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肺部损害最常表现为胸膜炎、弥漫性纤维化性肺泡炎,蜂窝肺或有类风湿结节。发生肺动脉高压者少见,且往往继发于蜂窝肺。然偶仅有肺动脉高压伴小肺动脉改变,而无原发性肺实质损害。作者报告1例女性,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8年死亡。死前4个月发现肺动脉高压证据,包括紫绀、肺动脉瓣第二音分裂,X线证实肺动脉增宽,心电图示右心室劳损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尸检发现右心室肥厚,镜检见肌性肺动脉中层肥厚和内膜纤维化,有些肺动脉中层纤维素样坏死和急性动脉炎,符合6级肺血管高压性病变。作者认为,此例肺动脉纤维素样坏死为严重肺动脉高压病变之一,而非原发性类风湿性  相似文献   

2.
<正> 肺动脉压力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肺动脉血流量和肺血管阻力。引起肺高压的重要因素为肺血流量的显著增加和肺循环阻力增高。在先天性心脏病有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当肺循环的流量超过一定的程度,即可产生肺动脉高压。随着肺循环血量增多,加上有相当高的压力冲向肺循环。日久将引起肺循环管壁的结构改变。根据肺小动脉的病变进展可将肺动脉高压分为四期:一、肌层肥厚。二、肌层肥厚及内膜细胞增生。三、中层肥厚内膜细胞进行性增生纤维化引起广泛血管阻塞。四、阻塞部位前后的小动脉管壁变薄、管腔扩张、形成丛样病变、可伴血管破裂。第一、二期病变是可逆的,第三期可能是可逆的,第四期是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改变。Wood 指出肺动  相似文献   

3.
<正>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其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主要是累及100~1000μm的肺肌型动脉,早期病变为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内膜细胞增生;晚期为血管壁全层纤维化,胶原沉着,呈"洋葱皮"样改变和特征性的丛样病变形成。早期病变为可逆性,晚期则为"不可逆性改变"。IPAH的诊断基于排除所有的继发性肺动脉  相似文献   

4.
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以及合并了肺动脉高压的肝硬化或门静脉压,血吸虫病和胶原性疾病患者的肺组织,均可见到以肺细小动脉中层肥厚,内膜向心性纤维化,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性动脉炎,血管呈丛状及扩张性改变为主要特点的病...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系指原因不明的“致丛性肺动脉病”,即由动脉中层肥厚、细胞性内膜增生、向心性板层性内膜纤维化、扩张性病变、类纤维素坏死和丛样病变形成等构成的疾病。PPH血流动力学定义为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5mmHg(1mmHg=0.133 kPa),或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肺毛细血管嵌压正常。肺血管阻力(PVR)进行性增高、肺动脉压进行性增高为重要特征,其病因不明,以区别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气短、乏力、胸痛、晕厥等,患者最终往往死于心力衰竭。近年来,在PPH的病因、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继发肺高压的肺肌型动脉病理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揭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时肺肌型动脉病变特征。方法 :选择自 1997~ 2 0 0 0年 1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病理分析 ,所有患者均于术中测主肺动脉压 ( PPA )和升主动脉压( PA) ,计算 PPA/PA比值 ,作为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标准之一。测量肺活检标本中肌型动脉外径 ( D)和中层 ( M)、内膜 ( I)厚度 ,计算 M/D、I/D比值 ,作为评价肺血管改变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肺动脉高压组 M/D值与 I/D值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肌型动脉壁肥厚、胶原和弹力纤维组织增生、小动脉肌型化是被动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系指原因不明的“致丛性肺动脉病”,即由动脉中层肥厚、细胞性内膜增生、向心性板层性内膜纤维化、扩张性病变、类纤维素坏死和丛样病变形成等构成的疾病。PPH血流动力学定义为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25mmHg(1mmHg=0.133kPa),或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肺毛细血管嵌压正常。肺血管阻力(PVR)进行性增高、肺动脉压进行性增高为重要特征,其病因不明,以区别于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气短、乏力、胸痛、晕厥等,患者最终往往死于心力衰竭。近年来,在PPH的病因、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北京心肺血管中心自1985年4月至1990年5月5年对133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应用非侵入性及侵入性方法对照研究,对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及肺血管阻力估测的结果。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使肺动脉压力上升。如肺动脉压持续增高则肺小动脉逐渐发生中层及内膜肥厚与纤维化等,管腔变窄堵塞,此时不但肺动脉压严重升高且肺血管阻力亦增加,丧失手术时机,或术后肺血管病变继续进展,导致右心衰竭终至死亡。因此及时,有时需重复、多次于术前、术后测量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对决定手术及估评预后至关重要。采用非侵入性方法可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合并多普勒技术估测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PH)患者肺细小动脉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11月共收治 86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分为三组 :先天性心脏病不合并PH组 33例 ,肺动脉平均压 (MPAP) <2 0mmHg(1mmHg =0 133kPa)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H(PH组 ) 4 7例 ,MPAP >2 0mmHg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紫绀组 6例 ,MPAP >90mmH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VEGF动脉血清含量 ,作肺组织活检 ,观察肺血管的病理改变及测定肺小动脉显微形态指标。结果 所有肺活检标本按Heath与EdwardsⅥ级分类进行病理分级 :无PH组肺血管无病理改变 ;PH组Ⅰ级 9例 ,Ⅱ级 14例 ,Ⅲ级 19例 ,Ⅳ级 5例 ;紫绀组 (≥Ⅴ级 ) 6例。随着肺血管病理改变分级的增加 ,血清VEGF在Ⅲ、Ⅳ级时达到高峰值 ,≥Ⅴ级后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肺细小动脉显微指标测定均呈阶梯样变化 ,MPAP、PVR、mMTPA、WA/TA、EA/TA和TWPV在无PH组与PH组Ⅰ级 ,PH组Ⅰ级与Ⅱ级、Ⅲ级、Ⅳ级及紫绀组 (≥Ⅴ级 )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血清VEGF在发生紫绀前期与MPAP、PVR、mMTPA、WA/TA和TWPV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EA/TA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VEGF含量的高低可能与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P)与高血压心脏改变及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RP者90例(HRPⅠ级34例、Ⅱ级49例、Ⅲ级6例、Ⅳ级1例),正常眼底10例(正常眼底组),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检测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结果:与正常眼底组比较,HRPⅠ级+Ⅱ级组,Ⅲ级+Ⅳ级组IMT[(0.62±0.30)mm比(0.87±0.16)mm比(1.10±0.28)mm]显著增厚,Ⅲ级+Ⅳ级组的IMT较Ⅰ级+Ⅱ级组显著增厚(P均0.01);与正常眼底组比较,HRPⅠ级+Ⅱ级组,Ⅲ级+Ⅳ级组心脏扩大(0%比12.05%比71.43%)及肾脏功能损害(0%比24.10%比85.71%)发生率显著升高,Ⅲ级+Ⅳ级组的心脏扩大和肾脏功能损害发生率较Ⅰ级+Ⅱ级组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与高血压心脏扩大及肾脏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血吸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范围的传染病中 ,寄生虫的感染率可能要超过其它任何病原所致的感染 ,而血吸虫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不寻常的寄生虫 ,如雌雄异体、性染色体异配 ,寄生于宿主的门脉系统及有性和无性生殖的生活史等 ,这些特点 ,使其成为医学和兽医学中研究最为深入的虫种之一。据统计 ,目前大概有 2 - 3亿人有血吸虫感染 ,全球有 74个国家 6亿左右的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 ,尽管已有不少血吸虫病的防治经验 ,但要把人畜共患的血吸虫病危害减至最少 ,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 5 0年来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 ,但并未得到彻底控制 ,究其…  相似文献   

20.
The hypercalcaemia of malignancy is multi-factorial, even within individual tumours. In most cases, hypercalcaemia i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renal capacity to excrete the increased extracellular fluid calcium. In solid tumours such as carcinoma of the lung, tumour-derived growth factors are probably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 and a separate family of factors which interact with some parathyroid hormone (PTH) receptors cause increased renal tubular calcium reabsorption. PTH production by non-parathyroid tumours rarely if ever occurs. In contrast,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such as myeloma and T-cell lymphomas produce locally acting bone resorbing lymphokines in excessive amounts. Some T-cell lymphomas in addition have the capacity to metabolize 25-hydroxyvitamin D to 1,25-dihydroxyvitamin D. In myeloma, impair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frequently contributes to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calcaemia by impairing renal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for maintaining normal serum calcium concentr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