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治疗异位妊娠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药治疗异位妊娠200例。结果全部患者血HCG均下降至正常,包块全部消失。随访1 a,70例再次宫内妊娠,占35%;3例再次异位妊娠,占1.5%。结论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可促进血HCG的下降及包块的吸收,并且可以消除盆腔炎症,有利于保持输卵管畅通,提高下次正常妊娠的成功率,降低异位妊娠复发率。它可以作为西药保守治疗后常规的后续治疗,也可以作为轻型异位妊娠首选的一种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2例妊娠合并再障的分娩期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障患者由于贫血等因素不易妊娠 ,而且妊娠可使再障病情恶化 ,故妊娠合并再障至分娩期者极为少见 ,据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分娩总数的 0 .0 8%。现将我院收治的 2例妊娠合并再障病例分娩期观察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临床特点及诊断再障诊断均根据血化验全血细胞减少且由骨髓穿刺而确诊 ,妊娠均出现病理情况 ,符合妊高征的诊断标准。见表 1。表 1  2例患者临床特点年龄 (岁 )孕 /产次再障病程 孕周(W) 症状体  征实验室检查例 1 2 83/ 1 1 0年 39 2 头晕乏力 7个月双下肢水肿 4天BP2 0 / 1 4 k Pa水…  相似文献   

3.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病,近20年来世界各地异位妊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死亡率逐步下降。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其早期确诊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许多未破裂的异位妊娠得以保守治疗,氨甲蝶呤(MTX)是公认的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大剂量米非司酮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也得到学术界的公认。本文对比了两种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异位妊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妊娠是妇科较常见的急腹症 ,由于人流 ,妇科炎症及放环的增加 ,异位妊娠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随着医学的发展 ,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也明显提高。针对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方法很多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选择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我院共收治异位妊娠 198例 ,其中 6 2例应用保守治疗 ,占同期异位妊娠的 31 31%。年龄 2 0~ 4 2岁 ,停经 5~ 8周 ,也有少数无停经史。 6 2例病人均根据典型病史、体征、B超及β HCG等确诊为异位妊娠未破裂者。1 2 用药指征 :①盆腔包块 …  相似文献   

5.
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薇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6):574-575
目的:探讨中西药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又不影响生育功能的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患者分氨甲喋呤单次肌肉注射配合中药治疗组,和单纯氨甲喋呤单次肌肉注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减少住院日,提高治疗成功率(P<0.01)。结论:MTX单次肌肉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高、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合并妊娠3例(均按1981年再生障碍性贫血专题组稿学术交流会拟定的再障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评定)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道如下。例1 何××,女,30岁,农民,已婚,病历号1241。1977年4月10日因头晕、乏力、心慌、齿龈出血4月余,停经3月而入院。入院前曾在当地抗贫血治疗无效。体检:体温37.8℃,脉膊110次/分,血压130/90mmHg。面色苍白,重度贫血,齿龈有少许血迹,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是一种骨髓功能减退或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一类贫血,属于难治性贫血,而妊娠可使再障病情恶化.2000年10月-2007年4月,本院产科曾收治6例妊娠合并再障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尚未生育的妇女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其中95%为输卵管妊娠。本人对比研究了药物保守治疗和保守性手术治疗两种不同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以探讨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输卵管妊娠的合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医理论用妊娠平安汤为基本方配合西药治疗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52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改善了临床症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比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复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重复异位妊娠也随之增加,我科应用保守手术与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重复异位妊娠10例,能较好地保留患侧输卵管及保持术后输卵管通畅与正常功能,提高宫内妊娠的能力,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84例异位妊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率。结果观察组血13-HCG降至正常的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再次宫内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次异位妊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好,住院时间短,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12.
张琳 《新中医》2014,46(6):139-140
目的:观察异位妊娠治疗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异位妊娠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2组均给予甲氨喋呤肌肉注射,若治疗后7天,血HCG下降15%,可重复给药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予异位妊娠治疗汤加减方治疗。15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1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8%、对照组6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包块消失时间观察组分别为(19.2±8.5)天、(22.4±9.7)天;对照组分别为(28.4±7.5)天、(33.4±8.2)天;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9.3%,对照组为20.9%,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治疗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异位妊娠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包块消失时间、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促进输卵管的功能的恢复,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对于22例符合药物治疗条件的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中药配合口服西药米非司酮片治疗。结果成功20例,失败2例,成功率90.90%。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无创伤、不良反应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正>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约1%,是孕早期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些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增加,使异位妊娠发病率不断提高,尚未生育的妇女患病越来越多,患者迫切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所以要求保守治疗,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异位妊娠的治疗方案日益增多,目前保守治疗已成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重要手段之一,保守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疗效确切。现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异位妊娠患者采用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甲氨喋呤配合米非司酮辅助中药治疗异位妊娠93例疗效观察。结果:93例患者治疗成功91例。结论:甲氨喋呤配合米非司酮辅助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确切,方法简单,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输卵管妊娠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笔者采用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2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对26例异位妊娠患者静滴5-氟脲嘧啶、中药保留灌肠保守治疗,HCG检测。结果:总有效率80.7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高,副作用少,避免了手术。  相似文献   

18.
胡道敏 《光明中医》2016,(18):2601-2602
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显著提高,为保守治疗提供了时间和机会。临床上有多篇研究报道中药单独或联合西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具有独特疗效,不良作用小。现初步探讨"活血化瘀止血法"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输卵管妊娠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其发生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免除了手术创伤,保留了患侧输卵管并可恢复其功能.笔者采用中药治疗包块型输卵管妊娠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随着人们对医疗的重视和异位妊娠早期诊断技术的成熟,异位妊娠确诊率也不断提高。许多早期异位妊娠尚未破裂的患者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且为异位妊娠患者保留了输卵管、恢复了生育功能。我院妇二科近几年运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异位妊娠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