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研究紫花香薷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花香薷叶、茎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紫花香薷叶茎共分析出40种挥发性化合物,以单萜和倍半萜为主。其中26种化合物是两个部位均有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有D-柠檬烯(叶9.368%、茎4.351%)、(Z)-β-柠檬醛(叶18.10%、茎8.097%)、柠檬醛(叶14.59%、茎10.84%)、(Z)-罗勒烯异构体混合物(叶16.83%、茎5.355%)、(E)-香叶醇(叶5.152%、茎3.397%)、石竹烯(叶3.154%、茎7.40%)及(Z)-β-法尼烯(叶13.59%、茎32.32%)等7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油80.784%和71.76%。紫花香薷叶鉴定出36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8.862%,单萜类占72.22%,倍半萜类占19.416%,紫花香薷茎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6.277%,单萜类占42.578%,倍半萜类占46.735%。两个部位所含有成分的种类与含量显著差异。结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紫花香薷具有潜在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败酱属药用植物中含有皂苷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油和有机酸类等主要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镇静、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及调节免疫系统、调节循环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综述了9种、3亚种败酱属药用植物的生药资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糙叶败酱碱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unge)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其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I)、齐墩果酸(II)、槲皮素(III)、N-苯甲酰基苯丙氨酸-2-乙酰胺基苯丙醇酯(IV)。结论所得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IV为一个新的生物碱,命名为糙叶败酱碱(patriscabratine)。  相似文献   

4.
糙叶败酱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unge为败酱科败酱属Patrinia植物,异名鸡粪草(《本草原始》)、箭头风、臭罐子等,俗名脚汗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茎粗短,根粗壮圆柱形,具特异臭气,分布于河北、山西及甘肃等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糙叶败酱药材中异白花败酱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定性鉴别糙叶败酱药材中的异白花败酱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溶液(pH2.5)=7:93,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30℃。结果:糙叶败酱药材中异白花败酱醇的TLC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好;异白花败酱醇的进样浓度在0.2~1.2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RSD=2.84%(n=9)。结论:所建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糙叶败酱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白花败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的稀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四个成分(A,B,C与D),经光谱分析和衍生物的制备,证明成分C与D系新的环烯醚萜类(iridoids)成分,分别命名为白花败酱醇(villosol,Ⅳ)和白花败酱醇甙(villosolside,Ⅴ),并证明了二者的立体结构。前者为后者的甙元。另外二个(A与B)分别为棕榈酸和齐墩果酸。  相似文献   

7.
威弛搽剂治疗家兔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糙叶败酱中环烯醚萜苷元成分体外抗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26作用和对小鼠结肠癌(C26)移植性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研究糙叶败酱中环烯醚萜苷元PS-Ⅰ和BJ3401对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26生长的影响;于F1小鼠皮下注射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26)建立小鼠结肠癌移植性肿瘤模型,观察糙叶败酱中总环烯醚萜苷元对结肠癌移植性肿瘤小鼠的影响。结果:环烯醚萜苷元PS-Ⅰ、BJ3401可显著抑制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26的生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总环烯醚萜苷元可显著减轻荷瘤鼠瘤重。结论:糙叶败酱中环烯醚萜苷元具有抗结肠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鸭儿芹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鸭儿芹根、茎、叶、果实中的挥发油,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鸭儿芹根挥发油检出28个峰,鉴定出2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86.66%;鸭儿芹茎挥发油检出27个峰,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88.01%;鸭儿芹叶挥发油检出27个峰,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4.03%;鸭儿芹果实挥发油检出26个峰,鉴定出26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88.32%。鸭儿芹全株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各部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倍半萜化合物,含有少量的单萜。其中22种化合物为各部位共有,化合物19、23只存在鸭儿芹根挥发油,香树烯、化合物25、红没药醇只存在鸭儿芹果实挥发油,因此它们的种类及相同化合物的含量有一定差异。结论 鸭儿芹挥发油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全草入药有其合理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鸭儿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宽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Boiss.)根茎和根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共检出217个色谱峰,初步鉴定出10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8·30%。结论宽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两者分别占总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41·30%和32·65%。这与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占总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13·63%和67·93%不同。(1R)-α-蒎烯(3·98 %)、桧烯(2·51 %)、(1S)-β-蒎烯(5·78 %)、m-月桂烯(4·05 %)、柠檬烯(3·55 %)、3,7-二甲基-1,3,7-庚三烯(3·98 %)、γ-萜品烯(8·70 %)、茴香醚(1·78 %)和(1S)-桥环醋酸冰片酯(2·62 %)为单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主要成分;( )-β-榄香烯(1·17 %)、异愈创木烯(1·40 %)、( )-β-没药烯(1·21 %)、(±)-榄香醇(1·42 %)、愈创木醇(1·14 %)、去羟基异菖蒲二醇(1·13 %)、( -)-土青木香烯(1·99 %)、异愈创木醇(9·48 %)、γ-桉醇(1·77 %)、愈创木-1(10)-烯-11-醇(1·12 %)和α-没药醇(5·35 %)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狭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Ting ex H. T. Chang)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42个色谱峰,初步鉴定出8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5·77%。结论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两者分别占总油中化学成分的13·63 %和67.93 %。(1S)-β-蒎烯(1·67%)、3-蒈烯(1·05%)、柠檬烯(1·22%)和1S-endo-醋酸冰片酯(1·68%)为单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 )-β-榄香烯(6·78%)、苜蓿烯(1·54%)、α-石竹烯(2·64%)、异大香叶烯D (1·67%)、桉烷-4 (14),11-二烯(2·36%)、α-芹子烯(2·42%)、δ-杜松烯(1·55%)、3,7,11-三甲基-2,6,10-十二烷三烯-1-醇(1·03%)、(±)-榄香烯(5·18)、(-)-匙叶桉油烯醇(1·40%)、愈创醇(3·81%)、去羟基异菖蒲烯二醇(1·06%)、γ-桉醇(1·05%)、α-桉醇(7·97%)、异愈创木醇(3·09%)和胡萝卜醇(2·30%)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总挥发油中,反式肉桂酸异丙酯占11·3%,为所有化合物中含量最高者。  相似文献   

11.
罗星云 《中国药师》2014,(10):1659-1661
目的:对广西莪术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与其传统的用药部位块根和根茎的挥发油成分对比,寻找广西莪术叶作为代替性药材的可能性,尽可能的扩大广西莪术的药用部位,提高广西莪术整株植物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GC/MS方法比较叶与根茎,块根的化学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广西莪术叶中分离得到38个色谱峰,鉴定出26种成分。结论:首次从广西莪术叶中鉴定出26种挥发性成分,叶中所含成分与根茎、块根的差别较大,但也含有部分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12.
GC-MS法分析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花丹参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丹参根、茎、叶及花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各部位挥发油进行分析,利用面积归一化法分别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白花丹参根、茎、叶、花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39、33、21、28种成分。白花丹参根、茎、叶、花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差别很大,除大根香叶烯D为共有,且在茎、叶、花中相对质量分数都较高外,其它主要成分均不同。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白花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败酱科败酱属的八种植物进行了生药形态组织的比较研究和描述,讨论了几种败酱根茎中周皮的发生部位以及木质部中薄壁组织环带的发生与发展,并指出北京延庆县采到的双蕊败酱与从其模式标本产地辽宁老铁山采得的标本虽然形态上相同,但组织构造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北柴胡地上地下部位挥发油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比较北柴胡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挥发油类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北柴胡地上与地下部分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提取的北柴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鉴定出25个化合物,地下部分鉴定出14个化合物。结论北柴胡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挥发油类成分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吉林栽培西洋参挥发油成分的新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装置分离分析了吉林栽培西洋参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定出37种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有26种,约占总挥发油的75%,为西洋参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同时探讨了倍半萜类及皂甙的可能生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16.
秦艽与龙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秦艽和龙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体内外抗炎活性。方法超临界CO2萃取秦艽和龙胆地下部分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萃取物的成分;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炎症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观察所得挥发油体内外抗炎活性。结果所得挥发油透明、橙黄、有浓郁的香味。通过GC-MS分析,从秦艽和龙胆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9个和40个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秦艽和龙胆挥发油均能显著抑制由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NO释放和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秦艽和龙胆挥发油在体内外均显示了出色的抗炎活性,有望从中分离新的抗炎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谢彬  顾健  谭睿  曹雨虹 《中国药房》2014,(3):260-261
目的:研究藏药打箭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打箭菊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从打箭菊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0个组分,鉴定了其中26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1.137%。主要成分有棕榈酸(41.530%)、亚麻油酸(13.659%)、顺式-β-合金欢烯(6.250%)、正二十三烷(4.899%)、肉豆蔻酸(3.465%)、二十九烷(2.783%)、正十五烷酸(1.460%)、植酮(1.218%)等。结论:藏药打箭菊挥发油中含有多种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成分,该试验可为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秦岭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从秦岭大黄(RheumqinlingenseY.K.Yang,D.K.Zhanget.J.K.Wu)根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即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酚-8-O-β-D-葡萄糖甙(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利用GC-MS-D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27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