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方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探讨不同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使用天数、堵管、肿胀、浅静脉炎的影响。将300例行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病人随机分为ⅠA、ⅠB、ⅡA、ⅡB4组,对留置针上小开关的关闭方法进行观察和对照。结果 改变浅静脉留置针上小开关关闭顺序,可使封管操作简单化;而改变浅静脉留置针上小开关关闭位置,可有效减少堵管发生率,增加静脉留置针留置天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术后应用止血药的患者采用不同肝素封管液封管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术后留置周围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输液结束时以20AxaIU/ml低分子肝素钠稀释液0.5ml封管1次,对照组输液结束时以62.5U/ml肝素钠稀释液2~3ml封管1次.观察留置时间与堵管率.结果实验组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00;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封管液封管可有效延长术后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液和封管位置对封管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1组、A2组、B1组和B2组,均为25例。A1组与A2组采用同种封管液,两种封管位置;B1组和B2组采用同种封管位置,两种封管液,对比其封管效果。结果:A1组的堵管发生率为4.0%,A2组为28.0%,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1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5.12±1.36)d,B2组为(3.05±1.35)d,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B1组的堵管发生率为8.0%,B2组为32.0%,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封管时,使小开关的封管位置尽可能靠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位,可取得较佳的封管效果;肝素盐水较0.9%的氯化钠溶液的封管效果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静脉留置针正压封管方法的优劣。方法将100例使用BD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国BD公司静脉留置针培训的封管方法进行脉冲方式带液拔针正压封管;观察组采用改良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进行脉冲方式推注肝素钠封管液快速直接推注正压封管。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封管成功率、护士对2种操作方法的满意度、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率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封管时间、封管成功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护士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管后堵管率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静脉留置针正压封管方法易于掌握,简单易行,护士满意度高,同时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封管成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留置针所致血管动脉瘤和血栓的病理改变及其与留置针封管次数和封管液浓度的相关性,以确定合适的封管次数和封管液浓度,减少动脉留置针造成血管损伤的因素.方法 将种系相同,体重相近的大耳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取兔双耳的中央动脉作为实验血管,置动脉留置针.分别采用不同的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各组均保留至96 h,以穿刺点为起点向上沿留置动脉方向取2 cm×1 cm含穿刺动脉血管和耳廓组织的标本做病理切片,观察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结果 三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0%、65%和55%,第一和第二组动脉瘤发生率经X2检验,X2=6.99,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第二和第三组动脉瘤发生率经X2检验,X2=0.921,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0%、40%和35%,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封管次数与动脉瘤产生呈正相关;改变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不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封管时小开关夹闭时机对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肢浅静脉留置针100例,以抛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封管时,边注入封管液边退出针头,然后夹闭留置针上的小开关;观察组封管时,在推注封管液过程中夹闭小开关后,再边注入封管液边退出针头.结果 观察组留置针管腔内的回血率,留置针堵塞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留置针小开关应在封管液推注过程中夹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预冲式封管液在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封管液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5年11月在神经内科收治并采用留置针输液的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10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用5 ml预冲式封管液封管,对照组用10 ml预冲式封管液封管,观察2组留置针堵管、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选用10 ml预冲式封管液在预防堵管、静脉炎发生率方面较5 ml预冲式封管液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留置针宜选用10 ml预冲式封管液作为封管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肝素对患儿留置针封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0例、C组29例,分别给予15 U/ml、20 U/ml和25 U/ml肝素封管液3 ml封管,观察比较三组堵管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三组堵管发生率及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25 U/ml肝素封管液3 ml封管,可有效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肝素封管液和0.9%氯化钠封管液在肝硬化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07年6月~2008年5月对200例需输液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输液后用0.9%氯化钠10ml封管,对照组用肝素溶液2ml封管,两种封管液均从肝素帽处均匀推注。结果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封管时间及静脉炎、外渗、堵管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出血倾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0.9%氯化钠封管可有效避免加重出血的问题,因此对肝硬化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采用0.9%氯化钠封管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封管方法和输入不同液体对置留针留置时间及发生堵管、肿胀、浅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神经外科住院病人按输入液体种类分为A组和B组.每组根据不同封管方法又分为AⅠ、AⅡ组和BⅠ、BⅡ组.结果 在输入普通等渗液体时,生理盐水封管与肝素盐水封管效果差异不明显.但在输入刺激性较大的液体时,肝素盐水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封管.结论 在使用静脉置留针进行封管时,应综合考虑到病种、液体性质及病人体质,选择适合的封管液,才能延长保留时间,降低堵管和浅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肝素钠和生理盐水在静脉留置针封管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JFD、CSJD、CBM等数据库中关于静脉留置针肝素钠和生理盐水封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4.2.1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堵管率、平均封管时间、平均留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出血率5个方面来反映不同封管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5篇研究(1 5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封管液在堵管率、出血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静脉炎发生率、平均留管时间、平均封管时间方面,两种封管液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生理盐水相比,肝素钠可降低静脉留置针封管的堵管率,但却增加了出血率;在静脉留置留管时间上、静脉炎发生率及平均封管时间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种封管液对小儿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需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1、2、3三组,分别采用50 U/ml的肝素钠盐水、10 U/ml的肝素钠盐水和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对三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1组的留置时间明显优于2、3组(P0.05),三组之间静脉炎和堵管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 U/ml肝素盐水封管效果优于10 U/ml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含无菌生理盐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和常规肝素稀释液两种不同方法行留置针封管的效果。方法我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住院使用留置针的31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分别使用常规的肝素稀释液和含无菌生理盐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进行留置针冲管、封管维护,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发生率、封管时间。结果 B组封管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通过规范的使用管理,能达到较好的留置针维护作用,同时节约人力成本,避免了肝素液行留置针封管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理想的封管方法.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封管方法,实验组采用脉冲式封管,边推边退针至针斜面至肝素帽内,再推1~2ml封管液.比较两组静脉留置时间、堵管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堵管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的封管方法优于传统的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用BD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对检验值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患者采用BD静脉留置针在同部位、连续时间、抽取等量血标本,分别放入标为1,2,3号试管.1号为无封管保留液,2号为含肝素稀释液封管保留,3号为抽弃肝素稀释封管保留液;同时检验电解质,对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含封管液与无封管液组比较,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抽弃封管液组与无封管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静脉留置针采含封管保留液的血标本,除钠、氯外,均有明显影响,其检验值相对降低;保留封管液1 min后,先抽弃含封管液的血1 ml,再取血标本,不影响检验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方法将400例应用浅静脉留置针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正压封管、冲管、消毒、更换输液器。观察组采用新的护理方法:封管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推封管液,至1 mL时边推注射器边距留置针近端(约1~1.5 cm)处关紧小开关后再拔除注射器;对肝素帽先用酒精棉球擦试10 s后再用0.5%碘伏消毒2次;持续输液者,对穿刺肢体间歇性地进行湿热敷,每2小时1次,每次20 min,并嘱患者保持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换药时改变导管圆盘的固定位置。观察比较2种护理方法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堵管、液体外渗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引起的静脉炎、堵管、液体外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新的护理方法可减少静脉炎、堵管及液体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黄凌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7):2599-2599
目的 通过对留置针采用不同的方法 封管,应用循证护理探讨最佳方法.方法 将120例患儿分为2组,实验组封管过程中缓慢推注,推注到1/2~1/3时夹管,应用刺激性药物者先用生理盐水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 封管.对2组3~4 d发生堵管与渗漏的例数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60例患儿中2 d内无一例渗漏、堵管,3~5 d,内拔管,均无静脉炎及局部感染现象.3 d内实验组因堵管或渗漏拔管者4例,对照组13例,x2=5.551,P<0.005.4 d内实验组堵管7例,对照组19例,x2=8.539,P<0.005.结论 新的封管方法有利于留置针留置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术后静脉留置针不同送管时机及封管方法对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分别采用不同送管方法进行留置针穿刺和不同推注方法封管,观察穿刺成功率和不同推注方法封管后堵管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封管后不同时间堵管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正确掌握送管时机和封管方法是确保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关键,准确掌握封管液推注速度可有效延长留置时间和减少堵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在静脉留置针封管中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留置针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进行封管,对照组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留置针堵管率、平均每次封管时间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静脉炎发生率及堵管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每次操作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应用在静脉留置针封管中安全、有效,节省护士操作时间,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使用肝素封管液与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两种封管方法的效果,选择最佳封管方法.方法深静脉置管术病人70例分为两组,肝素封管液每次4ml,封管时边推液边退针;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次用0.9%生理盐水4ml冲洗中心静脉导管内残余药液.对中心静脉导管堵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与肝素封管液相比堵管率低,优点显著,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结论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堵管率低于肝素封管液堵管率,提示我们为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最好采用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作为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