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有的心律失常临床意义不大,有的则影响患者健康并危急生命。因此,对于此类心律失常,必须给予积极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防止意外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随着对心脏电生理特性以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了解,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20世纪60年代问世,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如用于维持窦性心律,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等。但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年临床应用发现,该药有多种药物毒性,值得临床重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治疗心律失常一直以来多用经典药物治疗,有些药毒副作用也比较大,近年来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有些非抗心律失常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士星  王贵平 《临床荟萃》1993,8(13):583-586
自1964年Selzer和Wray首先描述奎尼丁晕厥系药物引起快速多形室速以来,其后又分别证实了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这种致心律失常作用,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心律失常检测手段不断提高,室性早搏对猝死“扳机作用”的认识使得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大为增加。因此,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也日益引起了重视。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的心律失常及(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加重(Proarrthy thmic)或致(arrhy thmigenic)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急症,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房颤动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尽管不断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胺碘酮(乙胺碘呋酮,Amiodarone)由于药理学及电生理学机制的特殊性,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其应用价值已被指南确立。特别是在院前急救及心肺复苏中使用,安全性高。1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机制1.1胺碘酮具有多通道阻滞的药理与电生理作用20世纪90年代,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相似文献   

7.
小儿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荷华 《新医学》1994,25(7):372-373
小儿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孙荷华小儿心律失常的命名、心电图形态与成人心律失常相同,但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哪些情况需要紧急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处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  相似文献   

8.
注意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射频导管消融、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等非药物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国内用于临床的新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多 ,但如何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和新策略。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两面性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均证明 ,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致”或“促”心律失常作用 ,即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有的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恶化加重 (频率加快 ,持续难以终止等 )。前一种情况的经典例证是奎尼丁、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电生理—电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许多新进展。要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每个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现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学有关问题予以概述,着重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2)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后类药物主要作用为拟交感神经与拟迷走神经药物,故抗心律失常药通常均指抗快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广泛、多种而独特电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利多卡因、心律平等药物常规治疗剂量无效时,短时间内静脉大剂量注射胺碘酮往往有效。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50例快速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在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新开发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数不多,而围绕如何合理安全使用这类药物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概念。综合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实践,近年来强调要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促)心律失常作用。1987—1989年进行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在临床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临床实践的模式,被引入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2.
陈国伟 《新医学》1997,28(11):576-577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陈国伟迄今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措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展不大,本文着重简述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于急重心律失常应采用静脉给药,以便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电生理学研究的长足进展,促进了心律失常的基础理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加上近年来各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及电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但迄今心律失常治疗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某些严重和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尚有困难。面对众多  相似文献   

14.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常见,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而首先要判定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如需药物治疗,以选择何种药物为最佳。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妇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与妊娠期的代谢状况、激素水平、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严重的心律失常对母亲和胎儿都有危害 ,需积极处理。本文将对妊娠期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作一简要介绍。1 治疗方法1.1 药物治疗 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时应注意 :1.1.1 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对孕妇和胎儿尚无临床试验系统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母亲和胎儿都有潜在危害 ,在没有药物应用指征时 ,不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而在需要使用时 ,也应采用能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小药物剂量 ,并应注意尽量不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16.
范洁  李文 《临床荟萃》1996,11(2):59-60
由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的广泛应用,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据统计占我院心内科年住院病例的32%,但并非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都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近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越来越为临床所关注。通过治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级别并不是我们治疗的目的,应将治疗目的转移到心律失常的患者本身。我们通过对88例不同原因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随访观察,初步提出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与否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上亦愈加受到重视,它是一种被证明为能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在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方面有其一定的地位,还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第2代以索他洛尔、美托洛尔为代表及第3代以卡维地洛、拉贝洛尔为代表的β受体阻滞剂存在相当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其在心脏神经-电生理方面的影响较传统的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更为全面、安全.  相似文献   

19.
尤家聪 《临床医学》2000,20(1):60-61
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或延长生命,随着对心脏电生理学与血液动力学研究进展,以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研究的深入,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更新,不仅注重新药的研究与应用,更重于治疗方案与选择药物的合理性,即根据病人心脏电生理、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选择方案及药物,使治疗更趋合理化或个体化。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新观念 1.1 根据心脏电生理选择药物:心脏电生理异常是导致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复杂的,不能仅用对动作电位的影响来解释,在不同的病人中,每一种药物的电生理及血液动力学副作用,均需参照临床表现来掌握,不注意心脏的电生理研究与探索,就会给用  相似文献   

20.
任晓庆 《临床荟萃》2008,23(10):701-705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控制心律失常的基础措施.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的结论,使人们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床上如何正确、安全、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需要临床医师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