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病历摘要患儿,女,10岁,反复呕吐2周,惊厥1次伴少尿入院。患儿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每天2~3次,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无腹痛、腹泻,未治疗。于第4天突然无热惊厥1次,表现为意识不清,头后仰,四肢强直,1—2min自行缓解,立即住院。查胸片、腹部B超、头颅CT均无异常,胃肠道钡餐透视(GI)示胃炎,  相似文献   

2.
患儿,女,2个月,因“误吸磷化铝2d,呕吐、腹泻Id,呼吸困难12h”收住PICU。患儿家长于2d前将1片磷化铝包在患儿帽子里,当时无不适表现,次日患儿出现呕吐胃内容物2次,非喷射性,无咖啡渣样物;腹泻(黄稀大便),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 患儿,女,10岁,反复呕吐2周,惊厥1次伴少尿入院.患儿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每天2~3次,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无腹痛、腹泻,未治疗.于第4天突然无热惊厥1次,表现为意识不清,头后仰,四肢强直,1~2 min自行缓解,立即住院.查胸片、腹部B超、头颅CT均无异常.  相似文献   

4.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2.5个月,因发热3周,精神萎靡、腹胀、拒食、呕吐1周,间断惊厥3天,昏迷2天入院。约3周前开始发热,体温37.2~39.5℃,伴盗汗,入院前3天间断惊厥3次,每次发作5~15min。当地医院按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给予静滴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3天无好转,出现昏迷后转入我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既往体健,无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无外伤及服药史。无结核病接触史。未接种卡介苗。父体健,母近3个月经常咳嗽。  相似文献   

5.
儿童中央-颞区放电的良性癫癎与热性惊厥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 研究中央—颞区放电的小儿良性癫痫(BCECT)和热性惊厥的关系,探讨BCECT和热性惊厥的关系。方法 通过问卷对26例BCECT患儿的家族史及热性惊厥家族史进行调查。并做VEEG、头颅CT或MRI。同时选择26例年龄相当的正常儿童做对照。结果 26例BCECT患儿的头颅CT或MRI均未发现异常,仅2例既往有热性惊厥史,与人群中热性惊厥发病率相比无差异。26例BCECT患儿的癫痫家族史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0.0l<P<0.05)。结论 证BCECT和热性惊厥有密切关系,二者在发生学上可能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1 病例简介 患儿,女,13岁,因咳嗽6d,呕吐4d,腹痛2d加剧伴呕血1d住院。患儿于6d前开始咳嗽,无发热和气喘。未服药。4d前出现呕吐,为非喷射状,食欲减低,当时无腹泻和腹痛,在当地以感冒治疗。2d前病情明显加重,并有腹痛,并且进行性加重而入院。起病以来,患儿精神状态较差,无发热、尿少、惊厥等。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3岁以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本院门诊64例3岁以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无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肠炎表现、惊厥特点、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观察其预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64例患儿(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14.4±3.6)个月,11个月龄发病患儿数最多(21.9%),发病患儿数最多的年龄段为12个月~18个月(45.3%).73.1%患儿惊厥多发生于腹泻病程前3d,87.5%患儿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75%为单次发作.痉挛后神志恢复迅速,无进行性意识障碍.惊厥持续时间多为1~3min(48.4%).便A群轮状病毒抗原均呈阳性.血常规、便常规、血电解质检查多为正常,头颅CT均无异常,4例患儿脑电图可见少量棘慢波,2例于中央区或额部可见少量尖波发放.3例再次出现无热惊厥.随访患儿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结论 惊厥多发生于腹泻病程前3d,全身强直-阵挛为主要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多为1~3min.1~1.5岁高发,冬春季多见.血电解质、头颅CT或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多无异常.治疗以止痉、止泻、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病例不复发,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8个月.因右上腹膨隆5 d人院.患儿5 d前无意中被发现右上腹膨隆,无发热,无呕吐,无腹痛,无黄疸,无外伤史,在外院行CT检查示"腹膜后包块,畸胎瘤?"未做任何处理,即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9.
水痘致急性横贯性脊髓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会臻  侯娣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0):765-765,773
患儿,女,9岁,因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1d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发现双下肢无力伴麻木感,当时能行走,次日双下肢不能站立,在当地医院住院予“青霉素、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治疗,住院期间出现尿潴留,予导尿,无呛咳及声音嘶哑。入院前20d患水痘,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父、母家族中均无相关病患者。入院查体:体温36.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脊液和血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判断惊厥性脑损伤中作用。方法 以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神经系统疾病组、周围神经疾病组、短程惊厥组和长程/持续惊厥组,比较各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差异;同时观察惊厥患儿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改变。结果 惊厥发作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升高,且长程/持续惊厥组NSE水平升高更为明显;NSE在血清及脑脊液水平变化具有一致性;长程/持续惊厥组脑电图异常阳性率明显高于短程惊厥组,而两组头颅影像学方面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 NSE检测有助于及时判断惊厥性脑损伤,与脑电图反映脑功能受损意义一致,且较头颅影像学改变更敏感。惊厥后及时动态观察血清或脑脊液NSE水平变化,并结合脑电图检查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9岁,因“发热头痛4d,反复抽搐ld,昏迷0.5d”入院.患儿4d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具体体温未测,伴头痛,以前额痛为主.当天早晨患儿出现四肢乏力,精神差,有发热,后出现频繁抽搐,在当地医院治疗患儿仍抽搐不止,每间隔10~20 min出现抽搐1次,当天共抽搐30余次,而转入我院.入院体查:T 38.4℃,昏迷状,Glasgow评分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迟钝,克布氏征(-),双侧巴氏征(-),四肢肌张力增高明显.辅助检查:(1)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2007.5.14);(2)头颅MRI:双侧侧脑室扩张,右侧颞叶片状异常信号影(2007.6.14);(3)脑脊液:脑脊液生化、常规、培养均无明显异常;(4)脑电图:背景活动慢化,左前颞区尖波节律性发放;清醒期背景活动慢化.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炎并惊厥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婴儿外部性脑积水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1998—2005年前瞻性诊治68例婴儿外部性脑积水,其中男46例。女22例,初诊年龄3-11个月,平均5-8个月。36例因前囟隆起,24例因头围偏大前来就诊。8例因有抽搐,10例因呕吐、肺炎或其他疾病做头颅CT检查发现异常后转来诊治。笔者分析影像学、生长发育情况及诊治方法。结果初诊中8例有间断性无热惊厥,26例无症状,其中15例3个月婴儿生长稍落后,抬头差。诊断靠头颅CT检查,46例经脑活素营养脑细胞治疗,22例未经治疗,6-9个月后复查头颅CT显示脑外积水消失,随访2-3年,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婴儿外部性脑积水无特异临床表现,部分患儿有前囟隆起、头围偏大、一过性无热惊厥,头颅CT是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不需治疗。  相似文献   

13.
慢性硬膜下血肿反复惊厥可由慢性硬膜下血肿所致患儿2岁,因频繁惊厥5小时入院。不发热,呕吐1次。近1年来曾发作2次惊厥。体检:神志清,神经系检查无异常。追问病史1年前曾有头颅外伤史,头颅CT提示:左额、顶及枕部有硬膜下血肿,用镇静剂后惊厥未再发作,转外...  相似文献   

14.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轻度胃肠炎伴良性惊厥(CwG)的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对2003年9月~2005年12月本科确诊为CwG13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惊厥发生情况、脑电图、头颅CT及其他实验检查、治疗措施和预后)及出院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CwG患儿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8~38个月。惊厥发生在胃肠炎后3d内10例。表现为全面性发作11例,多次惊厥5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6例。血生化、头颅CT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正常。惊厥7例予地西泮治疗,6例未发,有效率86%。13例均未长期接受抗癫药物治疗。随访13例,2例复发,随访期间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CwG为一良性经过,预后好,无需长期使用抗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24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伴轻度胃肠炎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患儿临床经过。方法:对本院2002年12月-2004年2月收治的BICE患儿24例进行2年~3年4个月随访,临床发作有成簇惊厥发作倾向,排除电解质异常、热性惊厥、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症状性癫痫及神经运动发育异常,观察患儿惊厥的复发率及预后。结果:脑电图中央区小尖波4例;CT示脑外部积水1例;经2年随访观察,因胃肠道症状再发惊厥2例,因高热再发惊厥2次1例;随访患儿均未应用抗癫痫药,智能发育正常。结论:BICE患儿惊厥发作次数较少。部分患儿惊厥呈成簇发作,患儿临床预后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 ,2 5个月 ,因发热 3周 ,精神萎靡、腹胀、拒食、呕吐 1周 ,间断惊厥3天 ,昏迷 2天入院。约 3周前开始发热 ,体温 37 2~ 39 5℃ ,伴盗汗 ,入院前3天间断惊厥 3次 ,每次发作 5~ 15min。当地医院按化脓性脑膜炎 (化脑 )给予静滴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 3天无好转 ,出现昏迷后转入我院。患儿系第 1胎 ,第1产 ,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既往体健 ,无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无外伤及服药史。无结核病接触史。未接种卡介苗。父体健 ,母近 3个月经常咳嗽。  体检 :体温 39℃ ,脉搏 12 2 /min ,呼吸 46 /min ,体重 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血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判断惊厥性脑损伤中作用。方法以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神经系统疾病组、周围神经疾病组、短程惊厥组和长程/持续惊厥组,比较各组脑脊液和血清NSE水平差异;同时观察惊厥患儿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改变。结果惊厥发作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升高,且长程/持续惊厥组NSE水平升高更为明显;NSE在血清及脑脊液水平变化具有一致性;长程/持续惊厥组脑电图异常阳性率明显高于短程惊厥组,而两组头颅影像学方面改变无显著差异。结论NSE检测有助于及时判断惊厥性脑损伤,与脑电图反映脑功能受损意义一致,且较头颅影像学改变更敏感。惊厥后及时动态观察血清或脑脊液NSE水平变化,并结合脑电图检查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9月余。因“烦躁37d,间断抽搐36d,加重3d”于2007年1月6日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我院)儿科。1病史摘要2006年12月1日因无明显诱因发热,T38.4℃,热型不定,烦躁,间断呕吐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每天7~8次,前囟膨隆,在西安市中心医院住院。住院第2天抽搐1次,表现为双眼上翻凝视、颜面发绀,双上肢握拳屈曲,双下肢伸直抖动,意识丧失,持续1~2min后缓解,且出现股静脉采血针眼处青肿,头颅CT示颅内出血(2006年12月2日),左侧颞部血肿约8mL,蛛网膜下隙出血(图1)。图1患儿2006年12月2日头颅CT2006年12月3日查凝血全套:APTT1.75(正常…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查房 主治医师查房,入院后第2天。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患儿,男,6岁3个月,因“反复发热1个月,意识障碍6d”入院。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6℃,伴头痛头晕,无抽搐,当地医院考虑“脑炎”转入市儿童医院,头颅CT提示脑积水, PPD皮试阴性,6天前转入传染病院并出现意识障碍,反应差,少语,并呈逐渐加重趋势,嗜睡。院外脑脊液有核细胞数420×10^6/L,淋巴细胞占65%,糖0.49 mmol/L,蛋白621 mg/L,氯化物122.6 mmol/L,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qPCR阳性。故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每日予异烟肼0.15 g,利福平0.2 g,吡嗪酰胺0.5g口服,以及应用地塞米松,甘露醇对症抗炎治疗,患儿体温高峰有所下降。3d前患儿左侧肢体活动减少,意识障碍有所加重,故转入我院。患病期间,体重下降5 kg。无特殊个人史,否认结核患者接触史,无家族结核病史。  相似文献   

20.
小儿EB病毒感染时表现多样 ,临床上最常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而EB病毒脑膜脑炎文献报道不多。我科于 2 0 0 2年 10月收治 1例以颅神经损害和神经定位症状为主 ,诊断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例 ,现报告如下。患儿 ,男 ,3岁。因“面肌抽搐 3d ,发热失语 2d”急诊入院。患儿于入院前 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d前突然出现面肌抽动 ,口角歪斜 ,不能伸舌 ,并于发作 3h后出现明显发热、失语、吞咽困难、不能行走并伴嗜睡、反应差等症状。发病次日外院查颅脑CT、脑电图、脑脊液均无明显异常 ,因病情加重由外院转入我院。入院查体 :T3 7 7~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