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收治的40例(40眼)感染性眼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所致感染性眼内炎24例,内眼手术后眼内炎8例,内源性眼内炎8例.其中主要致病原因为眼外伤,占60.00%.40眼中17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9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或环扎硅压,8眼单纯接受玻璃体腔注药术,2眼接受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出术,3眼单纯接受药物治疗,1例放弃治疗.治疗后6眼获得0.2以上视力,5眼获得0.01~0.2的视力,18眼获得手动一数指视力.结论:根据眼内炎的病情,及时应用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除术以及硅油填充,有利于改善眼内炎的治疗效果,但有效预防是减少感染性眼内炎的最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眼球穿通伤后节异物对视功能危害较大,若合并感染性眼内炎,更可致视功能甚至眼球的丧失。选择适当术式,尽快取出异物,清除感染的玻璃体,是使合并症对眼球的损害减少到最小程度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自1996年7月~1999年12月对眼球穿通伤、后节异物合并感染性眼内炎31例31只眼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异物摘出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护理方法。方法:对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抗感染治疗与护理有效,1例经抗感染,再次手术无效。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功能的眼科急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和护理对抢救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黄薇 《当代护士》2016,(9):79-80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中前房注入头孢呋辛注射液预防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科从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的324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2例。术后随访3个月,其中对照组成功随访140例,观察组成功随访1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术后用眼内平衡液封闭切口。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前房注入1.0 mg的头孢呋辛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球结膜水肿、疼痛、视力下降、睫状充血、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球结膜水肿10例,疼痛15例,视力下降4例,睫状充血5例,前房积脓2例,玻璃体混浊6例,感染性眼内炎2例;观察组球结膜水肿2例,疼痛4例,视力下降1例,睫状充血2例,无前方积脓,玻璃体混浊2例,无感染性眼内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孢呋辛注射液注入前房对预防白内障术后预防感染性眼内炎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总结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下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18例视力光感的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围手术期的护理:优化护理流程,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及时安排手术,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术后关注玻璃体和前房细菌及真菌的培养结果,并及时调整用药;做好出院指导。18例感染性眼内炎均得到控制,17例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3例视力0.3以上,1例严重眼外伤患者视力下降,全部病例随访6~12个月,视网膜均在位。  相似文献   

6.
自1970年Machemer发明玻璃体注吸切割器(Vitreours Infusion Suction Cuter)以来^[1],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玻璃体手术。随着玻璃体手术的进展,眼内炎的救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手术排除玻璃体腔积脓,消除致病菌,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0例30只眼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病原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同仁医院2002年2月至2005年11月入院治疗的眼内炎患者107例10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3人94眼,女14人14眼。除2例眼内炎症过重行眼内容摘除术、1例回当地手术外,其余均行玻璃体切割术,随访5~51个月(平均13个月)。房水/玻璃体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伤性眼内炎78例中35例微生物检查阳性(44.87%),其中球菌16例(45.71%),杆菌11例(31.43%),真菌4例(11.4%),混合感染4例(11.4%)。内源性眼内炎9例,培养阳性7例8眼(7/9),其中真菌3例、球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05眼手动以上视力者86眼,其中26例达0.1以上。结论眼球穿通伤是眼内炎的最主要原因,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能挽救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2 000例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9例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滤过性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滤过泡漏造成的薄壁滤过泡的存在是发生眼内炎的最主要因素,及时修补滤过泡、有效控制眼压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结论加强青光眼术后的病情观察、注意用眼卫生、定期门诊复查、积极配合抗感染治疗,争取对滤过泡感染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葡萄膜与视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即眼内炎 ,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眼内感染。由于眼球对感染的自然抵抗力差 ,眼内结构易受细菌、霉菌、病毒及其毒素所致炎症的损害 ,各种治疗方法常较难控制感染的发展 ,可致患眼失明。 2 0世纪 70年代封闭式玻璃体切割手术问世后 ,应用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 ,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对我院1996~ 2 0 0 0年 36例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 36例 ,男2 8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5 5岁。其中 17例球内异物 ,16例眼球穿…  相似文献   

10.
化脓性眼内炎是眼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因病原菌随致伤物直接进入眼内,使眼内组织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损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会引起视功能的严重丧失,甚至眼球萎缩.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1],我院2005年2月-2006年1月为30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眼内炎(endophthalmitis)是指由眼内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房水或玻璃体液感染,其病程发展迅速会导致视力丧失甚至需要摘除眼球。因此,病因的早期和准确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眼内炎的关键。常规眼内炎病原学检测包括房水和或玻璃体液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检测,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微生物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1]。本文就眼内炎病原学检测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综合优质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0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0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其中23例(22.55%)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年龄≥70岁、玻璃体溢出、糖尿病史、手术时间≥1 h、普通白内障摘除法手术为其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及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与其年龄、基础病史、手术方式、时间及玻璃体溢出情况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危险因素给予综合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炎症因子指标,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眼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实施白内障手术的20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15例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占0.75%,男性患者8例,占83.33%。女性患者7例,占16.67%。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患有糖尿病、玻璃体有溢出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相关因素。经过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超过10分钟、没有在专业手术室进行手术和在麻醉剂开启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发生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还有外在因素,对于外界因素要进行相应的干预,从而降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几率,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马扣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289-1291
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02%~0.5%。虽然其发生率较低,但严重破坏眼球组织,损害视功能。若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可望保留部分视力,否则,将导致视力丧失和眼球萎缩的严重后果。因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科急症,也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难题。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可源内眼手术之后,也可由于眼外组织,为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我科近五年来收治的16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菌谱、药敏性,分析影响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本院眼科住院的20 7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眼内炎组(n=83)和非感染性眼内炎(n=20 667)。统计其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标本中致病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记录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眼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ROC检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83例(0.04%)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83例送检标本中,检出病原菌株49株,阳性率为59.04%。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65.31%,革兰阴性菌占比26.53%,真菌占比8.1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加替沙星敏感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敏感性最高,曲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年...  相似文献   

17.
任丽宏 《护士进修杂志》2014,(12):1120-112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32例(3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采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进行观察。结果32例患者中,29例炎症治愈,大部分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眼前手动5眼,眼前指数18眼,0.1~0.3者6眼。结论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病情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外伤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及玻璃体类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3例(23眼)儿童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性别、年龄、外伤类型、病原体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以未成年男性多见,外伤类型以一次性注射器外伤为主;病原体检查阳性率为34.8%,其中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分别有3例和4例;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有效的方法。结论:儿童外伤性眼内炎应尽早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并联合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因病原菌在眼内繁殖并产生毒素、诱发炎症介质,会使脆弱的视神经感觉细胞损伤.由于存在血眼屏障,局部和全身使用的抗生素极难进入眼内达到有效浓度,无法及时杀灭病原菌,炎症常难以尽早控制,最终视力丧失,眼球萎缩.随着玻璃体切除技术的进展,感染性眼内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王红 《天津护理》2012,20(6):428-429
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以下简称眼内炎)是指发生在白内障摘除术后6周内的眼内液或眼内组织的炎症反应。多数发生在手术后1~2周内,常致患眼失明,甚至丢失眼球。据统计2000~2003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是0.265%,是90年代发病率0.087%的2.5倍,这可能由于自愈合透明角膜切口术式使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