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多种病因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疾病,是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并对本病有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强调指出五脏柔弱在消渴病  相似文献   

2.
对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二条“千般难 ,不越三条”中的“三条” ,明清注家多解为“三种病因”。新中国成立以后 ,部分注家认为把“三条”注为“三种病因”并不恰当 ,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然而 ,其论述不甚详尽。本人认为 ,《金匮要略》中的“三条”作为病因分类 ,其分类不合理 ,即“三条”不是“三种病因” ;在此条 ,仲景阐明了分析疾病的一般方法 ,即从病因和病位传变两个方面分析所有疾病的方法 ,而不是讲述病因分类。1 非因的理由 :分类不合理《金匮要略》“三条”不是三类病因 ,依据是 :作为病因分类 ,“三条”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三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6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大偻)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病不明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独立性、全身性疾病,属于风湿类疾病中的一种。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常累及其他关节和内脏,最后可因脊柱强直而致残,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认为病因在遗传基础上,再加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病。大偻属中医痹证一肾痹范畴,又称“龟背风”、“竹节风”、“骨痹”。早在《内经》中就有“脊以代首,尻以代踵”的记载,并认为本病为肾督亏虚,湿浊阻滞所致。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基础》第七章治则的教学实践中,对治病求本如何理解的问题,其说法不一,大致归纳起来有三、一种认为“本”是病因,如1978年版《中医学基础》说:“治病求本,就是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第二种认为“本”是本质、如广西中医学院编《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说:“治病求本、就是治疗疾病首先要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本质治疗”。第三种认为“本”为阴阳。上述认识,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本”的看法,但没有统一的认识,为澄清“本”的概念、准确讲授这个问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主要表现是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糖尿以及血糖增多。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本病的记载和论述,根据本病的特点,当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或“消瘅”的范畴。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素问》和《灵枢》中不仅有临床表现方面的记载,也有病因方面的认识。以后历代对本病的论述更为详尽。如《金匮要略》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外台秘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它是由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所得的一种或多种病变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梁代《名医别录》中记载独活:“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明确“痛风”是指关节疾病的一种病理表现。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对“痛风”做了进一步的阐明。朱丹溪认为,痛风病因病机有风、痰、湿、瘀之分。李东垣指出:“痛风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其后,明代孙一奎、张介宾,清初喻嘉言等皆宗其说。  相似文献   

7.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对手足口病的专门记载,但在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载有“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疱,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病疱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基本概括了本病的疱疹特点。后世温病学派将皮疹类疾病列为温病的重要内容,故目前国内学者多数认为本病当归属中医“时疫”、“春温”、“温病”、“湿温”范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复习,认为在张仲景论著中蕴含着“一分为三” 的辨证思想,具体体现在病因、阴阳、病位、病性、病程、病情及疾病分类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结节性红斑是一常见的急性炎症性发疹性疾病,病因复杂,常与许多疾病并发。多伴有关节肿痛,发热等全身症状,随红斑再发而反复。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系风湿热痹,热在营血,兼有痰浊血瘀,治疗以清热凉血,祛湿散结,化瘀通络为主。我们参考了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介绍的“丁氏清络饮”,治疗结节性红斑四例,获满意疗效。 方药组成及用法。地骨皮、白薇、生地、公英、  相似文献   

10.
陈无择医学心理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言,(公元1131至1189年)字无择,南宋青田人(今浙江青田)。其主要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明确提出了“三因论”,认为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及不内外因是形成疾病的主要病因。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主要围绕着“七情”病因系统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1.
白癫风又称“白驳风”。“白癫”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面及颈项身体皮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后《证治准绳》、《医林改错》称本病为“白癜风”。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留于腠理,搏于皮肤,以致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表皮内黑色素细胞中缺  相似文献   

12.
肺结核属于祖国医学的”虚劳””劳瘵”范畴 ,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早在《千金方》中即将本病的有关证治列入了《肺脏病篇》 ,明确了病位在肺 ,宋代医家进一步明确本病的病因为”痨虫””瘵虫”。《丹溪心法·痨瘵》指出痨瘵有“主乎阴虚”的病机特点 ,并明确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虞搏《医学正传》提出本病的治疗应以”杀虫”与“补虚”为原则 ,一则杀虫以绝其根本 ,一则补虚以复其正元。明·绮石《理虚元鉴》提示了肺脾肾三脏兼顾进行整体治疗的措施。而现代医学亦认为…  相似文献   

13.
<正> 《温病学》(1979年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笔者认为此说作为“温病概念”不够全面,难以概其全貌。“概念”,在《辞源》中解释为:“就种种观念,概括其相类似者,而成一共同之观念也。”就温病的概念来讲,也当从多种类型的热性病中,找出其相类似的特点,以概括之,至于这“相类似点”从什么角度去寻求、去归纳?笔者认为,当从病因和临床表现两个大的方面去考虑。一、就病因而言,温病的病因应以“感受温邪为主因”作为温病的“相类似点”概括之。因为温病的病因,就目前讲,仍跳不出“外感不外六淫”  相似文献   

14.
中医并无糖尿病病名,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黄帝内经》到《金匮要略》、《外台秘要》、《临证指南医案》等,对糖尿病的症状、病机、治疗皆有论述,散见于消渴、消中、三消等篇章中。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的中医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大法;另本病为慢性疾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至阴阳两虚,故后期治疗往往治以滋阴补阳。  相似文献   

15.
肿瘤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肠覃”“石瘕”“筋瘤”等属于肿瘤一类疾病的描述。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一则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所致,如《三因方》曾总括指出:“气血凝滞结瘿瘤”;二则为人体津液凝滞,痰瘀互结而成癌瘤,正如《谦益斋外科医案》所指出的“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证,临床上往往伴随多种病理或生理变化中出现,病因错综复杂。笔者根据本病多具“本虚标实、痰瘀同病”的特点,效法唐容川《血证论》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之义,拟从祛邪扶正,涤痰化瘀论治,临床上取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意化裁,获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内经》遗篇《刺法论》《本病论》提出三虚兼“邪鬼”(致病原)致疫说,认为疫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邪鬼”(致病原)干人,其对现代疫病防治的意义在于对当地天地之气交特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的把握。对于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当病因或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尚未被现代医学认识清楚之前,以中医学的辨天地之气交、六气六经辨证、温病学疫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重构疫病学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述评(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肺间质纤维化根据病因一般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均是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近年来不少学者用中医药治疗本病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研究进展简要述评如下。1 病名归属进行性呼吸困难是特发性肺纤维化最突出的症状 ,伴有干咳或咯痰、体力活动后气短。中医文献中有关本病症状的描述散见于“肺痿”、“喘证”、“肺痹”、“咳嗽”、“肺胀”等疾病 ,目前尚未统一病名 ,有学者[1] 提出肺纤维化属中医“肺痿”范畴。亦有学者[2 ] 根据《素问·玉机真脏论》 :“病入舍于肺 ,名曰肺痹 ,发咳上气…  相似文献   

19.
鼻衄,是一个病证名,早见于《内经》。即指鼻之隧道内出血;出血严重而一时难止者,名为“鼻洪”。历代医籍中亦有“煆血”、“红汗”、“倒经”、“鼻衄血”等名称,皆属于鼻衄的范畴。鼻衄既是衄科的一个病,亦可为多种疾病所表现于鼻部的一个衄血症。是鼻科的一个常见的多发病症,亦是鼻科急症之一。笔者复习了1960年至1984年以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本病证的文献资料,结合个人一些临床体会将其概述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病机以《素问·玄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 ,以血性粘液便、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属于中医“泄泻”、“肠辟”、“下利”等范畴[1 ] ,中医学在历代医籍中都有本病症状及治疗的描述 ,现结合个人经验作一简述。1 古代对本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秦医缓和》中记叙发生肠胃疾病的病因曰 :“淫生六疾”,“雨淫腹疾”等。《内经》不仅对“飧泄”、“肠辟”的发生 ,相互关系有详细描述 ,而且阐述了主症及病机 ,曰 :“阴者 ,地气也 ,主内……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胆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辟”。《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