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做法与经验,提高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综合能力.方法 对汶川特大地震伤亡及医学救援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结合作者的抗震救灾实践,形成重大灾害医学救援的战略思考.结果 汶川特大地震伤亡时间分布以2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稳定期;遇难者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北川、绵竹、什邡、都江堰、青川、汶川、彭州7个重灾区,占全部地震灾区遇难人数的72.62%.本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从全国32个省(区、市)调派10 630名医疗、防疫等专业人员赶赴灾区.累计救治伤病员200余万名.全国20个省(区、市)的367所军地医院共收治灾区后送伤员10 048名,在地震重灾区开展了分区域或分专项的防疫工作,实现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全覆盖,保证了伤病群众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结论 应完善国家应急医学救援反应体系,建设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专业力量,注重医学救援功能模块建设,加强灾害医学学科及人才建设,加速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建设,优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指挥机制,不断提升应对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2.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灾区调研和文献分析,总结"5.12"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基本概况,提出了以下几条经验:震区内医疗力量起到支撑作用;分3个阶段区别处置重点;多学科协作救治;多种机制整合救援力量;军队救援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从救援过程暴露的问题中,应该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水平的重点应该包括:健全国家灾害医学三级救援体系;完善灾害医学区域救援预案;在二级学科"外科学"下设置"创伤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建立全国性的伤员转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国家创伤救治技术培训基地等.  相似文献   

3.
蒲小兰 《西南军医》2009,11(2):326-327
目的 探讨医院营养科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成功经验。方法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绵阳市中心医院营养科承担为医疗应急救治人员、地震伤员和住院患者提供营养餐饮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结果面对复杂的救护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没有因为餐饮营养供应不足和食物中毒等影响抗震救治的事件发生。结论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保证特殊时期营养供给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面对重大灾害事故所致的批量伤员,首要的医疗救援措施就是快速检伤分类,将众多的伤员分为不同等级,按伤势的轻苇缓急有条不紊地展开医疗急救和梯队顺序后送,从而提高灾害救援效率[1,2].因此,检伤分类是灾害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其中数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伤员救治质量和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我院承担了140例伤员的转运接收和护理任务,护理部充分准备、准确实施、加强管理,确保了汶川地震灾后批量伤员的转运接和救治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快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7例芦山地震骨科住院伤员基本情况与伤情,并与汶川地震同期地震伤员进行对比,以总结本次地震骨科伤员伤情特点,为今后健全完善区域地震医疗救援应急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收集震后至4月28日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 结果 与“5·12”汶川地震同期比较,本次地震肢体近端、开放骨折及多脏器损伤伤员所占比例少,胸腰椎、肢体远端骨折伤员所占比例多. 结论 区域性灾害医疗救援应急反应、搜救能力、优化现场分拣流程、挽救危重伤员生命、保全肢体功能已经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后方医院参与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的行动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包括对地震灾区伤员的医疗救助、重建灾区医疗单位救治能力和补充医疗人员.后方医院应当在震后迅速采取行动,派出医疗分队前伸到灾区参与前线的医疗救助,快速建立区域性地震伤员救治网络,启动院内救治系统,积极收治伤员.在救命治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伤员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14:28,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除死亡人数外,受伤人数突破40万,需住院治疗伤员人数超过8万.2008年5月20日至31日,民航共执行航空医疗转运伤员包机99架次,转运伤员3495人,运送伤员家属陪护3168人,随机医护人员941人,分别将伤员运送到广州、深圳、南京等19个医疗条件较好的城市接受治疗,没有伤员在转运途中死亡.笔者通过对我国民航首次大规模航空医疗转运伤员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今后做好类似工作需完善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中国危重伤员远程空中转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总结紧急远程航空医疗运送的经验,分析影响空运的多种因素。方法 通过2003年5月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中方5名危重伤员的航空转运的实践,就转运计划、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配置、空中监护、心理干预等对远程航空医疗运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5名危重伤员均安全转运至目的地。结论 制订周密的转运计划和进行细致的安排是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灾害伤员的心理干预对安全转运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中国危重伤员远程空中转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紧急远程航空医疗运送的经验,分析影响空运的多种因素。方法通过2003年5月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后,中方5名危重伤员的航空转运的实践,就转运计划、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配置、空中监护、心理干预等对远程航空医疗运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5名危重伤员均安全转运至目的地。结论制订周密的转运计划和进行细致的安排是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灾害伤员的心理干预对安全转运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颅脑损伤的时空特点及救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大地震颅脑外伤的时空特点、临床特点,探讨救治时机、治疗方式选择. 方法 对我科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中92例颅脑外伤伤员诊治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收治地震颅脑伤伤员92例,全部来源于成都西北部平原地区.其中震后早期12 h内收治76例.开展手术10例,死亡3例. 结论 在汶川大批地震伤员早期颅脑外伤所占比例大,病情变化快.就诊伤员均来源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入院后早期开展急救手术治疗对提高地震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接收汶川地震转运伤员过程中的伤检与流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需要长途转运伤员病情的了解和生命体征的检测,探讨地震期间大规模伤员转运的伤检与流程特点. 方法 北京市卫生局赴四川抗震救灾救护转运队第二分队共接收转运伤员197例,其中男106例,女91例;年龄6~81岁,平均37.5岁.在整个转运过程中,行2次"两查四对一评分";并在转运途中保持各医疗小组间的密切合作. 结果 197例伤员中,194例安全转运,3例伤员在接收时因病情不稳定送回原医院继续治疗.转运的194例伤员中,181例病情平稳,未诉不适,7例骨折伤员在搬运及车辆行进中诉患肢疼痛,2例挤压综合征伤员诉胸闷、气短,2例胸部挤压伤的伤员因路途颠簸而加重胸部疼痛,另外2例伤员诉头晕,恶心.所有不适伤员均给予生命体征监测及对症治疗. 结论 在地震期间大规模转运伤员时,充分的准备、严格的伤检及良好的医护配合,是完成安全转运的保证.转运途中,各医疗小组间密切合作,对伤员伤情的详细了解,必要的监护及治疗,充分的医患交流及认真详尽的后期交接足伤员成功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预防灾难救援相关疾病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部队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的卫勤保障能力.方法 选取自2008-05-19至2008-07-16汶川地震灾区某部医院收治的部队官兵,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 ICD-10) 对疾病进行统计分类,并计算各系统疾病构成比.结果 执行救援任务期间,该部队官兵共就诊1190人次,各系统疾病均有发生,其中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构成比为31.01%,呼吸系统疾病、外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分别为28.32%、13.53%和9.83%.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外伤、消化系统疾病、口腔耳鼻喉疾病在救援期(<15 d)和重建期(≥15 d)的发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震救灾官兵的疾病谱呈现多元性.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救援和卫勤保障有效.  相似文献   

16.
院前创伤急救是整个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体系源自于军事医学经验和改进,对于创伤患者的确定性急救自现场就应尽快开始。院前创伤急救成功的关键在"创伤急救ABC":即气道、呼吸、循环,核心是建立并保证气道、通气、液体复苏和快速转运至就近的恰当医院。传统的院前处理面临着新的研究成果的挑战,同时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应用也使院前创伤急救变得更加容易,创伤患者的救治结局也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伤员医疗救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早期军事医学救援的方法、内容及效果.结果 1420例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1);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军事医学救援应在地震后24小时内快速展开,对规范救治秩序、保证批量伤员救治有效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德阳模式"探索了一种军事医学救援的重要方法,军事医学救援足今后灾难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导致了大量的死伤。地震医疗救治的主要矛盾是救援黄金时间内大批量伤员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此次医疗救治中的经验提示,分级整合式救治将是未来灾害医疗救治的有效组织形式。由于地震灾害发生时间和地点的不可预知性,备灾时医院应按照前方与后方医院的职责建立两套预案并进行演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海军总医院第一医疗队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医疗救援工作,探讨“蛙跳”医疗救援模式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海军总医院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绵阳市地震灾区医疗救援的具体做法,分析总结成功实施医疗救援的工作特点。结果海军总医院医疗队在四川绵阳市北川县的医疗救援中,形成并成功实施“蛙跳”医疗救援模式:采取多种输送手段及早进入灾区中心,在相对安全区域建立医疗中心(安全岛),展开伤员的手术、治疗及前接和后送,并派出若干支医疗小分队随同工程救援人员深入现场搜救,对幸存者进行及时现场救治。结论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蛙跳”医疗救援模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救援队的救援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