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常存库 《中医药学报》2010,38(2):151-152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比较典型的中医药课题为案例,从对中医药的学术认识不清,学术判断不准和学术设计不通三个层面对所选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方法学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学术认识、学术判断和学术设计方面存在重大失误,所以这样的课题是不可能得出立项预期的结果。从中并可以看出,课题研究人员的学术修养存在严重缺陷,课题的立项审查和成果评审也会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医"相数理"逻辑理论是研究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体辨证"是利用中医学原理,通过损伤部位及其深浅来判断其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辨证方法;笔者团队在中医骨伤科四大治疗理念"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研究中发现,结合"五体辨证"、中医"相数理"逻辑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伤科诊疗,为中医骨伤科对损伤本质的认识提供客观理论依据,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得气、气至、针感概念的区别,总结古今关于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的认识,分析得气对针刺疗效影响试验设计的关键和难点,并归纳其中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以资为今后得气试验设计提供借鉴。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可能促进针刺疗效,现代针灸学研究对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尚无统一结论。将针感视作得气或将达到一定强度的针感视作得气是目前得气判断的两种思路。得气判断的特点在于需要细化针感成分、强度、持续时间、传导距离;需要兼顾患者和医者两端;需要结合主客观评价工具。得气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设计应考虑纳入患者的年龄、研究的角度、经穴效应间的交互作用、疾病自然病程、结局指标的客观性及纳入的样本量。得气与针刺疗效的关系试验设计难点在于针刺过程的标准化、随机分组的实现方法、对照组的设计和干预方式的选择。得气问题的研究,涉及传统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多相关概念本身并无清晰的理解和明确的结论,为其现代研究造成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医药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深受学界重视。根据近代中医药期刊中对妊娠脉的论述,总结近代医家对妊娠脉的经验和认识,分析这些认识的特征,并结合现代中医对脉象的认识,提出正常妊娠脉以洪滑为主要特征、妊娠脉象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妊娠的判断除了脉象外还需综合其他症状等,以期供临床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病证结合是中医目前发展的基本方向,结合中医对疾病证的推理性判断和西医对疾病的实证性认识,以病统证,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在黄疸病的认识上源远流长,为研究对黄疸病机认识的历史经验,笔者拟从古医籍中关于黄疸的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对黄疸病机加以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贵刊于2002年第2(15)卷第9.21期刊登了“探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意义”的文章,这是一个值得医务人员长期探索的问题。当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不是整个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但为当前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理论研究是一条途径。辨证是中医之长,辨病是西医之长,但是由于它们都是从疾病的不同侧面来认识问题,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会注意了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个侧,单用中医或单用西医认识疾病,往往会造成对疾病认识上的片面性。只有通过辨证与辨病现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疾病进行对比、分析、辨别、判断,才能全面地认识疾病,更准确地指导临床立法、开方、用药以提高疗效。如何使辨证与辨病结合起来,现就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儿科历来素有哑科之称,自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诊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山根的认识,尤其是山根脉络的颜色、位置、色泽、脉络的分散或聚集的意义,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并进行总结,系统阐述山根脉络的变化在小儿疾病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山根青色脉络的位置、色泽及脉络的聚集与否在指导小儿推拿治疗脾胃病及对疾病的判断、治疗、预后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理念正推动着药品生产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检验为主的制药过程到以科学和风险为基础并经过详细研究和理解的生产过程.随着对工艺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设计空间”将被确定,质量控制从质量标准转移到设计空间.因此,设计空间的建立是实施QbD的核心步骤,研究设计空间的构建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建立设计空间的设想,系统介绍了设计空间的概念,分析了在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构建设计空间的可行性和意义,结合实例提出符合中药制剂特点的设计空间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人的精神现象即心理现象,是人脑的高级机能。人在活动中通过对感知的大量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特点,并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内在区别和联系。对正常生理性思维和病态思维进行了分析和辨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合并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提高对腹部外伤手术中合并肾损伤诊治的认识。方法:对25例腹部外伤合并肾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如何处理肾损伤的关键是结合临床经验准确判断肾损伤的程度与并发伤的情况,及早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从天人相应的动态观、病机传变的动态观及疾病诊治的动态观几个方面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判断疾病预后的能力.温病治疗的动态观是中医理论框架下的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舌象判断早期面神经炎预后,为判断早期面神经炎预后寻求一种简便、经济、准确的方法,为临床判断早期面神经炎预后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10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周时分别由2名医生判断预后,一名医生以电针结合舌象判断预后;另一名医生以肌电图判断预后;治疗1月、3月时观察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判断预后的准确性。结果:治疗1月后,患者痊愈71例,电针结合舌象判断痊愈一致率为90.1%,肌电图判断痊愈一致率为84.5%,两者与患者实际痊愈情况一致率高,且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3月后,患者痊愈91例,电针结合舌象判断痊愈一致率为94.5%,肌电图判断痊愈一致率为90.1%,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电针结合舌象判断早期面神经炎预后与肌电图判断预后准确性相近。结论:电针结合舌象判断早期面神经炎预后,与患者实际恢复情况基本相符合,与肌电图判断预后准确性相近。电针结合舌象判断面神经炎预后准确方便易行,适宜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临床上具有易误诊、误治及易复发的特点。病证结合理念起于秦汉,繁荣于近现代。随着病证结合思想的深入,我们提出辨病为先,明确诊断;辨证为主,个性化治疗;病证结合,指导预后。本研究主要从中医认识、辨病与辨证、判断预后等方面来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证结合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和指导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辨病和辨证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初步途径,在四十年代,已经提出“双重诊断、双重治疗”的问题。历史表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取决于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和研究水平;而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反过来又受现代医学辨病认识的发展水平所制约。在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上,随着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辨病认识的不断深化,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内经》对病理性络脉的记载相当丰富 ,在《素问》和《灵枢》的不同篇章中有数十条从不同角度对病理性络脉认识的记载 ,提出了“血络”、“结络”、“盛络”、“横络”、“虚络”等专门的术语 ,不但为认识和判断某些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更能直接指导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包括直接提示刺络放血的适应证、操作部位和临床预后的判断等  相似文献   

17.
亚健康中医证候测量量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设计制作能够判断与测量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证候特征的量表。方法:根据量表设计的原理与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研讨等手段,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亚健康及中医证候的概念操作化、量表结构与类型的确定、条目池及其答案的产生、条目的筛选以及量表预调查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等过程,设计制作测量量表。结果:形成了以自填式与封闭式为主的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测量量表,量表主体结构内含4大部分,即躯体功能状况、心理功能状况、社会功能状况与中医特异状况,将其内容归类为15个主要方面,共由120个条目组成。结论:本量表可对不同人群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判断与测量,揭示亚健康人群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为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18.
探讨如何认识有效性、为什么无效的药物被认为"有效"谈起,说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需要考虑的关注点。提出确定"试验目的"为试验设计的首要问题;临床试验设计要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药品研发规律,分期试验,由未知到已知、由探索到验证,并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原则。本文结合审评工作,总结了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的8种主要表现,以避免今后临床试验设计再出现类似错误。同时,由于现行法规首次提出了"临床试验结果具有生物统计学意义"的技术要求。本文对假设检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议研究者在立项的时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研究比较类型,注意非劣效、等效和优效性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选择合适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说明在探讨复杂生命现象时,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与中医理论上的认识有一定的趋同性,显示了两者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蛋白质组学在揭示中医证候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药药效评价方面的作用,说明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对于加快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介绍陈天然名老中医诊治肝痞的经验及特色。陈师在肝痞的治疗上积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不断研究探索和拓展新的思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此乃特色之一;中西医结合认识肝痞,治疗肝痞,尤其加强结合现代科学的辅助检查手段,中医宏观认识与西医微观认识相结合组方,加用现代辅助检查指标判断疗效以及愈后,此乃特色之二;谨遵张仲景名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诊疗理念,时时不忘顾护脾胃,扶助正气,并提出实脾是治疗肝痞的基本原则,此乃特色之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