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共发现7个食堂和2个招待所被蟑螂侵害,监测时粘捕法较药激法准确性更高,鉴定蟑螂2种,德国小蠊(94.75%)为绝对优势种,美洲大蠊(5.25%)见于2个食堂。药激法和粘捕法监测蟑螂侵害率分别为56.29%和57.35%,蟑螂密度分别为6.6只/间和4.9只/张。采用药激法和粘捕法监测不同场所的蟑螂侵害程度存在差异性,其中,粘捕法蟑螂密度由重到轻依次为食堂操作间>食堂副食库>招待所餐厅>食堂熟食间>食堂餐厅>招待所员工宿舍>食堂主食库>招待所客房。灭蟑后1个月,使用粘捕法在3个食堂和1个招待所未捕获到蟑螂,其余食堂和招待所的蟑螂侵害率显著下降,捕获蟑螂多为若虫;3个月后6个食堂和1个招待所未捕获到蟑螂,达到国家病媒生物防治A级水平。结论驻济部队食堂和少数招待所蟑螂侵害相对较重,监测蟑螂侵害粘捕法较药激法更准确和实用,建议在部队推广使用,复合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杀死食堂和招待所的蟑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