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各脉压指数(PPI)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其中男103例,女53例.年龄33岁~81岁(59.15岁±10.60岁).所有病例均于术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并计算各病例24 h PPI、白昼PPI及夜间PPI.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结果 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其收缩压(SBP)、脉压(PP)及PPI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且SBP、PP及PPI均随冠脉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各PPI均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且夜间PPI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结论 动态各PPI均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夜间PPI的预测价值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 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66例高血压病患者,男570例,女3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根据SCA结果分为冠心病组(A组)及非冠心病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24 h平均脉压(PP);根据脉压结果分为PP>40 mm Hg组及PP≤40 mm H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P:A组(56.6±10.3)mm Hg,显著大于B组(35.1±9.8)mm Hg,P<0.01;PP>40 mm Hg组共有767例患者(79.4%),其中有610例冠心病患者(79.5%),PP≤40 mm Hg组共有199例患者(20.6%),其中有73例冠心病患者(3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脉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高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尤其在脉压>40 mm Hg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老年 EH 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 h 脉压(PP)均值/24 h 收缩压(SBP)均值,按 PPI 值分为 A组(PPI<0.40,n=15)、B 组(PPI:0.40~0.49,n=48)、C 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 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 A 组[(0.12±0.04)mm,P<0.05],C 组 IMT[(0.16±0.05)mm]水平高于 B 组(P<0.05),并显著高于 A 组(P%0.01),随着 PPI 逐渐增大,IMT 明显增加(P<0.05);老年 EH 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 PP 及 PPI 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 与 PP 后,PPI 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老年 EH 患者 PPI 和 PP 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与趋势,探讨PC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完全性血运重建的12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I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动态血压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24 h SBP(125.3±9.27)mm Hg比(139.44±8.61)mm Hg,24 h DBP(78.76±8.54)mm Hg比(86.91±7.74)mm Hg,dSBP(127.1±9.06)mm Hg比(141.94±9.49)mm Hg,dDBP(80.43±8.3)mm Hg比(88.74±7.72)mm Hg,nSBP(115.5±9.41)mm Hg比(135±9.08)mm Hg,nDBP(72.44±7.12)mm Hg比(83.32±7.65)mm Hg,24 h SBPV(12.36±2.56)比(16.29±2.27),24 h DBPV(10.27±2.04)比(13.85±1.06),dSBPV(12.12±2.43)比(16.51±2.32),dDBPV(9.6±2.2)比(12.39±1.3),nSBPV(9.52±3.91)比(13.15±2.21),nDBPV(8.26±2.7)比(10.40±1.42),SBP(9.15±3.64)%比(4.78±4.27)%,DBP(9.82±3.81)%比(6.0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能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动态血压参数指标,使术后血压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压特征的关系.方法226例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表示.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结果随着PP及PPI增加,Gensini积分逐渐增加.与PP<45 mm Hg患者相比,PP≥75 mm Hg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数增多2.2倍;与PPI≤0.4患者相比,PPI>0.6患者冠脉3支病变数增多2.7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PI与Gensini积分密切相关(P<0.01).结论 PP和PPI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应用于临床指导,且PPI在一定程度上较PP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衰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心衰分级及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检测的意义.方法 将初诊的86例心衰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Ⅱ级42例),B组(心功能Ⅲ级、Ⅳ级44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检查.心衰A组(n=42例心功能Ⅱ级EF45%~35%)、心衰B组(n=44例心功能Ⅲ级、Ⅳ级EF<35%),颈动脉内一中膜增厚组(n=58例)和非内一中膜增厚但(n=28例)、经询问病史、体检、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心衰A组(心功能Ⅱ级EF45%~35%)与心衰B组(心功能ⅢⅣ级EF<35%)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衰A组(心功能Ⅱ级EF45~35%)与心衷B组(心功能ⅢⅣ级EF<35%)动态血压参数的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28.3±10.3)(106.7±9.3)mm Hg(1 mm Hg=0.133 kPa),24 h平均舒张压(83.4±6.0)(80.2±8.8)mm Hg;白昼平均收缩压(130.2±12.8)(110.2±10.1);白昼平均舒张压(84.9±8.9)(82.1±9.0)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0.1±10.2)(98.2±10.8);夜间平均舒张压(80.2±7.8)(79.3±10.1)mm Hg,24 h脉压(40.2±10.2)(36.8±9.6)mm Hg,白昼脉压(42.8±9.6)(38.2±8.8)mm Hg;夜间脉压(38.2±9.8)(34.9±10.1)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8.0 ±2.0)(7.2±1.9),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9.3±2.0)(8.0±2.1),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非内-中膜增厚组的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变化,在心功能受损程度较重的患者中,其动态血压参数异常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航海人员(包括水下和水面作业)中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偶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37例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行24 h ABPM, 并与94例血压正常的航海人员(<140/90 mmHg)对比观察.结果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平均SBP和DBP,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高血压患者夜间SBP和DBP均值下降>10%(>10 mmHg);水下作业组的高血压患者白昼或夜间SBP和DBP负荷值高于水上作业组.结论本组航海人员中高血压患者均显示杓型高血压,可能与轻、中度高血压(35/37)较多有关;水下作业组高血压患者负荷值升高明显,提示水下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等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易产生增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降压平稳性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收治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6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氯沙坦钾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治疗后血压平滑指数,并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24 h脉压、白昼SBP、白昼DBP、白昼脉压、夜间SBP、夜间DBP及夜间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 DBP、24 h脉压、白昼DBP、夜间SBP及夜间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 SBP、白昼SBP、白昼脉压及夜间DBP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24 h SBP、24 h DBP、白昼SBP、白昼DBP及夜间SBP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24 h SBP、白昼DBP、白昼脉压、夜间SBP及夜间脉压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BP平滑指数和DBP平滑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及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逊于氯沙坦钾片,但其能有效降低白昼脉压和夜间脉压,且降压作用更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 CI 94例(39.5%);CH 52例(21.8%);HF 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 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DBP≥90 mm Hg,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对冠心病疗效及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HR乘积(RP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接诊的80例冠心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观察组手术基础上联合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比较麻醉前、麻醉后、插管前、插管后及插管后5min时两组病人的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血压及SBP与HR乘积水平。结果观察组在插管后及插管后5min时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70.38±6.44)次vs(73.67±6.54)次,(76.95±3.59)次vs(78.89±3.43)次](P0.05);观察组在插管后SBP、DBP和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2.53±5.99)mmHg vs(117.64±6.28)mmHg,(66.82±4.81)mmHg vs(69.29±4.53)mmHg,(73.23±6.89)mmHg vs(76.33±4.99)mmHg](P0.05);观察组在插管后5min SBP、DBP和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15.99±6.62)mmHg vs(119.98±5.39)mmHg,(69.99±5.83)mmHg vs(72.72±4.51)mmHg,(82.43±4.59)mmHg vs(84.72±3.81)mmHg](P0.05);观察组在插管后及插管后5min时其RPP值和对照组相比降低更为明显[(10798.53±1399.79)次/(min·mmHg)vs(11548.89±1 439.73)次/(min·mmHg),(12 454.92±1 032.41)次/(min·mmHg)vs次/(12 994.83±1 035.89)(min·mmHg)](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靶控输注,可有效减轻病人在术中的心肌耗氧和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小玲 《高血压杂志》2005,13(9):580-5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CI94例(39·5%);CH52例(21·8%);HF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mm Hg,DBP≥90mm Hg,PP≥40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23例,按照年龄患者被分为低龄组(60~79岁)137例、高龄组(≥80岁)86例。同时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血压正常老年人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比较三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情况。结果:动态血压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低龄组、高龄组的血压24h均值[24hSBP:(117.63±11.53)mmHg比(132.04±11.23)mmHg比(144.26±12.87)mmHg]、日间均值[dSBP:(119.85±13.20)mmHg比(134.26±13.52)mmHg比(146.83±10.64)mmHg]、夜间均值[nSBP:(115.48±9.74)mmHg比(128.76±10.85)mmHg比(141.67±13.42)mmHg]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低龄组比较,高龄组DBP的24h均值、日间均值和夜间均值显著降低,SBP、PP的24h均值、日间均值和夜间均值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异常波动,且年龄越大,其血压波动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127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组(Val+Am组,64例)和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Val+Hyd组,63例),观察治疗前后各组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生活质量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24hSBP、DBP、SBPV、DBPV,白昼SBP、DBP、SBPV、DBPV,夜间、晨峰的SBP、DBP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2)与Val+Hyd组比较,Val+Am组24hSBP[(120.6±10.2)mmHg比(110.9±11.3)mmHg]、白昼SBP[(120.6±11.3)mmHg比(111.6±11.37)mmHg]、夜间SBP[(118.5±11.6)mmHg比(108.6±11.9)mmHg]、晨峰SBP[(26.2±13.7)mmHg比(23.0±10.4)mmHg]下降更显著(P<0.05或P<0.01);24hSBPV[(10.7±2.2)mmHg比(8.2±2.0)mmHg]、白昼SBPV[(10.4±1.9)mmHg比(8.1±2.1)mmHg]下降更显著(P均<0.01);生活质量的体力、精神健康,总体功能改善的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均能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生活质量,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本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脉造影检查是否伴有冠心病分为单纯H型高血压组83例、伴有冠脉病变的97例(冠心病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指标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SBP、d SBP、d DBP、n SBP、n DBP、24h SCV、24 h DCV均高于单纯H型高血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SBP、d SBP、d DBP、n SBP、n DBP、24 h SCV、24 h DCV均随着冠脉病程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元回归逐步进入法进行分析,Gensini评分=2.269+1.770(24 h SCV)+1.224(24 h DCV)。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患者冠脉病变具有密切联系,24 h SCV、24 h DCV是H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分级与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和影响baPWV的危险因素.方法 测定252例EH患者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血生化指标,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患者baPWV,进行不同血压水平和baPWV之间比较.结果 1)高血压3级组的baP-WV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组(P<0.05);高血压3级组空腹血糖(FPG)水平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3级组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高于1级、2级高血压组(P<0.05).2)baPWV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脉压(PP)、白昼SBP、白昼PP、白昼及夜间SBP负荷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3)baPWV增高者的年龄、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4)baPWV与年龄、SBP、PP、FPG、2 h PG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年龄与FPG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动脉僵硬程度显著增加;24 h平均SBP及PP、白昼及夜间SBP负荷越高,baPWV越高;年龄、FPG升高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SBP、DBP及平均动脉压(MA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初诊或停药2周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PP、SBP、DBP和MAP检查,以血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2.6mg/L作为肾损害的标准,分为肾损害组和非肾损害组,其中肾损害组84例,非肾损害组96例。将两组血压参数进行比较,并与血β2-MG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肾损害组PP[(59±10)mmHg]及SBP[(168±28)mmHg]较非肾损害组[(41±8)mmHg,(151±10)mmHg]明显增高。(2)相关分析显示血β2-MG与PP、SBP呈正相关,尿β2-MG与PP、SBP、DBP、MAP呈正相关。其中与PP、SBP相关性较好。结论PP与SBP、DBP、MAP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而PP、SBP增大是导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24 h PP)与左心室肥厚(LVH)及主动脉根部(AOD)扩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 h 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30例作为A组,24 h PP<60 mm Hg的患者30例作为B组。结果A、B两组LVH和AOD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24 h P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密切相关(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AOD与24 h PP、24 h SBP、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 h PP与LVH及AOD扩张密切相关,24 h 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载脂蛋白(APO)及心电图(ECG)异常变化的关系。方法:作者从2 0 0 2 - 0 7我院外检人员4 98人中选择其收缩压(SBP) >16 0 m m Hg(1mmHg=0 .0 133k Pa) ,舒张压(DBP) >95 m m Hg,随机抽出PP≥6 1mm Hg和PP≤6 0 mm Hg各2 0例分为两组(两组年龄无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