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针刺次声能量治病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声波是振动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其特点是波长较长、衰减程度弱、传播过程不易被介质吸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体和体内器官固有振动频率均在次声振动范围内,次声波对人体有较强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针刺腧穴的过程可看成是一个含有阻尼的受迫振动过程,针刺过程能产生2~15 Hz的次声波,很容易和人体及体内各器官产生共振.经计算针刺过程的声压和声强还发现,针刺次声波有4个特点:总能量小、振幅小、声强大、沿经络线定向传播.因为经络线是传播低频声音即次声波的良好通道,所以针刺次声能量可以顺利通过经络线到达病灶,穿透病态组织,改善组织或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探寻针刺陷谷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改变与其产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14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陷谷穴Bold信号数据,应用统计学参数计算软件包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进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针刺陷谷穴引起脑部正激活区域包括左侧脑干、小脑、中脑、角回(Ba44);右侧颞叶;双侧额叶、中央前回、岛叶(Ba13、Ba22)、缘上回(Ba40)。结论:激活脑区与针刺陷谷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关于其作用机理每个医家有各自独到的见解,而气则为大多医家阐述补泻机理的主要概念之一。为了有利于理解针刺补泻的含义,现通过梳理并分析古代对气的认识,探究针刺补泻过程中经络通道内气的变化及其对经络通道压力的影响,尝试从经络通道压力变化的角度解读临床常用的6种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补泻过程,认为补法即为针刺对经络通道加压的过程,泻法即为针刺对经络通道减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急性结膜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病,多因风热邪毒乘虚侵袭于目,闭阻经络,导致局部气血壅滞而成。笔者于1976年以来经临床反复筛选,确定采用针刺陷谷透涌泉方法治疗,效果满意。共治疗28例,均于针刺1~2次后痊愈,现举例介绍如下:例一:周××,女,38岁,于1976年9月14日  相似文献   

5.
<正>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故研讨针刺作用的机制,必须揭示经络的本质。《灵枢》记载:“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亦是说针刺作用的机制与经络相关。近年来,关于经络本质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迄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是在已往有关经络感传研究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采取循经取穴针刺,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试图弄清针刺循经感传与甲皱微循环改变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进一步揭示针刺作用的机制及经络的本质,提供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整理和总结了经典医著中关于脊骨空里髓和颅内髓的记载。从中发现它们不仅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而且为经络之海、经络之督、经络之枢。这个发现对确认经络实质有重要价值。因为 ,骨空里的髓为经络之海 ,即指经络都会聚于骨空里髓。骨空里髓为经络之督、经络之枢 ,即指骨空里髓统领经络。由此而知 ,直接或间接会聚到骨空里髓 ,并受其统领的物质就是经络。通过对骨空里髓病候治疗的论述 ,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家的经验是 ,“骨空里的髓不能针刺 ,如误刺伤可引起伛、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 ,中国发明的针刺治病方法 ,实为在躯肢腧穴针刺肢节经络治病…  相似文献   

7.
对颜面及指尖两个部位针刺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观察了因部位不同而出现的皮肤血流量的差异。 方法:受试者为健康成年男性10人(平均年龄24.8岁),用激光多谱勒血流计及指尖容积脉波计测量颜面(左侧太阳穴附近)及左手指尖皮肤的血流量。针刺穴位为右侧合谷、刺激时间为1min、刺激频率为2Hz的雀啄样针刺。针刺前20min、刺激过程中1min、刺激后20min连续测量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并且根据VAS评定实验结束后的受试者的针感及痛觉。  相似文献   

8.
整体经络针刺法理论依据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整体经络针刺法的取穴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立论依据。整体经络针刺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指导下,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每次针刺一条经脉相关腧穴,十二次针刺完所有十二经脉相关腧穴作为一疗程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作用是整体上疏通十二经脉,全面调整各经脉、脏腑、系统的功能,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辨证涉及多经脉、多脏腑、多系统,甚至十二经脉的病证。其立论依据主要是中医整体观、经络学说和经络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经络的实质一直是经络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迄今为止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使得经络之谜渐渐拨开云雾。笔者在查阅近30年经络实质相关研究文献中发现,各家学说虽多次提及淋巴管系,但大多一笔带过并未给予太多重视,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相关性的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笔者整理国内外关于经络与淋巴管系研究文献,从经络循行路线与淋巴管系解剖走向的相关性、穴位处淋巴管解剖结构、针刺对淋巴管系影响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及适当补充,认为淋巴管系是构筑经络实质不可或缺的部分,淋巴管系学说的提出为经络与淋巴管系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开拓了新思路,丰富了经络实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针刺作用下指脉波的扩张现象已引起重视,并作为针刺调整作用的重要论据之一,但作者认为针麻术中影响指脉波扩张的因素甚多;且与手术步骤有密切关系,不能单纯用针刺的调整作用来解释,在引用这类资料时应特别慎重。本文对40例针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及40例针麻胃次全切除术术中指脉波扩张的时机、发生率、扩张程度进行了分析,扩张的标准为较前波幅增大33%以上,同时对比了其他单位的资料,结合术中影响指脉波扩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提高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信噪比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调节随机共振来增强SSVEP的信号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白化滤波器去除脑电频谱中存在的(l)/f趋势,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频率压缩方法把SSVEP频率线性转换为小于1的频率,使白化滤波后的信号符合随机共振产生的条件,调节双稳态系统参数实现随机共振效应,从而增强SSVEP信噪比.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处理后,原本淹没在背景噪声中的SSVEP频率在频谱中凸现出来,信噪比得到显著增强,从3.07提高到5.76,增大了1.88倍,说明参数调节随机共振有助于检测SSVEP.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风寒瘀于太阳、阳明之经,致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痛而发病,故取太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从面部经络循行及解剖学角度探讨三叉神经痛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认为动眼神经麻痹的基本病机为气血亏虚、经络瘀阻。临证以经络辨证为核心,提出以辨位、辨证、辨经虚实为主的针刺治疗方法,其中辨位归经主要遵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常用督脉、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等腧穴,并以头针联合电针加强经络刺激;辨证归经根据相关症状表现,结合脏腑辨证辨别归属经络;重视辨经虚实,治疗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结合腧穴自身的补泻之别,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补泻之法。同时重视针刺手法与刺激量效相结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肾络探析     
肾络是经络系统中与肾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的络脉,主要包括肾经之络和肾脏之络,有阴阳之分、表里之别。肾络具有运行渗灌气血津液、贮藏精微物质的作用,具有易瘀易滞易虚的病机特点,可致水肿、尿浊、腰痛等病证。肾络病变时,可通过观察肾经、耳部色泽颜色及舌下络脉的变化进行诊断,以毫针针刺、三棱针刺络放血、刺激耳穴、中药内服等方法治之,达到疏通气血、通畅络脉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以往曾观察到:针刺人体某些穴位后,病人诉说有热感循着傅统的经络路径走行;提高或降低该穴位局部区域的温度,可以加速或减慢这种感传的速度。同时,针刺穴位周围的皮肤往往变红发热。这些现象提示针刺穴位可引起人体表面温度分布的变化。热象图技术(Thermography)系利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赵宏  赖新生  连至诚 《新中医》2001,33(8):39-40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电图的影响。结果:①FD患者餐后胃电幅值和频谱慢成分累加值增加幅度不大,与健康组比明显低下;②FD组针刺后优势频率减慢,幅值增加明显,频谱慢成分累加值亦明显增加;③地刺足三里对不同中医证型FD患者胃电影响不同,脾虚型针刺后胃电幅值及频谱慢成分累加增加,肝胃不和型胃电优势频率较前显著降低,肝郁脾虚针后频谱峰数增加,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可增强FD患者胃电活动,这可能与针刺提高迷走神经兴夯性有关,其过程也可能有胃肠道激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手法之一,它与“轻重刺激”的方法截然不同,是针灸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针刺补泻的意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任何疾病都会导致经络的气血运行发生异常变化,或血气衰少、功能低下,或气血运行发生障碍等等。人体十二经、十五络,外布周身,内连脏腑,若某一经络气血不足或受七情,六淫之邪所伤,即可产生病证,故云:“血气不  相似文献   

18.
多针浅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又称“喎僻”“口眼喎斜”。其发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致使气血阻滞,经络失养,肌肉纵缓而成。经常规针刺20~30次,大多数病例即可好转或痊愈。若病情重,病程长达3月以上未见明显恢复者,我们称为难治性面瘫。一般针刺方法,殊难取效。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颇为得心应手。面瘫的病机,初起系颜面经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正邪相搏,邪气横窜颜面经络,气机不畅,经络阻滞,以至喎僻,目不合,引颊移口,缓不胜收。难治性面瘫则由于邪气入侵经络日久,治疗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络的实质.方法:对经络、腧穴、脑及相关脏器应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高磁场脑功能扫描仪(fMRI)进行检测和分析.结论:发现沿低阻通道传输的相对稳定的电磁振荡及电化学振荡循行流.不同的振荡之间相互竞争,往往会在机体的某些部位引发共振,从而形成具有电磁和化学振荡传输优势的"振荡网络"和"奇点",它可能就是最具调整效果的经络和腧穴.脑是经络的中枢,在不同生理、病理和调节状态下,经穴和脑磁频谱出现特征性变化且呈现反相关的现象,很可能就是经络动态调衡过程速效高效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归纳了《内经》经络之望色,切脉,内脏病变在经络循行的特定部位以及经络腧穴之反映,来说明经络的诊断作用,并且分述了针刺治疗的手法:进针前手法,进针时手法,进针后之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