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潜伏期应用间苯三酚对第一产程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在潜伏期对解除宫颈痉挛、消除宫颈水肿和促进宫口扩张的作用。 方法 选择正常足月妊娠临产后潜伏期≥8 h产程无进展的初产妇250 例,将其按随机表分成五组,每组各50例,即阿托品组、间苯三酚组(1 组、2 组、3 组和4 组)。分别给予宫颈局部注射阿托品0.5 mg、间苯三酚40 mg(1组)及宫颈局部注射或/和静脉分别注射间苯三酚160 mg、200 mg(2 组、3组、4组)。 结果 间苯三酚组平均宫口扩张速度为(2.82±1.82)cm/h,第一产程平均时间(14.23±1.11)h;阿托品组分别为:(1.78±1.01)cm/h和(17.71±2.23) h,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潜伏期宫颈局部注射或/和静脉注射间苯三酚对加速宫口扩张、缩短产程、降低难产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间苯三酚复合剂在产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复合剂在产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正常初产妇、宫口开大2~ 3cm伴宫颈水肿者 97例 ,随机分为间苯三酚复合剂组 (4 6例 ) ,待宫口开大 2~ 3cm后 ,给予间苯三酚复合剂 80mg静脉推注 ;阿托品组 (5 1例 ) ,待宫口开大 2~ 3cm后 ,给予阿托品 0 5mg宫颈注射。观察两组产妇用药后的产程变化及围产结局。结果  (1)用药至宫口开全的时间 ,间苯三酚复合剂组平均为 (3 1± 0 3)h ,阿托品组平均为 (4 4± 0 4 )h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2 )用药后 2h的宫颈水肿消失率 ,间苯三酚复合剂组为 95 6 % ,阿托品组为 90 2 %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较用药前平均宫口开大 ,间苯三酚复合剂组为 (4 3± 0 2 )cm ,阿托品组为 (2 5± 0 3)cm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3)间苯三酚复合剂组产妇及胎儿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阿托品组用药后 15~ 30min ,8例产妇诉口干 ,2 2例产妇心率每分钟增加 10~ 15次 ,同时伴胎心率基线升高 ,约 6 0min后恢复。 (4 )阴道分娩率 ,间苯三酚复合剂组为 95 6 % ,阿托品组为 90 2 % ,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 )产时羊水情况、新生儿窒息情况及新生儿体重在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始于产程潜伏期与活跃期的临床效果、对母婴应激反应的影响和脐带血中的罗哌卡因浓度. 方法 将80例于2009年1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产科分娩且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随机分为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各40例),分别于潜伏期(宫口扩张0.5~2.5 cm)和活跃期(宫口扩张≥3.0 cm)于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2 mg+芬太尼10 μg,随后采用0.1 % 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模式开始分娩镇痛,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镇痛评分、下肢肌力、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药物用量及产妇满意度,检测镇痛前、娩出胎儿即刻产妇静脉血和胎儿娩出后脐带血皮质醇浓度(放射免疫法)及脐带血罗哌卡因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同期相同条件不接受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x2或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1)镇痛后5 min始至宫口开全过程中,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VAS评分仅在宫口7.0~8.0cm及宫口开全时低于对照组[宫口7.0~8.0 cm:(2.9±1.4)分、(2.6±1.5)分与(9.2±0.7)分,F=201.50,P<0.01;宫口开全:(4.7±2.2)分、(3.6±2.0)分与(9.1±0.7)分,F=62.07,P<0.01].(2)胎儿娩出即刻母体血皮质醇浓度较镇痛前增高,但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均比对照组增高幅度小[(761±125)μg/L、(731±184) μg/L与(902±172) μg/L,t=-3.491和-3.483,P均<0.01],而潜伏期与活跃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脐带血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8±46) μg/L、(159±49) μg/L与(170±86) μg/L,F=0.23.P>0.05].(3)胎儿娩出即刻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脐带血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1±0.10) mg/L和(0.20±0.03) mg/L(t=0.557,P>0.05).(4)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自然分娩率较高(75.0%、85.0%与52.5%,P<0.05)、剖宫产率较低(20.0%、15.0%与45.0%,P<0.05),潜伏期组镇痛时间长于活跃期组[(215±143) min与(118±50) min,t=3.722,P<0.01],芬太尼用量大[(28±11) μg与(17±6)μg,t=5.084,P<0.01]. 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能降低剖宫产率和母体应激反应,且不延长产程,不降低胎儿的应激水平;始于潜伏期并不明显增加脐带血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4.
针药结合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应用韩氏神经电刺激镇痛仪 (HANS) ,配伍用地西泮、曲马多 ,观察对分娩疼痛的镇痛效果和对母婴的影响。 方法  2 70例足月、单胎、正常初产妇在宫口开大 2~ 3cm时 ,随机分为 6组 ,即 HANS+地西泮 (10 m g iv)、HANS、地西泮 (10 mg iv)、HANS+曲马多 (10 0 mg im)、曲马多 (10 0 mg im)和对照组。采用 VAS疼痛评分方法分别在镇痛前后不同阶段评分。 结果  HANS+地西泮组镇痛有效率最高为 90 .3% ,其次 ,HANS+曲马多 78.9% ,HANS组 5 9.8%。针药复合组在镇痛后 1h、第一产程末期及第二产程时 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明显降低 (P<0 .0 1)。与对照组各期相比 ,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反映产程生理和胎婴儿状态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应用电刺激镇痛仪加少量镇静镇痛药物 (地西泮或曲马多 ) ,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方法简便、经济 ,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Jin Z  Wang W  Ma Y  Guan Z  Wu B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4):260-26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在分娩发动、宫颈成熟和扩张中的作用,以及地西泮促宫颈成熟和扩张的机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有宫缩的56例剖宫产(有宫缩组)产妇不同产程及无宫缩的16例剖宫产(无宫缩组)产妇子宫下段组织(含蜕膜及子宫肌组织)中MMP 9的水平,以及在子宫下段组织成纤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地西泮(0、0 1、10、100μmol/L)进行体外培养,半定量RT PCR法测定成纤维细胞内MMP 9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 9的水平。结果有宫缩组产妇子宫下段组织中MMP 9的水平为(3 1±2 6)ng/mg组织,明显高于无宫缩组的(0 8±0 4)ng/mg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宫缩组第一产程44例产妇随宫口开大,MMP 9的水平呈增高趋势,平均为( 2 2±2 0 )ng/mg组织。第二产程12例产妇MMP 9的水平为( 6 1±2 5 )ng/mg组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P<0 05)。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MMP 9mRNA的表达水平,在地西泮0 1、10μmol/L浓度及空白对照浓度(浓度为0 ),均呈时间依赖性变化,即随着成纤维细胞培养时间( 3、6、12、24h)的延长,MMP 9mRNA水平表达逐渐升高。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MMP 9水平在地西泮0 1μmol/L浓度与空白对照,也呈时间依赖性变化,即随着细胞培养的时间延长而水  相似文献   

6.
利多卡因在治疗宫颈水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时宫颈水肿为一种常见的难产征象 ,如不及时处理 ,容易导致产程延长或难产 ,常规治疗中多用普鲁卡因宫颈注射。我院于 2 0 0 0年 1月~ 11月用 2 %利多卡因在分娩中对宫颈水肿患者行宫颈注射治疗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 :我院 2 0 0 0年 1月~ 11月足月妊娠孕妇在分娩中发生宫颈水肿 6 0例。根据是否初产妇、年龄、胎位及宫颈水肿情况 ,分成利多卡因组 (观察组 )和普鲁卡因组 (对照组 )各 30例。两组均为头位 ,无明显头盆不称 ,无产力及产道异常 ,产程中阴道检查见宫颈水肿、充血、变厚 ,多数为前唇水肿 ,宫口扩张 <0 .5 cm/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活跃期起始点改变对产程处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1 641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分娩组宫口开大3、4、5、6cm为活跃期起始点,平均活跃期时间分别为(4.4±2.1)h、(3.0±1.9)h、(2.1±1.4)h和(1.4±0.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起始点各组平均第二产程时间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宫口开大3、4、5、6cm活跃期停滞发生率分别为25.3%(198/784)、10.7%(26/243)、4.4%(5/113)和0。剖宫产组宫口开大3、4、5、6cm活跃期停滞发生率分别为55.7%(78/140)、46.2%(18/39)、5/15和2/3。宫口开大6cm发生活跃期停滞者330例,其中229例阴道分娩(69.4%)。单纯以活跃期停滞为剖宫产手术指征者占40%(82/205),其中73.2%(60/82)为宫口开大3cm。结论宫口开大6cm之前活跃期停滞者,仍有阴道分娩机会;活跃期起始点改变可减少宫口开大3cm停滞者行剖宫产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潜伏期硬膜外产时镇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潜伏期硬膜外镇痛是否存在对母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初产妇病历资料,潜伏期镇痛(潜伏期组)124例,活跃期镇痛(活跃期组)共1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经过、分娩方式及结局。结果两组的年龄、妊娠次数、分娩前一周内羊水指数、分娩孕周及新生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异。需人工破膜或催产素加强宫缩、产程中排尿困难需导尿处理和产后尿潴留的比例,及镇痛后下肢麻木、产后出血、胎心异常、羊水变化、脐动脉血pH异常的发生率和Apgar评分异常的比例两组均无差异。潜伏期组中阴道顺产、产钳、剖宫产分别为71(57·3%)、20(16·1%)、33(26·6%)例,活跃期组则分别为89(59·7%)、33(22·1%)、27(18·2%)例(P=0·169);阴道分娩者第一产程时间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分别为(556·8±206·3)min和(558·5±198·4)min,(P=0·950),第二产程分别为(54·0±30·6)min和(53·1±36·4)min,(P=0·860),第三产程分别为(9·1±6·1)min,(8·1±6·5)min,(P=0·276),两组发生活跃期停滞、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和第二产程中胎位异常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产程图均位于Friedman产程图左侧,潜伏期组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2·1cm,活跃期组每小时宫口开大1·8cm(P=0·091)。结论较活跃期镇痛比较,潜伏期镇痛未增加对母儿的不良影响;镇痛过程中的关键是注意药物浓度,镇痛起始时间应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产程进展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和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 (CSEA PCEA)是否对产程进展存在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2年 3月~ 8月 5 0 7例阴道分娩健康初产妇病历资料 ,观察组 (CSEA PCEA)共2 5 9例 ,对照组 (未采用CSEA PCEA) 2 4 8例 ,通过产程图比较两组产程进展。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 (2 71 93± 12 7 4 4 )min和 (5 7 39± 35 5 2 )min ,较对照组活跃期 (188 0 8± 110 2 9)min及第二产程时间 (44 84± 31 92 )min延长 (P <0 0 0 1) ;观察组产程图宫口曲线较Friedman产程图倾斜角度较小 ,即活跃期进展较慢 ,平均每小时宫口开大 1 5cm。结论 腰麻及硬膜外联合镇痛后活跃期进展减慢 ;镇痛后的产程处理不应单纯按照传统Friedman产程图。CSEA PCEA不适宜作为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下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A安定 潜伏期宫颈局部注射地西泮对第一产程的影响 (吴霞 ,翟桂荣 ,黄醒华 ) 4( 3) :14 1-14 3B白细胞介素 6 白细胞介素 6与新生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杜彩霞 ,赵凤临 ) 4( 3) :170 -172败血病 紫色色杆菌败血症一例 (位凤芝 ,崔勇 ,董振浪 ,等  相似文献   

11.
12.
探讨会阴正中切口缝合术与会阴左侧切口缝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根据产妇会阴体的条件,有无产科合并症胎儿的大小等情况,选择最佳的会阴切口方式,以减轻产妇的疼痛,减少切口出血量,分析比较两种切口方式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术及子宫骶骨岬悬吊术治疗要求保留子宫的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腹壁悬吊术(研究组),30例行子宫骶骨岬悬吊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测量患者POP-Q各点值评价术前术后盆底功能改善状况,以盆底不适调查表短表20(PFDI-20)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64例患者均经腹腔镜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膀胱、输尿管、直肠损伤。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子宫脱垂复发,POP-Q各点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与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8.8%)和2例(6.7%)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腹壁子宫悬吊术及子宫骶骨岬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安全有效;腹腔镜下腹壁子宫悬吊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经济安全、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The endometriosis is gynecological disease what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presence of endometrial lesions are composed of endometrial epithelial and stromal cells outside of the uterus.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endometriosi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theory is the theory what is postulated the endometriosis is a result of retrograde menstruation. The essential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endometrial lesions is the process of adhesion of endometrial cells on the peritoneal surface and on the organs, are situated 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The adhesion molecules (integrins) have the most essential role in this first stage. The integrins are cell surface receptors with glycoprotein structure. They have part in process of adhesion of the endometrial cells to the proteins from EC matrix outside the uterus. The integrins have part like signal molecules in the processes of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endometrial implants. They are very essential molecules what influence the viability of endometrial implants as well as the angiogenesis in the new forming endometrial implants. Improvement of the studies, related to the roles of the integrin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 would be give new possibilities to search mo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rapy of the endometriosi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