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洪燕 《现代医学》2014,(8):909-912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对湿疹的疗效和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湿疹患者96例,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和西替利嗪组,各48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咪唑斯汀组口服咪唑斯汀10 mg·次-1,1次·d-1;西替利嗪组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1,1次·d-1。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5、TNF-α、IFN-γ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L-4、IL-5、IFN-γ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4、IL-5、IFN-γ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血清IL-4、IL-5水平明显低于西替利嗪组(P〈0.05),咪唑斯汀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替利嗪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湿疹的治疗应优先选择那些对Th1/Th2失衡改善作用明显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收治并确诊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168例,按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2个组别,对照组81例,观察组87例。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2周和3周后痊愈的例数分别为5、42和75例,较对照组多,观察组治疗2周的总有效例数较对照组多,两个组别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前,两个组别血清IgE、IL-5、TNF-α和IFN-γ与嗜酸粒细胞(EOS)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和4周两个组别的血清IgE、IL-5、TNF-α和IFN-γ与EOS计数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2周观察组的血清IgE、IL-5、TNF-α和IFN-γ与EOS计数降低显著(P<0.05),治疗4周,观察组的IgE较对照组低,两个组别血清IL-5、TNF-α和IFN-γ与EOS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5、TNF-α和IFN-γ与降低外周血EOS计数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保疆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67-1268
目的了解特应性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部分细胞因子水平。方法分离培养97例A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 AD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IL-4、IL-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分别〈0.01及0.05),而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IL-2水平的变化在AD患者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癌性恶病质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癌性恶病质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癌性恶病质患者、4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和40例非恶病质癌症患者血清中的IL-1、IL-6、TNF-α、IFN-γ水平相互比较。对80例癌性恶病质患者,采用甲羟孕酮片及营养支持治疗4周后检测其血清中的IL-1、IL-6、TNF-α、IFN-γ的水平,并与治疗前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癌性恶病质组与健康组、非恶病质癌症组比较,IL-1、IL-6、TNF-α、IFN-γ水平升高(P〈0.05);癌性恶病质组治疗后IL-1、IL-6、TNF-α、IFN-γ水平下降(P〈0.05)。结论细胞因子与癌性恶病质的发生、发展相关,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l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8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接受伯克纳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咪唑斯汀进行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14d的血清锌(Zn)、铜(Cu)、锰(Mn)、slgE、ECP及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干扰素(IFN-1)水平,将其和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zn高于对照组,Cu、Mn、sIgE、ECP低于对照组,IL-4、IL-6、IL-8、TNF—Or.及IFN-γ水平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咪唑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sIgE、ECP、炎性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MS)治疗慢性荨麻疹(CU)对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皮肤科收治的43例CU患者为治疗组,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MS治疗,连续用药28d.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IFN-γ与IL-4含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7.治疗前,治疗组IFN-γ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可提高外周血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纠正Th1和Th2细胞之间的失衡,使细胞递质的释放减少,血管通透性降低,进而达到有效治疗CU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在Grave's病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Grave's病未治疗组、临床缓解组各加例,健康体检者39例,用酶联免疫试验法测定血清中IL-6、TNF-α限理和IFN-γ的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的FT3、FT4和TSH的水平。结果Grave's病未治疗组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和IL-6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缓解组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的水平与未治疗组的相比降低均不明显(P〉0.05),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缓解组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与未治疗组的相比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Grave's病患者血清TNF-α、IFN-γ和IL-6发生变化,这些因子可能共同参与Grave's病的发病过程,但是TNF-α、IFN-γ和IL-6的水平不能很好地反映Grave's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哮喘儿童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抗感染、吸氧、静滴氨茶碱、止咳化痰、解痉、平喘);观察组则在对照组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mL(1mg)雾化吸入,2次/d,每次10~15min,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咳嗽咯痰、憋喘、湿啰音及肺部喘鸣改善情况及消失所需时间,并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血浆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喘憋、哮鸣音、湿啰音、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浆细胞因子IL-4、IL-10、IFN-γ和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I周后两组患儿血浆IL-10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IL-4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更明显(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漂移情况。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163例,胃癌患者24例,肠癌患者80例,另选取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试验。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BA)检测两组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与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5(IL-5)、白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食管癌组的IL-5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的IFN-γ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癌组的IL-5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和肠癌患者为Th2上漂,胃癌患者为Th1、Th2双上漂。结论分析细胞因子漂移变化特点,以了解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功能状况,能为术前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文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31-832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入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片10mg口服,每晚1次,连用3个月。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患者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IL-4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IL-4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或上升更明显(P〈0.05)。同时,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其作用机制与纠正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8、IL-12、TNF-α、IFN-γ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IL-8、IL-12、TNF—α、IFN-γ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2例生殖器疱疹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IL-8、IL-12、TNF-α、IFN-γ含量。结果 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8、IL-12、IFN-γ 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01),而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同时IL-8与IL-12、IL-8与IFN-γ、IL-12与IFN-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生殖器疱疹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尤其是Th1、Th2细胞因子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脾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将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服用健脾止痒颗粒和氯雷他定片,疗程1个月。另设正常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观察。采用Flowcytomix流式检测技术对各组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进行芯片式集成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两组AD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显著降低(P<0.05);Th1型细胞因子IL-1α、IL-2、IFN-γ、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GM-CSF、IL-1α、IL-2、TNF-α、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IL-4、IL-5、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IL-4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健脾止痒颗粒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发挥对AD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川  盛晚香  宋韬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720-722,734,F0002
目的:通过比较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探讨咪唑斯汀对ACD的细胞免疫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口服相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生理盐水。制作皮损处病理切片观察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对单核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外周血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咪唑斯汀对单核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有明显抑制作用。ACD小鼠血清的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ACD小鼠血清产生IL-10水平变化无显著性(P>0.05),咪唑斯汀对这两种细胞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疗效可以通过其对细胞因子的抑制而发挥作用,且对Th1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4.
哮喘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毅  张蔓莉  陆美琼 《广西医学》2009,31(4):543-544
目的探讨几种细胞因子在哮喘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3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IL-4(白介素-4)、IL-10、IL-13、IFN-γ(干扰素-γ)、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与35例健康儿童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中TNF-α、IL-4、IL-13均显著升高(P〈0.05),IL-10、IFN-γ明显减低(P〈0.01);与急性发作期比较,缓解期的TNF-α、IL-4、IL-13均显著下调(P〈0.05),IL-10、IFN-γ显著上升(P〈0.05)。结论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的免疫网络调控异常可能是导致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与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γ-干扰素(IFN-γ)及Th17细胞因子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80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IgE、IFN-γ及Th17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3]等水平,并分析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血清IgE、IL-17、IL-2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呈递增趋势;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gE、IL-17、IL-23水平与成人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IgE、IL-17、IL-23三项联合指标诊断轻中度成人特应性皮炎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明显高于IgE、IL-23诊断的AUC(P<0.05),而诊断中重度成人特应性皮炎AUC为0.838,明显高于IL-17、IL-23诊断的AUC(P<0.05)。结论: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IL-17、IL-23水平呈现不同程度升高,并与患者的疾病轻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1型辅助性T细胞(Thl)(包括IL-2、IFN-γ)和2型辅助性T细胞(Th2)((包括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UA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近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UAP患者40例(UAP组)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8例(SAP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中的IFN-γ、IL-2和IL-10水平,并观察UAP患者3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UAP组血清中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P组(P均〈0.05)。UAP患者中,有心脏事件患者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患者(P均〈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脏事件患者(P均〈0.05)。结论外周血中Thl和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有关,可反映冠心病患者临床病情,对判断UAP患者近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γ 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以进一步研究MPP 的发病机制。 方法 选取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90 例MPP 患儿作为MPP 组,依据病程分为MPP1 组(<7 d)、MPP2 组 (7 ~ 14 d)和MPP3 组(15 ~ 30 d),每组30 例。对照组为同期非MPP 且需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治疗的患儿。 留取血清和BALF 进行相关细胞因子测定。结果 MPP 组患儿血清TNF-α、IFN-γ 和IL-4 水平较对照组 升高(P <0.05);MPP1 组TNF-α 和IFN-γ 水平最高(P <0.05),MPP2 组细胞因子IL-4 水平最高(P <0.05)。 MPP 组患儿BALF 中TNF-α、IFN-γ 和IL-4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MPP1 组TNF-α、IFN-γ 升 高最明显(P <0.05),MPP2 组IL-4 水平最高(P <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与BALF 中炎症因子 表达有相关性(r =0.939、0.958 和0.912,均P =0.000)。结论 细胞因子TNF-α、IFN-γ 和IL-4 在MPP 患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升高,病程<7 d 以细胞因子TNF-α、IFN-γ 升高为主,病程7 ~ 14d 以细胞因 子IL-4 升高为主,提示细胞因子在MPP 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对慢性湿疹患者外周血十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西替利嗪+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肌肉注射O.9%氯化钠注射液。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对外周血IFN-γ和IL-4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IFN-γ、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FN—γ及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可通过有效逆转外周血淋巴细胞的IFN-γ、IL-4表达异常,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治疗慢性湿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细胞(NKT)在髋关节骨关节炎(HO)患者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HO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内NKT及其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4(IL-4)的含量。并与4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及HO组患者NKT及IFN-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L-4的比较方面,R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HO组IL-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治疗后RA及HO组NKT、IFN-γ及IL-4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上升,均以HO回升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RA组IFN-γ频率较前无统计学变化,而HO组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HO组IFN-γ频率明显高于RA组(P=0.006)。结论 NKT在HO免疫机制当中起到重要作用,其细胞因子IL-10在HO与RA的鉴别起到重要作用,且IFN-γ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冯星来  陈晓钟 《浙江医学》2014,(24):1993-1996
目的评价治疗前血清Th1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浓度在鼻咽癌放化疗中对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使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检测8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Th1细胞因子水平,使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COX回归法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总生存(OS)之间的关系。结果非角化性鼻咽癌上IFN-γ水平较角化性癌升高(P=0.012);Th1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放化疗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NF-α高浓度组患者预后明显不如低浓度组(P=0.015),治疗前IL-2高浓度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低浓度组(P=0.048)。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TNF-α及IL-2水平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