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十年中 ,抗心律失常药明显地有从Ⅰ类转向Ⅲ类的趋势 ,特别是CAST(the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trial)研究表明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死亡率以来 ,基础和临床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上来 ,该类药物延长动作电位时间 (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能有效地防治心房颤动 /心室颤动 (AF/VF) ,基本不影响传导 ,对心房、心室组织没有负性血液动力学作用。既能口服又能肠道外用药。因此 ,许多研究正致力于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防止高危患者猝死的…  相似文献   

2.
伊布利特--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近推出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药仅供静脉注射,主要用于快速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尤其对房扑效果更为显著.1995年12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其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伊布利特的药理特性,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索他洛尔(Sotalol)是一种消旋物,其商品名为Sotacol(施太可),1960年由Mead Johnson实验室合成,最初只认识其β受体阻滞作用,1970年Singh报道该药尚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具有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叫。国外对此药已进行了较多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仅有个别报道,就其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因特网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现状 ,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MEDLINE上检索目前仍在应用的Ⅰ、Ⅱ、Ⅲ、Ⅳ类药物 ,时间限定 10年。比较近 5年和前 5年引用文献数的变化。检索抗心律失常药文献总数6 5 0 9篇 ,名列前 3位的药物依次为胺碘酮 (2 1.41% )、维拉帕米 (12 .39% )与索他洛尔 (9.95 % )。临床试验中抗心律失常药的总文献数 10 2 7篇 ,名列前 3位的药物依次为胺碘酮 (17.2 3% )、索他洛尔 (10 .81% )与普罗帕酮 (10 .71%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的药物中均以胺碘酮应用最多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索他洛尔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CAST(the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Trial)试验和ES VEM(theElectrophysiologyStudyVersusElectrocardiographicMoni toring)试验公布后 ,对严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选择已由Ⅰ类药物转移到Ⅲ类药物。索他洛尔为近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 ,现将其近年来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索他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1.1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 (β 受体阻滞作用 ) [1,2…  相似文献   

6.
Ibutilide(伊布利特 )是速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终止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AF)和心房扑动 (atrialflutter,AFL)的发作具有较高的疗效 ,是目前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AF和AFL的药物[1 ] 。1 药理作用  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 ,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可延长家兔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延长豚鼠游离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限和QT间期[2 ] 。人体试验表明 ,当伊布利特剂量为 0 0 3mg/kg时 ,可延长AH间期、房室结文氏周期长度、心房和心室有效不应…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使用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比较明确。然而,在脑卒中防治中,他汀类药物却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相关依据。自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颁布ATPⅢ指南以来,先后有5项大规模的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试验结果(HPS、PROSPER、ALLHAT-LLT、ASCOT-LLA、PROVE-IT TIMI22)发表,新的研究使神经科医师对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的应用又有了新的认识。2005年德国脑缺血二级预防指南已经明确指出,对有局灶性脑缺血和冠心病的患者,都应予他汀类药物治疗(A级)。2006年5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15届欧洲脑卒中会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复极及有效不应期 (ERP)的影响 ,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 :16只家兔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与胺碘酮组 ,各组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 (ECG)及右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 (MAP) ,比较在窦性心律下 ,用药前及用药后窦性心动周长 (SCL)、QRS时限 (QRSD)、MAP振幅 (MAPA)、ERP及复极 90 %时程 (MAPD90 )的变化。结果 :阿魏酸钠发挥与胺碘酮一致的时间依赖性延长MAPD90 与ERP作用 ,但不改变ERP/MAPD90 比值 ,胺碘酮用药 15min ,ERP及MAPD90 分别由用药前的 (12 5 .0 0± 16 .2 6 )ms、(14 3.12± 15 .80 )ms延长为 (199.0 0± 2 1.6 2 )ms、(2 16 .88± 2 3.14 )ms(P <0 .0 1) ;阿魏酸钠用药 2 5min ,ERP及MAPD90 分别由用药前的 (12 2 .5 0± 8.13)ms、(14 0 .0 0± 6 .2 5 )ms延长为 (14 3.75± 6 .87)ms、(16 4 .38± 7.19)ms(P <0 .0 1)。结论 :经与胺碘酮比较 ,推测阿魏酸钠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抗心律失常特性。  相似文献   

10.
正二肽基肽酶Ⅲ(dipeptidyl peptidaseⅢ,DPPⅢ)可裂解3~10个氨基酸长度多肽N末端的二肽残基,并通过分解某些寡肽或其片段参与病理生理过程。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鉴定DPPⅢ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生化特性。DPPⅢ可迅速而有效地消化AngⅡ(K_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