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患者高危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88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症状组)和23例无症状狭窄者(无症状组),行头颅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覆盖MCA的M1段的轴位T1WI、T2WI和对比剂增强T1WI(CE-T1),以及脑DWI。定量分析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以及各序列中斑块的信号强度指数。结果 症状组中,责任斑块88个,非责任斑块20个;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23个。症状组责任病变的狭窄率和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病变者(狭窄率:63.61%±24.13% vs 55.61%±24.83%,P=0.002;斑块负荷:86.24%±13.83% vs 75.40%±17.08%,P<0.0001);且责任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低于非责任病变[(0.95±0.70)mm2 vs (2.22±0.65)mm2,P<0.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间斑块的T2WI和T1WI信号强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责任斑块呈混杂信号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均<0.05),症状组责任病变的CE-T1信号强度指数也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1.66±0.59 vs 1.37±0.62,P=0.0002)。结论 与单纯应用狭窄率对MCA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评价相比,HR-MRI的MCA管壁成像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评价MCA粥样硬化责任斑块时除了狭窄率,还应结合斑块负荷、斑块信号和强化等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 CT灌注(CTP)成像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效果。方法 选取单侧MCA狭窄患者40例, 根据CTA测量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50%-69%)组14例和重度狭窄(70%-99%)组26例, 另根据药物疗效将重度狭窄组分为有效亚组16例和无效亚组10例。利用CTP评估狭窄侧与对侧的绝对灌注值, 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 及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 评价支架治疗术前及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中度狭窄组狭窄侧与对侧比较, 仅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 P <0.01), 重度狭窄组CBV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V:t=3.83, P <0.001;TTP:t=8.89, P <0.001)。治疗无效亚组rTTP较有效亚组显著延长(t=-2.18, P=0.04)。无效亚组接受PTAS后, rTTP较术前明显缩短(t=5.94, P <0.001)。结论 CTP能有效评估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筛选介入治疗患者, TTP能敏感反映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DTI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与基于临床症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方法 25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为单侧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DTI扫描和ODI与VAS评分,ODI、VAS用于评价患者受压神经根对应的特征性下肢疼痛区域。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侧神经根FA值分别为0.26±0.05、0.36±0.05,ADC值分别为(1.69±0.32)×10-3 mm2/s、(1.56±0.21)×10-3 mm2/s;患侧FA值与ODI (r=-0.88,P < 0.01)及VAS评分(r=-0.66,P < 0.01)呈负相关,ADC值与ODI (r=0.30,P=0.15)及VAS评分(r=0.36,P=0.08)无相关关系。结论 DTI的FA值可能是量化神经根结构改变的重要参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结构的损伤可能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0T 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与溶骨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8例脊柱不典型血管瘤患者(19个病灶)和2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69个病灶)。对所有患者均行3.0T MR扫描,包括常规序列和IVIM DWI序列,采用单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ADC值,采用双指数模型后处理软件获得IVIM参数,包括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值)、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值)及快速扩散分数(f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16±0.30)×10-3 s/mm2、(0.80±0.27)×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01);ADCslow中位数分别为0.78×10-3 s/mm2、0.55×10-3 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ADCfast分别为(63.06±33.89)×10-3 s/mm2、(70.78±39.62)×10-3 s/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P=0.44);f分别为(40.65±14.75)%、(32.49±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结论 IVIM可定量评估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的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特性,ADC、ADCslow值对脊柱不典型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致心律不齐性右心室型心肌病(ARVC)患者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对20例ARVC患者行多序列MR扫描,测量左右心室流出道横径、左右心室舒张末横径(EDD)、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左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右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右心室心输出量指数(CI)、右心室心肌质量指数(MASSI)及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情况,采用线性相关分析观察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结果 ARVC患者右心室流出道横径(52.42±11.80) mm,右心室EDD、EF、EDVI、ESVI、CI、MASSI分别为(50.13±8.71) mm、(18.13±6.71)%、(169.13±72.11) ml/m2、(117.01±67.31) ml/m2、(1.81±0.20) L/(min·m2)、(17.62±1.80) g/m2。20例右心室游离壁/前壁均受累,10例下壁受累,14例心尖部受累,15例右心室流出道受累;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指数(70.00±22.33)%,与右心室EF值呈负相关(r=-0.627,P=0.003),与右心室EDVI(r=0.695,P=0.001)和ESVI均呈正相关(r=0.676,P=0.001)。结论 右心室室壁脂肪浸润或纤维化程度与右心室功能及容积的相关性可反映ARVC患者心脏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 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 最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 (41.30±11.57)mm2, P<0.001]和最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 (3.30±1.25)mm, 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 (32.80±9.33)mm2, 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 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DWI定量测量诊断宫颈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DWI定量测量诊断宫颈癌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93例,包括鳞癌66例(高分化1例,中分化56例,低分化9例)及腺癌27例(高分化3例,中分化21例,低分化3例),宫颈正常者20例。对所有受检者均行常规MR及DWI扫描,测量ROI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颈癌的ADC值[(1.05±0.24)×10-3 mm2/s]低于正常宫颈[(1.87±0.22)×10-3 mm2/s;t=-14.08,P<0.05]。宫颈鳞癌的ADC值[(0.97±0.13)×10-3 mm2/s]低于宫颈腺癌[(1.26±0.31)×10-3 mm2/s;t=-4.79,P<0.05]。中分化宫颈鳞癌ADC值[(0.98±0.14)×10-3 mm2/s]高于低分化宫颈鳞癌[(0.88±0.14)×10-3 mm2/s;t=2.31,P<0.05]。以ADC<1.59×10-3 mm2/s诊断宫颈癌时,敏感度为95.70%,特异度为100%。结论 DWI对宫颈癌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ADC值可鉴别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且可评价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超声漩涡征及滤泡环征诊断早期卵巢扭转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卵巢扭转的术前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经超声诊断45例。45例中,40例显示漩涡征和(或)滤泡环征。其中超声显示单纯漩涡征20例,漩涡征伴有滤泡环征12例,单纯滤泡环征8例。32例漩涡征中,8例位于外侧,24例位于内侧。外侧与内侧卵巢体积[(321.94±271.43)mm3vs (86.45±60.82)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7,P=0.024)。53例卵巢扭转中,5例漏诊,3例误诊。结论 超声显示漩涡征或滤泡环征是诊断早期卵巢扭转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疗效。方法 对24例胰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为0,600,800,1000 s/mm2,于AW 4.5工作站利用Functool ADC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胰腺癌肿块区、肿块邻近区、肿块远离区ADC值;放疗1个月后再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比较胰腺癌患者放疗前后各b值条件下各测量区域ADC值,计算放疗前后胰腺癌肿块区ADC值变化率(rADC)、筛选评价放疗疗效的最佳b值。结果 b值分别取600、800、1000 s/mm2时,放疗前肿块区与邻近区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2、0.38,P均>0.05),肿块区与肿块远离区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98、3.50,P均<0.01);肿块区、肿块邻近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块区:t=7.94、5.95、6.51,P均<0.01;肿块邻近区:t=2.96、6.46、8.83,P均<0.01),肿块远离区放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1.99、2.02,P均 >0.05)。b值为600,800,1000 s/mm2时的rADC分别为(32.42±1.97)%、(28.44±2.44)%、(30.27±2.03)%。评价放疗疗效最佳b值为600 s/mm2结论 3.0T MR多b值DWI序列评价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丘脑梗死患者全脑灰质体积改变及与认知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 对26例慢性丘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2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及MR扫描。分别计算全脑灰质、白质、丘脑梗死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确认及图形回忆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梗死组全脑灰质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梗死组:(774291.49±42370.85)mm3,对照组(802999.21±37075.84)mm3,t=2.442,P=0.018]。梗死组全脑白质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5587.51±32886.53)mm3,(717580.47±31911.05)mm3,t=1.634,P=0.108]。梗死组全脑灰质体积与MMSE评分及图形回忆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491、0.427,P=0.017、0.042);全脑灰质体积与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确认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丘脑梗死体积与全脑灰质体积、MMSE评分、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再确认及图形回忆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慢性丘脑梗死患者全脑灰质体积减小,可能是其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PWI技术评估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灌注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DSA确诊并接受联合血管重建术的19例烟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接受3D-ASL PWI及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PWI(DSC-PWI)。在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改善最显著区域放置ROI,术前、术后于ASL图像测量脑血流量(CBF),于DSC-PWI图像测量达峰时间(TTP);比较手术前后CBF和TTP的差异以及临床症状、CBF和TTP的改善率。结果 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术前、术后CBF分别为(41.40±11.36)ml/(100 g·min)和(54.10±16.69)ml/(100 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3,P<0.01);术前、术后TTP分别为(28.66±3.21)s和(26.44±3.9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6,P<0.01);术后症状改善率、CBF改善率和TTP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结论 3D-ASL PWI技术无创、无需使用对比剂,可用于评估烟雾病患者血管重建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全脑CT灌注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结果 20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侧和对侧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16例患者MTT和TTP延迟累及顶叶和半卵圆中心.20例患者病变侧和对侧MTT值分别为(7.05±1.47)s和(4.96±1.00)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P<0.01);病变侧和对侧TTP值分别为(20.04±2.14)s和(17.83±1.89)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1).病变侧和对侧CBV和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64排螺旋CT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全脑CTP,为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观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脑组织血管表面渗透性(PS)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治疗后改变。方法 对59例ICAS患者(ICAS组)及16名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CTP,并对ICAS组17例行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术。采用定量分析软件测量责任动脉供血区血管PS、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获得健侧镜像值,比较2组血管PS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对比ICAS组支架植入前后血管PS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血管PS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ICAS组患侧血管PS值增高、CBF减低、MTT延长(t=7.77、-4.84、7.47,P均<0.05)。相比健侧,ICAS组患侧血管PS值增高、CBF减低、CBV增加、MTT延长(t=-4.38、-4.48、4.49、8.35,P均<0.05);植入支架后患侧血管PS值、CBF、MTT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95、-4.05、3.50,P均<0.05)。血管PS与MTT、CBV分别呈高度、中度正相关(r=0.86、0.59,P均<0.05),与CBF呈低度负相关(r=-0.31,P<0.05)。结论 血管PS可作为定量评价ICAS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标志物。ICAS患者患侧脑组织血管PS明显增加,植入支架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S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能更准确地反映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为个性化治疗ICAS及评估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shICH)血肿周围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测量,评价脑血肿周围组织灌注参数改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6例临床及CT确诊的幕上shI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 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周围1 cm内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获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电话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个月生活表现,并记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分值.结果 shlCH血肿周围带CBV值为(1.61±1.53)ml/100 g、CBF值为(16.48±12.58)ml/(100 g·min),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Z=-2.603、-4.178,P<均0.05);MTT值为(9.12±2.57)s,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t=4.747,P<0.05).血肿周围CBV、CBF值与BI相关(Z=-3.40、-2.98,P均<0.01),参数MTT、rCBF、rCBV、rMTT与近期预后无关(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48,且CBV界限值为1.24 ml/100 g时,敏感度66.67%,特异度为100%;CBF界限值为8.44 ml/(100 g·min)时,敏感度100%,特异度为72.70%.结论 CTP可预测shICH血肿患者近期预后,在一定范围内,血肿周围CBV、CBF值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术前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术前判断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经病理证实且有IDH1基因检测结果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术前3D-pCASL及IVIM资料,将患者分为IDH1野生组(野生组,n=51)及IDH1突变组(突变组,n=27)。野生组中41例高级别、10例低级别胶质瘤,突变组中11例高级别,16例低级别胶质瘤。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3D-pCASL参数[最大脑血流量(CBFmax)、相对CBF(rCBF)]、IVIM参数[最小真扩散系数(Dmin)、最大伪扩散系数(D*max)及最大灌注分数(fmax)]的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绘制其鉴别胶质瘤IDH1突变情况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2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野生组患者年龄高于突变组(P=0.040)、高级别胶质瘤占比高于突变组(P<0.001)。野生组肿瘤CBFmax、rCBF均高于突变组(P均<0.05),而Dmin、D*max、fmax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BFmax、rCBF鉴别胶质瘤IDH1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0.73,CBFmax阈值为91.28 ml/(100 g·min)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10%、74.50%;rCBF阈值为1.53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5.60%、84.30%。结论 脑胶质瘤3D-pCASL参数CBFmax、rCBF对判断IDH1基因分型具有一定效能;IVIM参数的稳定性欠佳,其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灌注成像技术探讨大脑胶质瘤患者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现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1名大脑胶质瘤患者和31名正常人的MR资料,采用3D ASL灌注成像技术测量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计算并比较患者小脑半球CBF值不对称指数(AI)改变。分析小脑半球AI与大脑半球肿瘤区域AI、肿瘤级别、病变体积的关系。结果 大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对侧小脑半球CBF值较同侧小脑半球降低(t=5.04,P<0.01),胶质瘤患者小脑半球AI(AI小脑)较正常人增高(t=4.13,P<0.01),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间AI小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患者AI小脑与大脑肿瘤区域AI(AI肿瘤r=-0.28;AI肿瘤实质r=-0.24;AI肿瘤加水肿r=-0.19)、病变体积(r=0.18)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大脑胶质瘤可出现CCD现象,3D ASL灌注成像可无创定量评估小脑半球低灌注程度,但CCD现象与肿瘤的级别、病变范围及大脑半球AI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单侧颈内动脉(ICA)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评估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3月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为单侧ICA闭塞患者44例,并均行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序列检查,分析闭塞侧ICA供血区突出血管征(PVS)阴性(阴性组,n=25)与阳性(阳性组,n=19)的脑血流量(CBF)值差异,同时比较PVS阳性组以及阴性组ICA闭塞侧与镜像区CBF值差异  结果  PVS阴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均高于PVS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VS阴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与镜像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S阳性组ICA闭塞侧额叶、顶叶、颞叶及侧脑室旁白质区CBF值低于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单侧ICA慢性闭塞后,T2*加权血管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能够客观反映侧支循环建立及脑灌注状态,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