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变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128例SAH患者心电图及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于发病3日内开始检测,其后跟踪检测至病愈.对照组观察同一时间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按GOS评分评价SAH患者的预后.结果 SAH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电图表现正常的SAH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有心肌酶谱明显升高,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心肌酶谱的升高及心电图的缺血性变化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1项异常患者死亡2例(11.1%),47例2项异常患者死亡17例(36.2%),29例3项异常患者死亡23例(79.3%),而34例检查正常者死亡2例(5.9%).结论 SAH引起的心脏损害在病情严重的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谱变化较大,但二者的变化存在不一致性,这对指导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而其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心电图(ECG)异常改变是导致本病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经颅多普勒(TCD)、心电图(ECG)改变及对预后的影响,本文对我院1994~1997年收治的58例SAH患者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心电图改变及其与病程、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86例甲亢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86例中有一种以上心电图改变165例(88.7%),其改变与病程、年龄有关。结论甲亢症心电图改变的原因在于甲亢本身,控制后大多数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脑血管病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对107例老年脑血管病病人的心电图改变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出血组21例(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缺血组脑梗塞86例。心电图为患者入院后首次描记。结果缺血组:60~85岁86例、心房肥大2例、S-T段改变63例、T波改变32例、心律失常41例、心室肥大9例、U波改变3例、出血组:60~85岁21例、S-T段改变18例,T波改变8例,心律失常21例,心室肥大5例,U波改变5例。本组患者中缺血组与出血组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93.2%、95.2%。  相似文献   

5.
我院1987年1月至1990年5月共收治经 CT 证实的76岁以上脑卒中病人134例(男性85例,女性49例),观察心电图改变及相关因素。其中112例(男性69例、女性43例)在第1次检查时心电图即有异常改变,占83.58%;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心电图正常,占16.42%。心电图正常组和异常组在入院时血压、血钾、血脂和疾病性质各项相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下简称SAH)发生后可以产生多种心电图异常改变,包括多发的期前收缩、房颤、Q-T间期延长、U波异常高大。本文通过对4例临床明确诊断的SAH患者血液电解质检测结果和心电图分析,就SAH患者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U波异常高大做进一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晚期妊娠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0例晚期妊娠孕妇的心电图资料,对心律失常及ST-T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 (1) 1560例孕妇有心电图改变426例,发生率为15.76%.其中Ⅱ、Ⅲ、aVF ST段改变9例(3.65%),T波改变56例(22.76%),窦性心动过速79例(32.11%),窦性心动过速合并ST-T改变58例(23.57%),偶发室性期前收缩10例(4.06%),频发室早12例(4.87%),短P-R综合征22例(8.94%).(2)第二胎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第一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7天复查心电图,其心电图改变与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妊娠可引起心电图改变,主要与妊娠一系列生理改变、妊娠胎次及自身适应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近10年来,我们对198例SAH病人进行了系统心电图(EKG)观察。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电图变化对中青年甲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门诊就诊且初次诊断为甲亢的75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选择75例来我院体检,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的心电图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甲亢组患者心电图改变37例(49.33%),正常对照组心电图改变23例(30.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电图改变主要为ST段、T波的改变。甲亢组心率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甲亢组心率(77.72±12.98)次/min,正常对照组心率(71.29±10.14)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亢患者中,心电图异常率女性患者(61.70%)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2.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亢组相对于对照组QT间期缩短、QTc间期延长、P波振幅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亢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心电图对甲亢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6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并发NPE分为NPE组(25例)和非NPE组(181例),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平均动脉压、心率、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在Willis动脉环所处位置、心电图异常等方面的差异。结果:NPE组与非NPE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方面没有差异(均P0.05)。与非NPE组相比,NPE组具有更高的Hunt-Hess分级、Fish分级和表现出更多的心电图异常(均P0.05)。当动脉瘤位于后循环时,NP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循环(P0.05)。非特异性ST-T改变在NPE组的发生率更高(P0.05)。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发现Fish分级Ⅲ~Ⅳ级组、后循环动脉瘤及非特异性ST-T改变为NPE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在SAH发病初期,CT评估的出血量、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非特异性ST-T心电图改变可能有助于预测并早期识别NP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颅内病变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已颇为关注,其异常改变包括QRS综合波的变化,ST—T改变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仅对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自92年以来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360例。男性230例,女性130例。心电图异常者245例(68.05%),心律失常160例,占心电图异常者的65.3%;其中女性52例(40.0%),男性108例(46.95%),心律失常在性别方面无差异(P>0.05)。 该组病例分为老年期(>60岁)164例、老年前期(45~60岁)128例和中年期(<45岁)68例,出血组124例和缺血组236例。 1.2 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老年期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共87例(53.04%),其次老年前期56例(43.75%),中年期17例(25%)最低。老年期与中年期  相似文献   

12.
有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大出血前可出现先兆症状,先兆发生率为15%~58%。Leblance报告有先兆者的死亡率为60%,而无先兆者仅25%。但目前尚无专题报告。作者报告6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64例经血管造影和临床病史证实存在动脉瘤,309例经手术治疗。出现先兆症状的有74例(20.3%),先兆症状包括头痛(98.6%)、呕吐(51.4%)、头晕(20.3%)、意识障碍(12.2%)和短暂性运动障碍(2.7%)。71.6%的患者症状持续少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terminal force of P wave in lead V1,PTFv1)预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检测PTFv1负值增大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结构改变128例的动态心电图,并以PTFv1负值正常61例为对照。结果PTFv1负值增大组:①单纯左心房内径增大者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arrhythmia,AA)检出率78.4%,高于PTFv1正常组(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检出率68.6%,高于PTFv1正常组(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心房内径增大并左心室肥厚者AA检出率71.4%,高于PTFv1正常组(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心结构改变患者的心电图PTFv1值可作为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女性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诊断为冠心病的35例绝经期前女性患者,根据心电图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及病理性Q波分成三组:心电图正常组6例、ST-T改变组24例、病理性Q波组5例。35例均常规进行诊断性冠脉造影术,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阳性、阴性组。结果:心电图正常组共6例,其中冠脉造影阳性1例(20%),阴性5例;ST-T改变组共24例,冠脉造影阳性7例(29.2%),阴性17例;病理性Q波组共5例,冠脉造影阳性4例(80%),阴性1例。冠脉造影阳性共12例(34.3%),阳性12例中合并有冠心病危险性因素的9例,而阴性的23例中仅4例合并有冠心病危险性因素(P<0.005)。结论:绝经期前女性:(1)合并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发病率高;(2)冠脉造影冠脉病变阳性率低,而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轻,阳性者多为单支冠脉病变;(3)冠心病临床表现不特异,有较多疾病易误诊为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急性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86例SAH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急性期心电图(ECG)异常发生率为83%,心肌酶升高49%。ECG改变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ECG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SAH病人脑心综合征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28例,其中SAH组48例,右基底节区出血组30例,左基底节区出血组28例,非基底节区出血组22例,于入院当日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选取体检正常者80例作对照。计算机自动计算各组DC值及心率变异(HRV)值。入选卒中患者按照DC≤2.5 ms、DC 2.6~4.5 ms、DC4.5 ms分组,统计各组24 h平均心率、心律失常事件、ST-T改变、肌钙蛋白(cT nT)增高、左室射血分数(EF)以及临床转归等临床指标。统计不同卒中部位DC≤4.5 ms及DC4.5 ms的发生率。对入选患者随访6个月,计算病死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卒中组DC及HRV值显著性降低(P0.01),不同卒中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DC4.5 ms组比较,DC≤2.5 ms组的24 h平均心率、心律失常事件、cT nT增高、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卒中组间DC≤4.5ms及DC4.5ms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C≤2.5 ms有望成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因继发血管痉挛而产生缺血症状。头外伤患者SAH发生率为12%~53%。有报道认为外伤后血管痉挛与SAH有关。为探讨两者的相关性,作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作者在10年中收治头外伤患者883例,其中130例(14.7 %)CT显示SAH,男98例,女32例,年龄4岁  相似文献   

18.
26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与心电图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与心电图关系。方法:26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在急性期做心电图(ECG)检查,部分病例测定血糖及血钾,对心电图改变发生机制及临床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62例中58例ECG正常,204例不正常,异常率为77.86%。ECG正常者死亡5例(8.26%),ECG异常者死亡及恶化出院44例(21.57%)。两组比较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源性ECG改变与出血有直接关系,义与脑部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ECG改变明显,复查无改善或恶化,同时伴血糖增高、血钾低者,预后更差,提示ECG改变可作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龙琥醒脑颗粒对脑循环及颅内微环境的影响,对其调节脑痉挛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80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蛛网膜下腔出血+龙琥醒脑颗粒组(SAH+LH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对照组(SAH+Nimo组),每组20只。每组各选取10只分别进行微循环监测和微透析。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对基底动脉血管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运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检测脑循环血流;运用微透析法持续提取脑脊液,在线检验乳酸(Lac)、丙酮酸(Pyru)含量。结果SAH+LH组、SAH+Nimo组与SAH组在7d和14d时基底动脉血管壁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1),SAH+LH组与SAH+Nimo组较SAH组同期变薄;SAH组基底动脉血管腔横截面积较空白对照组同期明显减小(P<0.01),SAH+LH组较SAH+Nimo组、SAH组同期明显减小(P<0.01)。SAH+LH组脑血流量在14d时增加,但仍低于正常脑血流量。SAH+LH组脑脊液中Lac含量较SAH组在7d、14d时均较少(P<0.05);7d时SAH+LH组脑脊液中Pyru含量与SA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4d时则增多(P<0.05)。结论龙琥醒脑颗粒可以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其可能机制涉及通过改变脑循环及脑内微环境来达到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继发性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60%-94%,一般认为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参考指标,我们对导致急性SAH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