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颅脑损伤后部分凝血指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桂萍  郭海枫  薛凯 《检验医学》2007,22(2):185-187
目的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3d.7d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血浆含量,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伤24h内、3d,7d分别与对照组比较,DD、Fg均有统计学意义,DD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Fg与GCS、GOS呈正相关;AT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Fg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7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以判断其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7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受伤脑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引起,因而能够反映脑组织受伤程度,对早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4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3 d、7 d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原(Fg)血浆含量,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CS)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伤后24 h内、3 d、7 d分别与对照组比较,DD、Fg均有统计学意义,DD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Fg与GCS、GOS呈正相关;AT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D、Fg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明显参考价值,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抵抗素和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动态变化,探讨抵抗素和AVP与急性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抵抗素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VP含量,分别测定110例急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伤后12h,伤后第3、5d血中抵抗素和AVP含量,并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1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12h内),血抵抗素和AVP含量随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颅脑损伤越严重,抵抗素和AVP升高越明显,脑水肿程度越重,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越长(P均〈0.01)。颅脑损伤早期,血抵抗素和AVP含量与脑水肿严重程度(r=0.68,0.65,P均〈0.01)和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r=0.69,0.64,P均〈0.01)呈正相关。此外,不同GOS组之间抵抗素和AVP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不良组血抵抗素和AVP水平在伤后5d仍持续在较高水平,而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抵抗素和AVP的含量呈正相关(r=0.72,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抵抗素和AVP的动态变化与急性颅脑损伤预后密切相关,抵抗素和AVP参与了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伤情、CT和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COS)及CT的特征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伤后24h内及3、7、14d血清CRP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CRP即升高并达到峰值,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与GCS呈负相关。同一时间点GCS不同组之间及同组不同时间点CRP值有统计学意义。CRP峰值预后不良组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t=10.08,P〈0.05),且与CT特征密切相关,中线移位程度越大峰值越高(F=58.328,P〈0.05),环池受压越明显峰值越高(F=158.547,P〈0.05)。结论血清CRP是颅脑损伤惠者急性期脑细胞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动态观察对判断病情、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凝血异常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凝血异常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伤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以PT、TT、KPTT、PC、Fg、D-二聚体、PLM活性、PAI等8项指标,对7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24 h内、1 w、2 w时进行检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按伤情轻重、损伤类型及转归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凝血异常,伤后24 h内为90.67%,DIC为10.6%,伤后2 w为68.97%。②伤后24 h内凝血异常为7项(P<0.001);1,2 w D-dimer显著异常(P<0.001)。③凝血异常在脑内血肿组,GCS≤8分组及死亡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早期6-7项异常,以D-dimer PLM及PAI最为显著(P<0.01);1,2 w此3项仍显著(P<0.01)。④24 h内凝血异常>3项,且以D-dimer、PLM、PAI为主,则迟发脑内出血发生率高。⑤早期D-dimer水平>8 mg/L,死亡率高(63.13%)。结论 凝血异常,在急性颅脑损伤中表现明显高达90.67%。早期血液高凝与继发纤溶亢进并存,后期以纤溶亢进为主。早期凝血异常指标>3项,且以纤溶指标为主时,伤情严重,迟发脑出血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提示凝血异常对评估脑外伤预后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重型TBI组(GCS3~8分)和轻中型TBI组(GCS8分);按病情进展分为PIH组和非PIH组;治疗15d后,按病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急性TBI患者在发病24h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重型TBI组PT、FBG和PLT异常较轻中型TBI组明显,PIH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非PIH组明显,预后不良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常见凝血功能异常,早期监测PT、APTT、FBG和PLT对判断TBI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测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8.
多发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1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及伤后第3d,30例正常健康人血液中部分凝血因子、抗凝、纤溶活性和血小板计数,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n=18)与脏器功能正常组(n=23),将24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2)与非死亡组(n=29)的24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伤各组24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死亡组第3d FIB、AT:A、PLG:A、PLT均明显低于24h内测定的值,Ⅷ:C、vWF、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d.AT:A、PLG:A、PLT均有明显回升,D-D含量则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伤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增强,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抗凝活性减低,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量平衡以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预后评估,能量平衡计算,并观察各项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颅内血肿量、瞳孔变化、GCS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预后不良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明显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伤后第3周住院时,患者的摄入能量为(8276.56±1542.29)J ,大于目标能量[(8239.36±1493.57)J],呈现能量正平衡状态。结论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包括颅内血肿量、瞳孔变化、GCS评分、脑挫裂伤范围、并发症等,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颅内出血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9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4h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浓度(D-D),作2次或多次CT扫描,分析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与颅内出血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9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D-二聚体浓度变化以颅内血肿患者最为明显,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存在凝血-纤溶功能变化,颅脑损伤者早期应密切检查凝血-纤溶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行动态头颅CT检查以及早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的手术救治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手术救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急诊手术救治的170例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格拉斯哥计分(GCS)、血肿类型、血肿量、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瞳孔变化、中线移位、并发症与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显著相关(P<0.01)。结论 GCS、血肿类型、血肿量、中线移位、瞳孔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伤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缩短伤后手术时间,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后,防治术后并发症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小脑幕裂孔疝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观察研究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随机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前者在颅脑伤后12h以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再给予纳洛酮12-16mg,静脉滴注,24h维持,连续3d后,剂量改为4.8mg,连续7d,10d为一个疗程。②根据GOS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病情预后和血浆β-内啡肽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者,治疗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纳洛酮后血浆β-内啡肽均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纳洛酮,可使颅脑伤后的病残程度降低和治疗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57例为A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39例为B组,健康体检者41例为对照组,均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于伤后1个月评估3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A组伤后4、12、24、48、72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于对照组(P 0. 05)。B组伤后4、12、24、48、72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于对照组和A组(P 0. 05)。伤后12 h内A组与B组凝血功能指标增加;伤后12 h后A组与B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P 0. 05)。A组GOS评分高于B组(P 0. 05),预后评分分布好于B组(P 0. 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就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病情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颅脑损伤CT影像环池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铁  熊光仲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191-2193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脑损伤时CT影像环池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2h以内,平均4.6h)的首次CT扫描影像于中脑水平准确测量环池前后径,精确到0.1mm,分为0mm、0~0.5mm、0.5~1mm、1~2mm、2~3mm及〉3mm6个组,随访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分别分为预后良好组(恢复良好、中残)及预后不良组(重残、植物生存、死亡)。观察环池改变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环池形态与GC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r=0.564,P〈0.01),环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环池完全闭塞、0~0.5mm及0.5~1mm时预后不良率显著增加(与环池〉3mm组比较,P〈0.01),而当环池池为1~3mm时尽管预后不良率较环池〉3mm组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环池宽度〉1mm者预后较好,环池影像形态可作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外伤围术期凝血功能对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80例,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分为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按术后3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继发性脑梗死组及无继发性脑梗死组,迟发颅内血肿组及无迟发颅内血肿组,按术后2周内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监测术前2 h及术后2 h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围术期的凝血指标异常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与轻型组比较,中及重型组患者在术前2 h内的PT及APTT延长,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型组在术后2 h内PT及APTT延长、DD升高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脑梗死患者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比较,PT缩短,PLT及DD增高(P0.05);而迟发颅内血肿患者与无迟发颅内血肿患者比较,PT均延长,DD增高(P0.05),其中发生继发性脑梗死及迟发颅内血肿患者在术后2 h内PT及PLT结果与术前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术前2 h PT延长,DD升高(P0.05),其中死亡组患者在术后2 h内PT及DD指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对评估脑外伤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05~2013-06本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收治的6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 n=39)和死亡组( n=23)。入院24 h内检测蛋白C ( PC)活性、血小板计数( PLT)、D-二聚体( DD)、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BG),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及与病情严重程度( APACHEⅡ评分)的关系。以同期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PC活性、PLT水平降低( P<0.05或P<0.01),DD水平升高( P<0.01),PT、APTT、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 P<0.01), APACHEⅡ评分与 PC、PLT 呈显著负相关性(r=-0.690,r=-0.461,均P<0.01或0.05),与DD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7,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PC活性(OR=1.104,P=0.006)、APACHEⅡ评分≥20分(OR=15.556,P=0.003)为老年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PC活性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实验室指标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6例在分娩前后出现DIC的产妇,于确诊DIC时,对症治疗后2h、24h、7d常规凝血试验及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凝血酶一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组织因子(TF)含量,同时检测31名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结果发生DIC的产妇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试验均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后各参数逐渐恢复正常,至第7天大部分参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前血浆DD、Ⅷ:C、VWF、TF、TA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A、PL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第7天时,除DD、VWF、TF、PLG:A有轻度异常外,其余参数基本正常。结论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分子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诊断产妇DIC,也是产妇DIC治疗过程中很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单凯  林晖  杜凤和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01-803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相心率变异性(HRV)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4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试验组,入院即刻行动态心电图(AECG)检查。急性颅脑损伤组入院后5d仍存活的132例患者行再次AECG检查。另选择120例性别和年龄相仿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接受AECG检查。对三组HRV的时域和频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即刻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index)、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之差〉50ms的心搏数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段功率(LF)及高频段功率(HF)等指标明显降低(P均〈0.01),入院后5d组患者RMSSD、PNN50、LF、HF、SDNN、SDANN index也明显降低(P均〈0.01),入院后5d组患者所有HRV指标明显恢复,与自身入院即刻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HRV明显下降,且维持时间较长,是伤后较为敏感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胡浩  向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0):4654-4655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患者的PT、APTT、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正常水平(P<0.05),Fg、PLT明显低于正常水平(P<0.05);随着病情进展性加重,PT、TT、APTT、DD水平依次增高,Fg、PLT依次降低(P<0.05)。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早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97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病情计分法分为重型组(29例)、中型组(31例)、轻型组(37例)3组,3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用生化分析仪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6h、1d、3d、14d血清中CRP、Glu水平。结果颅脑外伤患者伤后6h血清CRP、Glu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脑损伤患者CRP和Glu水平与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呈负相关,与其病情呈正相关,重型组患者血清cRP、Glu升高最为明显;中型和轻型组次之,3组之闻的差异有显著性;病情重和预后差的患者其CRP、Glu水平升高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结论血清CRP、Glu水平监测可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价的指标,动态观察颅脑外伤患者血清CRP、Glu水平对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