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杨真晖  黄泳 《国医论坛》2007,22(2):15-15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是指根本、开始,对应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井穴;"本"是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根"与"本"部位都是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气,为经气之所出.但我们知道,十二经脉中除手三阳与足三阴6条经脉是从四肢发出外,足三阳经与手三阴经并非如此,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少阴心经起于胸中等.也就是说,经脉未必都是起源四肢,可是为何井气都起于四肢"本根"部发出的井穴呢?  相似文献   

2.
杨力 《科学养生》2016,(11):28-29
正手太阴肺经起始于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下行沿着上臂内侧,走在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大拇指方向),进入寸口(手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上向大鱼际部(手掌大拇指方向较丰厚的肌肉,因为像鱼肚而得名),沿边际,出大指的末端。肺经的支脉是从腕后走向食指桡侧(大拇指方向),出其末端,在此经气接手阳明大  相似文献   

3.
<正>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支脉,源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是十二经脉别行的通路,所以也称为别行的正经,因而它的命名随十二经脉。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斜行支脉,呈网络一样遍布人体各部,主要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所以通常称为十五络脉。因络脉从其经脉的络穴处别出,故以这个经命其名。经别与络脉均属十二经脉的支别,它们都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为何二者名称不一?  相似文献   

4.
由于气血流注的物质基础及其范围的不同,十二经脉的经气存在着3种不同的流注方式:根据营气在十二经脉之间的逐经循行而产生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它活动的范围是在整个十二经脉之间;根据卫气在其中某一条经脉的运行情况来确定的标本根结理论,它活动的范围只局限在一条经脉之中,用以强调四肢末端是该条经脉的根本所在,在临床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五输穴理论是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表现,它在根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四肢远端腧穴的重要性,用以说明在具体的某一条经脉中,随卫气运行的气血(主要是血)的运行方式,强调位于四肢末端的井穴是该经脉气血产生运动的根源,四肢末端腧穴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刺井浅议     
袁军  李梅 《河北中医》2003,25(5):374-374
井穴是五输穴之一 ,位于人体四肢末端 ,是脏腑经脉之气所出之地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兹就其临床所用略陈管见。1 井位四末 ,类同根结之“根” ,标本之“本”《灵枢·根结》记载 :足六经之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窦汉卿《标幽赋》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脉的“四根” ,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灵枢·卫气》论述十二经之标与本 ,也以“四肢为本”。从上可以看出 ,根者、本者其位在末 ,皆十二经脉之气始生始发之地 ,为经气之所出。根结、标本理论说明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更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因此 ,在临床上针刺五输之井穴 ,功…  相似文献   

6.
正阳明经自食指桡侧(挨着拇指的一侧)顶端,沿着食指桡侧上行,经过第一、二掌骨(食指拇指延伸到手掌的部分)之间,进入两筋(翘起拇指出现的两条明显的肌腱)之中,向上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向后与脊柱上的大椎穴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络肺脏,通过膈肌,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  相似文献   

7.
手术陰经之孔穴手太陰肺经起于中焦(即胸骨剑状突起与脐之中间)络大肠,循胃口,属于肺、循行肺系,过喉咙,出于前胸之外方,通过腋窝、上膊之内侧、肘窝,沿前膊之前桡骨侧下行,通过桡骨茎状突起之内侧并第一掌骨之前内侧,终于拇指桡侧爪甲根部。其支络由列缺部出桡骨背侧,于食指桡侧爪甲根部之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相似文献   

8.
古人认为眼是五脏的精华,它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多数都以眼部作为集散处所的,有的经脉虽然没有集中或经过眼部附近,但从脏腑表里相通的关系来说,可以说所有的经脉和眼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连。例如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以及任脉、阳蹻、阴蹻脉与阳维  相似文献   

9.
与《对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之浅见》一文的磋商贵刊1995年第1期刊登田岳凤同志《对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之浅见》一文,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或头面部交接时,均有一明确的交接穴位,而手少阴心经止于小指桡侧少冲穴,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经络学角度探讨肺与大肠及其经脉在病理状态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传统的切诊方法,对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及背俞穴进行循经切按,记录异常反应,发现病变经脉及有异常反应的背俞穴。结果:异常经脉以肺经为首,其次为大肠经、脾经,继之为肝经、胃经和三焦经;背俞穴的异常反应主要出现在肺俞,其次为大肠俞、脾俞。结论:根据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经络腧穴切诊的诊察结果,初步说明肺及其经脉和相表里的大肠及其经脉在病理状态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络状态。方法:应用八十道同步经络能量检测仪检测井穴、原穴的能量值,根据能量值的差异观察经络的虚实状态。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分布无论井穴、原穴均表达上实下虚,手经实象、足经虚象;左右经脉有程度差异;手经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排序为首,原穴足少阳胆经排序为第一异常。结论:61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检测提示左右井穴与原穴均为上实下虚的表达,其中足少阳胆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异常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针刺十二井穴治疗脑中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三大疾病中发病最快、恢复最慢、死亡最多、致残最重的病种,给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痛苦和负担,给家庭与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据WHO公布的资料显示[1],在57个国家中,有4 0个国家把脑卒中的死亡率列入了第三位,其中在我国和日本已占首位。井穴为五输穴之一,多位于爪甲之侧、四肢末端,为十二经脉阴阳之气始发之处,经脉之气交接于四末之所在,所以井穴多用于治疗脏病重症,尤其多用于治疗脑中风急症,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在现代实验研究中也发现了针刺十二井穴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傅云其 《中医杂志》2008,49(10):882-883
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形成表里络属的关系,沟通了表里内外的关系,密切了脏腑与表里两经的联系.笔者在临床中以表里经荥穴合用为主治疗内科杂症,疗效颇佳,现将验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少商穴,又名鬼信,为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位于大拇指的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少商穴属于太阴肺经,为井穴,为本经脉气始发之处,是古人治疗癫狂等神志病的经验穴,也是治疗咽喉肿痛的要穴。如《玉龙歌》日:"乳鹅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  相似文献   

15.
十二经脉交会规律初探241000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黄红十二经脉指手足三阳经脉及手足三阴经脉,在经脉循行上它们虽在起止处互相联结成“如环之无端”外,还在别处彼此相交。《灵枢·经脉篇》明确指出两经相交的如脾足太阴之脉“交出厥阴之前”,三焦手少阳之脉“交出...  相似文献   

16.
房繄恭教授认为,肺、心、肾脏器受外邪的侵扰,均会影响声音的发出,依据经脉循行及经脉与脏腑的联系,提出治疗暴喑从经络入手.因暴喑属实证,故以清热泻火为主,确立滋阴清热,利喉开喑的治疗原则,结合针刺放血疗法以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泻热解毒、调和气血等作用.经络辨证时,针刺多选心经通里、肾经太溪、任脉廉泉,放血疗法以肺经的井穴少商、大肠经的井穴商阳以及督脉大椎穴为主.  相似文献   

17.
"肺与大肠相表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脉互相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生理与病理方面互相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下降,大肠才能传递糟粕,大便得以通畅。二者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表里的互相联系上极为密切,而源于《内经》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也在现代生理、  相似文献   

18.
彭楚湘 《中医药学刊》2004,22(2):370-371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  相似文献   

19.
<正> 足少阳胆经是十二经中在头面部循行较为复杂的经脉之一,历代医籍记载与图示各有出入,使不少入门习医者颇感困惑。最新修订的中医教材《针灸学》,虽在描述上以《灵枢·经脉篇》为主要依据,但其图示是不尽附合经旨的(见图1)。图中可见,足少阳胆经在头面瞳子髎与听会之间这段经脉中,出现了经脉与支脉在同段经中逆行反向的循行。我们认为这给学习针灸经络的人,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为此,试就胆经头面部之循行叙管见如下: 首先,十二经脉的走向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具体地讲,营气又叫血气,其在经脉中的流注次序是:它起源于手太阴肺经,按十二经传注到足厥阴肝经,复注于手太阴肺经。这样,构成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联接而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血气传注系统,既然这是条公认的规律,那么同经脉中血气反向对流则是不能成立的。再从古人对“迎随补泻”的论述看,尽管历代医家对此持不同见解,然而大多数医家对经  相似文献   

20.
正十二井穴是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通道。三棱针针刺井穴放血可起到退热、止痛、解毒、泻火、止痒、消肿、治麻、镇吐、止泻、急症解救等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由于十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丰富,对于疼痛的感觉更敏感,因此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其应用的频率。鉴于此,如何在井穴放血时使疼痛感减轻,甚至达到无痛化,就变得尤为重要。导师李岩主任医师,为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入室弟子、学术继承人。导师在贺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