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疗。结论对TIA患者早做诊断、检查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疗。结论对TIA患者早做诊断、检查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莫肇 《现代医院》2012,12(1):52-5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结论 对TIA患者应该尽早做诊断检查(MRA和TCD对血液动力学型TIA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确诊,去除各项危险因素,及时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颅颈血管造影(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TIA患者72例为TIA组,均在发病1周内行颅脑DWI和颅颈部MRA检查;随机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名为正常组,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TIA组与正常组在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狭窄数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2.316,P<0.01)。TIA组颅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增多。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比例增高。TIA患者DWI上均未见新鲜缺血灶,6例病情进展患者DWI上出现高信号,诊断为脑梗死。结论:颅脑DWI是鉴别TIA及脑梗死的简单有效检查手段,而MRA可明确颅颈动脉狭窄位置及严重程度, DWI联合MRA对TIA患者的病因诊断及其继发脑梗死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1].脑血管病年发病率为116/10万~219/10万,每年新发病患者>200万,脑卒中病死率为58/10万~142/10万,全国有脑卒中患者约700万,其中70%左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既往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良性发作,然而随着对TIA认识的深入,TIA已被认为是脑卒中的紧急先兆而成为需要急诊处理的疾病[2].正确诊断TIA,进一步加强紧急干预,从而获得理想的预后至关重要.现从TIA定义的演变、TIA系统诊断思路的培养、对临床上易与TIA相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期望临床医生对TIA给予应有的关注,对其诊断有综合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付享征  桂蔓青 《中国保健》2005,13(14):74-7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6~2004-6间收治的62例TIA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62例TIA病人6h内就诊50例,普通内科门诊就诊25例,急诊科就诊20例,脑血管专科就诊17例.临床治愈55例,随访1年共发生脑梗死17例,治疗不当3例.结论TIA病人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TIA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体外血栓形成试验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一项诊断技术。能为某些疾病提供预测、诊断、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应用该试验检测高血压病、脑卒中先兆等疾病192例。脑卒中先兆者系TIA,半身肢体软乏无力等症状病人。神经症病人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焦虑症等神经官能症,但未发现有脏器器  相似文献   

8.
程乾  杨春华 《现代保健》2009,(22):52-52
目的回顾性分析50例中青年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诊断为TIA、的中青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DSA)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表现:感觉障碍9例、运动障碍20例、运动感觉并存12例、视觉障碍3例、言语障碍并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9例。所有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系狭窄或闭塞占31例(62%),椎-基动脉系狭窄占8例(16%),moyamoya占4例(8%),颈内动脉发育不良2例。结论血流动力学异常为中青年TIA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DSA在探讨中青年TIA患者发病机制及指导治疗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对TIA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发生脑梗死的病例。将其中发生脑梗死的45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未发生脑梗死的115例TIA患者分为对照组,分析引起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TIA有90例,其中有19例发生脑梗死(21.11%);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有70例,其中有26例发生脑梗死(37.14%)。3个月内发作次数≥5次、TIA发作时间≥30 min、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治疗时间≥6 h是引起TIA发展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发作时间长、发作频率高、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未及时接受治疗的TIA患者容易发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脑电图仪(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对85例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TCD和EE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CD异常率为77.7%,EEG异常率为68.2%,经χ^2检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CD检查对TIA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TCD和EEG检查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许玉珠 《中国校医》1997,11(3):198-19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就诊时往往症状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给诊断、治疗造成困难。本文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对临床诊断为TIA的5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的血流频谱(峰速、均速、舒张期速度、频谱形态及音频)变化进行观察,探讨TCD对TIA病人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仪器及指标采用美国第二代TCD诊断仪,通过额、眶、枕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ICA)、双侧椎动脉(VA)、双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和基底…  相似文献   

12.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与TCD及MRI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TCD和MRI在颈内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6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临床与TCD及MRI的结果作对比分析 ,采用 χ2 检验。结果 发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作间期 60例 ( 90 9%)脑内动脉存在着广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 4例 ( 4 2 4%)症状相应侧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头颅MRI检查发现 5 0例 ( 75 8%)有梗塞灶 ,3 5例 ( 5 3 5 %)有脑白质疏松症 ,病灶多呈双侧分布 ,较对称 ,症状与病灶无明显相关性。MRI有无梗塞灶与TCD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 (P >0 0 5 ) ,MRI有无梗塞灶的症状相应侧动脉狭窄改变情况亦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结论 TCD能了解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情况 ,可作为常规和初筛检查。脑MRI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能无特别临床意义 ,但对TIA临床亚型 -内囊警示综合征有定位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齐洪丽 《健康必读》2008,7(5):55-55
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提出了TIA新的定义。对TIA的危险进行分层,就是根据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就TIA的临床、基因、影像、神经、生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接受3D-ASL和MRA检查,观察患者MRA下血管形态,并检测相对脑流量(r CBF),分析对比3D-ASL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3D-ASL联合MRA的血管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MRA及3D-ASL(P<0.05);健侧r CBF明显高于患侧(P<0.05);17例TIA患者3D-ASL与MRA诊断一致率为64.71%;大面积梗死患者3D-ASL灌注异常与MR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小面积梗死患者3D-ASL灌注异常与MRA的一致率为27.78%。结论 3D-ASL在TIA中的诊断价值高于MRA,且前者能够定量分析TIA患者早组织血流灌注程度,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TIA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和脑梗死体积大小的关系以及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80例,其中脑梗死(CI)组57例,短暂性脑缺血(TIA)组23例,CI组中大体积梗死19例,中体积梗死22例,小体积梗死16例,各取血清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血清Glu和GABA.结果 TIA组的超早期血清中L-Glu、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低于CI组;CI组超早期血清中L-Glu、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和TIA组;超早期梗死灶体积大小与血清中L-Glu、GABA含量呈正相关,含量越高,梗死灶体积越大.结论患者血清中L-Glu、GABA含量高低,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丛瑞新 《中国保健》2010,(10):27-2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本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收治的130例TIA病人均符合1989年WHO对短暂性脑缺血规定的诊断标准。现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断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00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101例TIA患者设为研究组,99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均行脑电图、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并比较3者在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脑电图检测对TIA诊断的灵敏度为81.19%(82/101)、特异度为84.85%(84/99)、准确度为83.00%(166/200)、阳性预测值为84.54%(82/97)、阴性预测值为81.55%(84/103),均显著高于颈动脉超声检测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电图检测对TIA诊断误诊率为15.15%(15/99)、漏诊率为18.81%(19/101),均明显低于颈动脉超声检测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电图检测可显著提高TIA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对及早发现疾病并进行准确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医务人员准确评价疾病进展情况,为筛选拟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磁共振灌注显像在早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诊断效果的对比。方法:选取在医院检查确诊的120例早期TIA患者,测量患者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常规检查,并对其分别进行磁共振灌注显像及脑血流灌注显像,比较两种灌注显像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病灶主要分布以及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ABCD2量表)评分。结果:脑血流灌注显像阳性检出率为92.50%,其中单侧和双侧病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32%和94.83%;磁共振灌注显像阳性检出率为72.50%,其中单侧和双侧病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4.19%和70.69%,单侧和双侧病变两种诊断方法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5,x2=6.582;P<0.05)。脑血流灌注显像病灶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及基底节和丘脑,磁共振灌注显像病灶主要分布在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部位;在阴性患者中,脑血流灌注显像ABCD2评分和磁共振灌注显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46,P=0.064);在阳性患者中,脑血流灌注显像较磁共振灌注显像ABCD2评分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7,P<0.05)。结论:脑血流灌注显像比磁共振灌注显像对早期TIA的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活血通窍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2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活血通窍汤组,比较各组TIA发作间期的差异性。结果常规治疗组TIA发作间期4.12±2.55天;常规治疗+活血通窍汤组TIA发作间期12.02±1.74天,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通窍汤配合常规治疗具有延长TIA发作间期,提高临床疗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临床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作用效果。方法120例TIA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加用拜阿司匹林和丁苯酞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随访4周记录两组发生脑梗死的病例数,并以ABCD2评分量表对两组TIA患者进行预后评估;观察并比较两组TIA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根据ABCD2评分评估预后,观察组中、高危病例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