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曾回忆说:“曾有人著文,说鲁迅反对中药,更不信中医,实际似乎并不如此。”鲁迅夫人许广平曾患妇科白带病,“西医让用冲洗疗法,没有见效。她遂买‘乌鸡白凤丸’服了,见效很快。”后来鲁迅还曾介绍著名作家肖红服用‘乌鸡白凤丸’,治愈了她的月经不调症。鲁迅还曾经用中药细辛治疗牙痛,饮用姜汁治胃痛,尤其喜用大蒜和艾灸治疗常见病,如治腹泻,  相似文献   

2.
鲁迅创作研究的新成果钱谷融《鲁迅创作心理论》的作者间庆生同志在来信中说,他与我曾在北京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见过,并且同我的朋友殷国明很熟。我这才想起,我曾听过他在会上的发言,觉得很有特色,很有深度。曾私下对人(其中有殷国明)表示过我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医学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和文学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鲁迅和医学也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早年他曾专门学过医,甚至还打算以医疗作为终身职业。后来,从事文学活动和革命事业,医学知识也丰富了他的创作,并且对医学也发表了许多独创的见解。今天,我们重温鲁迅对医药卫生工作的精辟意见和学习鲁迅学医的事迹,会给我们以启示,使我们受到教益。  相似文献   

4.
陈道隆轶事 陈道隆(1903-1973),浙江杭州人,后移沪上行医,每日诊病一二百号,有《陈道隆医案》出版。1934年曾在杭州为鲁迅先生治过病,两人曾有书信来往。  相似文献   

5.
恽铁樵,名树珏(1875~1935),江苏武进人。早年从事文学工作,在担任《小说月报》编辑期间,曾发表鲁迅在国内的第一篇小说,并加按语高度评价。因此,有人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文化巨子鲁迅和王国维毕生都在追求自己独立品格的完成,由于他们不同的性格、禀赋和觉悟,导致了他们对独立品格的不同追求,最终,有着历史中间物意识的鲁迅超越了时代的最高境界,完成了人的独立品格的伟大追求;而王国维虽曾产生过现代人本思想的萌芽,却难敌旧传统的压力,对独立人格精彩的追求成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未完成的追求.二位先贤的心理历程,对我们构建现代人格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绍兴,自古以来,地杰人灵."古有三圣,越有二焉",这里曾被毛泽东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1933年2月18日,绍兴陈家的一个男娃呱呱坠地,他就是陈洪铎.陈洪铎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成章小学、鲁迅小学、锡麟小学、绍兴县立初中、承天中学、省立绍兴中学(绍兴-中前身).家乡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像大禹治水九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复国以及秋瑾、鲁迅等革命志士的故事,在他年幼的心中播下了爱国爱家、奋发图强的种子.  相似文献   

8.
以鲁迅小说为对象,浅谈鲁迅的悲剧观,认识鲁迅悲剧作品内容的美学特征;浅析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创造性开拓,说明鲁迅对于悲剧艺术的独特贡献;由鲁迅小说悲剧的学习,引发出应给予青少年悲剧作品阅读的补充等思考。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社会进步和改革,他在三十年代初就号召采用电影教学。在鲁迅三十年代的日记、书信和杂文中有很多关于看电影的记述和对电影的评述。鲁迅夫人许广平说:“鲁迅先生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怕是坐汽车、看电影”(《欣慰的纪念,鲁迅先生的娱乐》)“他不但读书,也愿意多增加一些感性知识。鲁迅在上海的时候,常常看电影,……鲁迅对看电影不是单纯为了消遣,而是  相似文献   

10.
中职生喜爱鲁迅小说的原因有3个:(1)洞察人生和热爱人民是鲁迅小说的灵魂所在;(2)用幽默的笔法揭露国民劣根性是鲁迅小说的魅力体现;(3)对西方文化明智、积极的借鉴是鲁迅小说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1.
一、鲁迅所开之书目 1930年秋,许寿裳的长子许世瑛考取了清华大学国文系,鲁迅先生为他开列了一份应读文学书目,这份书目见于许寿裳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收入<鲁迅全集>,题名为<开给许世瑛的书单>,移录于后.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先生的画像,大多是手指夹烟的形象,社会大众眼里的鲁迅喜欢抽烟。可事实上,鲁迅一生为烟所苦,戒之而不可得。1925年9月30日,鲁迅写给许钦文的信中说:"医生禁止吸烟、禁止喝酒。所以现已不喝酒而少吸烟,多睡觉,病也好起来了。"鲁迅已经意识到吸烟和健康的关系,并有戒烟想法和行为,可惜坚持不了。同年11月,鲁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学主体性思想主要通过其第一人称小说复调话语进行表达,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讲解鲁迅文学主体性思想,既可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又可使他们理解个性的真正内涵,以及建构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文学作品及思想向外传播的过程中,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出版的现代英文报刊发挥了重要媒介作用;它们以刊载图书广告、文学译文、纪念文字及评论文章等形式,建立起多元立体的文化镜像,推动鲁迅文学及其思想向外传播。在这些传播文献里,中外译介者显示出不同的传播视角与文化立场:外国知识分子通过译介鲁迅及其作品来认知中国现代历史进程及新文学特性,而中国知识分子则在译介时彰显鲁迅及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世界性思想和现代艺术内涵。研究现代英文报刊在鲁迅传播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并拓展鲁迅研究的空间与视阈。  相似文献   

15.
试论老舍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种种思潮纷呈,各显异彩;现代作家的信仰追求,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不同的选择。正像鲁迅曾受到过进化论、郭沫若曾受到过泛神论、巴金曾经受到过无政府主义的重要影响一样,老舍在青少年时期也曾经受到过宗教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来自佛教,也有的是来自基督教,还有的是来自伊斯兰教,以至于在他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宗教痕迹。甚至可以说,老舍不仅描写了一个形形色色的教徒世界,而且在一些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语句表达上,也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下面,笔者即对老舍的宗教情结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文化观有其独到见解,本文结合《祝福》情节,围绕民俗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更深入地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身体”是鲁迅小说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视角。在鲁迅的思维形态中,身体与精神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对两者的双向审思,集中反映了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人学思想。“病态”与“失语”是国民身体的显在形态,铭刻着主体被规训的文化记忆,是“老中国”形象的表征。借助于身体的形塑,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国民“不悟己为奴”文化心理,鞭挞了无痛感机制下国民集体精神虚无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因为截然不同的个性,决定了与其他作家鲜明不同的言语个人风格。本文从宏观、微观、悟性和变化四个方面来分析鲁迅式的谐趣感。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中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满足于表面上的宣传,不能激发民众真正的参与热情,流于形式;一是陶醉于古代清官廉吏故事的讲述,难以与现实社会生活有效对接,疏于清谈。解决之道在于找到一种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又能够超越时代局限与当下社会语境产生共振。鲁迅思想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克服急功近利观念与形式主义作风;鲁迅坚定的“立人”启蒙立场,尤其值得当代知识分子效仿,用以培育国民的公民意识与民主精神,真正实现廉政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继承鲁迅思想,发扬鲁迅精神,对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物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离不开动词的选择和锤炼。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十分注意动词的锤炼,在他的作品中,许多动词都使用得非常准确、贴切,不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都收到了妙不可言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