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输尿管癌的价值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输尿管癌2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B超、CT、MRI检查。结果:输尿管癌2例在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显示输尿管内充盈缺损和管腔变窄,梗阻近端输尿管及肾盂轻度积水扩张;B超显示肾盂轻度积水扩张;CT扫描显示软组织密度肿瘤影,梗阻处以上输尿管及肾盂积水扩张;MRI检查显示肿瘤在Tl加权为等信号,12加权为略高信号或等信号。结论: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B超、CT、MRI检查在显示输尿管癌病变各有特点,CT和MRI对诊断输尿管癌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并能对其准确分期,B超可行初步筛查,静脉肾盂造影、逆行尿路造影为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提出一种早期输尿管癌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造影的征象-“竹节征”。方法 对19例经过证实的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病例进行B超(US)、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RP)、CT扫描和MR泌尿系造影(MRU)影像结果进行分析及比较其优劣。结果 US、IVP、RP、CT、MRU均能发现输尿管梗阻和积水,发现肿瘤的阳性率分别为2/19,8/14,9/11例,11/14例,4/4。2例IVP和2例RP显示“竹节征”,表现为梗阻上段显影,梗阻部位不显影,梗阻下又有短段状造影。结论 B超对于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引起的肾盂积水非常敏感,并且对人体无伤害,是首选的筛查手段,IVP结合RP或MRU检查能了解双侧尿路形态,对肿瘤进行定位及定性,是早期发现输尿管癌必要手段。术前的局部CT扫描可以帮助临床分期。“竹节征”是输尿管癌尿路造影的一种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3.
付伟伟  董涛 《齐鲁医学杂志》2008,23(1):33-34,37
目的 探讨上尿路上皮癌合适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8例上尿路上皮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CT对肾盂癌阳性诊断率分别为 63.8%、52.4%、79.0%,对输尿管癌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 53.6%、26.3%、90.0%,其中2例病人由CT尿路造影(CTU)诊断,2例由输尿管镜诊断,3例由磁共振诊断,2例由腔内B超诊断.结论 在上尿路上皮癌的诊断过程中,超声可用于初步筛选检查,静脉尿路造影应为常规检查方法,根据病人情况可选择性进行CT、CTU、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腔内B超和输尿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资料.方法 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8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76例病理证实为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中,超声(USG)、CT(16排螺旋CT)、磁共振尿路成像(MRU)、静脉肾盂造影(IVP)和逆行肾盂造影(RP)的准确率分...  相似文献   

5.
王甫剑  吴天麟 《现代医学》2001,29(5):331-332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86年6月~2000年12月收治的3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8例中34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全段切除加膀胱袖口状切除术.全部病例送病理检查证实.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为主,均经静脉尿路造影(IVU)、膀胱镜及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得到诊断.结论原发性输尿管癌的疗效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关,预后与患侧输尿管梗阻程度及肿瘤浸润程度、肿瘤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患侧肾-输尿管全段及膀胱袖口状切除术仍是其经典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及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均做了静脉尿路造影(IVU)、B超和CT检查,其中10例另行逆行肾盂造影(RP),13例行MR检查。结果 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表现为7例患侧肾不显影,14例显示肾积水和输尿管梗阻。B超显示21例肾积水,18例输尿管占位病变。逆行肾盂造影显示输尿管增粗、充盈缺损及梗阻。CT表现为局限性输尿管软组织肿块或输尿管管壁增厚或充盈缺损。MR检查均发现肿瘤。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输尿管癌的定位、定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佳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收治的3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尿路逆行造影顺利的病人,通过CT、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对输尿管癌和肾盂癌的病灶处都能准确定位。CT、静脉肾盂造影(简称IVP)、B超对输尿管癌的诊断率分别是88.9%,16.7%,61.1%。B超和静脉肾盂造影相互结合,定性诊断率为72.2%。结论临床上IVP结合B超检查可以作为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常规检查方法。对IVP检查不显影的患者,上尿路逆行造影可以进行辅助检查,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选择CT。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肾输尿管全切+膀胱袖套状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种检查方法,总结诊治经验。结果:25例均有血尿和腰痛表现,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输尿管癌。术前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术、膀胱镜检及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CT、磁共振成像等方法检查确诊23例。结论:血尿和腰痛是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典型表现。术前联合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膀胱镜检及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CT、MRU等方法诊断,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符合率。患侧肾、输尿管和膀胱袖套状切除仍是原发性输尿管癌治疗金标准。预后取决于输尿管癌的分期和分级。  相似文献   

9.
79例肾盂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细胞癌的合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7年6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肾盂移行细胞癌79例临床资料.[结果]静脉肾盂造影(IVP)、B超,CT对肾盂癌确诊率分别为34.2%、80.9%,88.4%.上尿路逆行造影对IVP检查示患肾不显影者均能准确定位病灶.追踪期间因肿瘤而死亡者8.2%,仍存活91.8%,其中术后继发膀胱癌26.0%,无异常60.7%.[结论]IVP结合B超检查能提高本病病灶定位及定性诊断率,应作为常规检查;上尿路逆行造影对本病病灶定位准确率高,可作为IVP检查患肾不显影者的常规检查方法;CT对本病诊断率高,并能判断肿瘤向外浸润程度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应作进一步检查措施.根治性患肾输尿管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对腹腔镜操作熟练者可选择性替代开放性手术,对浅表性肿瘤、独肾或对侧肾功能不全者可行经皮肾镜或输尿管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7例经B超或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显示上尿路梗阻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行3D尿路造影重建,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87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21例,输尿管结石18例,输尿管肿瘤14例,输尿管结核7例,肾盂肿瘤11例,输尿管狭窄16例(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巨输尿管3例,腹腔或盆腔肿瘤及转移灶压迫输尿管8例),MSCTU均显示出梗阻部位及上方尿路扩张的形态,定位诊断准确。手术病理结果与MSCTU比较,术前MSCTU输尿管肿瘤1例漏诊,1例误诊为炎性狭窄,1例输尿管结核误诊为输尿管癌,余84例均获得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6.6%。结论:MSCTU对占位性病变(结石、肿瘤)等有诊断价值,对炎症性病变鉴别诊断有帮助,尤其对肾功能严重受损的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与乳腺原发和转移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石蜡和冰冻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对乳腺原发与转移癌组织中ER、PR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 原发癌与转移癌ER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原发癌ER阳性表达在各年龄组明显高于转移癌 (p<0 .0 1) ,PR阳性表达在各年龄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原发与转移癌之间ER和PR阳性表达在绝经后年龄段与绝经前年龄段之间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各病理分型中 ,原发癌、转移癌ER、PR阳性表达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ER、PR对乳腺原发与转移癌预后的评估是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术前、术后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30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手术前准备及术后治疗情况。结果 全组手术后共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26.7%,死亡1例,死亡率3.3%。结论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多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术前针对性的处理,术中、术后密切监护、及时治疗,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王飞  徐晶晶  朱士俊 《黑龙江医学》2017,(12):1185-1186
目的观察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组织形态及发病年龄分析,探讨两者关系。方法收集33例确诊导管内癌标本,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形态导管内癌形态特征,并进行发病年龄统计。结果 33例导管内癌中,乳头型2例(6.1%),低乳头型4例(12.1%),筛状型4例(12.1%),粉刺型8例(24.2%),实性型15例(45.5%)。结论导管内癌可有不同的形态特征。SMA、P63联合应用,对观察导管内癌是否出现微浸润有重要意义。导管内癌在各年龄组中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和内膜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 例经腹腔镜手术和12例经开腹手术治疗的临床Ⅰ期子宫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等。结果 两组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淋巴结切除数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平均为(7.3±2.5) d,而开腹组为(9.7±2.8) d(P<0.05)。经随访,腹腔镜组1例宫颈癌患者于术后6 个月发现有盆壁淋巴结转移。结论 从短期疗效看,腹腔镜手术可以完成广泛全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可作为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盆腔淋巴切除术加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对11例子宫颈癌患者和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切除术加广泛子宫切除术,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目、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68.5±23.3]min,术中出血量(185.0±24.6)ml,淋巴结切除数目(27.5±4.6)个.术后尿潴留2例,输尿管阴道瘘1例.14例患者均在术后随访中,未发现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盆腔淋巴切除术加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安全、可行,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肠癌组织中E—cadherin和E—selec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小肠癌中E-cadherin、E-selectin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为小肠癌预后的判定探索新的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77例小肠癌标本中E-cadherin、E-selecti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的小肠组织中均有E-cadherin表达,小肠癌中阳性率为40.26%。E-selectin在小肠癌中的阳性率为51.95%。E-cadherin、E-selectin的表达及E-selectin的表达强度与小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但与小肠癌发生的部位无关。E-cadherin阳性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E-selectin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表明E-cadherin表达减弱和缺失或E-selectin表达增强均可使小肠癌易发生浸润、转移,预后较差。结论:小肠癌E-cadherin、E-selectin表达的改变与其分化程度、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herin、E-selectin的表达对判断小肠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在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与这3种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卵巢浆液性癌、宫颈鳞癌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并与相应组织比较。结果各种癌组织中COX-2 mRNA表达率及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前病变或交界性肿瘤组织(P〈0.01),且与良性肿瘤、慢性炎症或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组织中,COX-2 mRNA相对含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中、低分化及有深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 mRNA相对含量高于高分化及浅肌层浸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腹水及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COX-2可能在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其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和结肠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诊断为乳腺和结肠双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为乳腺和结肠双原发癌,病理学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WHO II级)和右半结肠隆起型高分化腺癌,免疫组化:左乳腺癌组织ER(+)、PR (+)、P120(+)、CK20(-)、P53(-),右半结肠癌组织P53(+)、Nm23(+)、CK20(+)、villin(+)。结论:乳腺和结肠双原发癌为罕见的病例,临床易误诊为肿瘤转移而误治,积累乳腺和结直肠双原发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资料,避免临床误诊误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和MRI征象特征,提高诊断认识水平。方法:对经磁共振检查并由病理证实的57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图像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结果:62.96%的胰头癌、100%的胆总管下段癌磁共振征像有特征性;部分壶腹癌与乳头癌在MRCP及MRI的征象相互交错。结论:常规MRI结合MRCP对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低分化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通过形态学观察不能明确肿瘤组织来源的低分化膀胱肿瘤和前列腺肿瘤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SA、CK7、CK20、34βE12在该3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病例1,于右输尿管口的位置可见广基性占位病变,共3个,大小约1.5 cm×1.5 cm,临床考虑为尿路上皮来源肿物,病检为膀胱低分化癌呈腺样分化倾向,免疫组化显示PSA ,CK7、CK20、34βE12均为-,证实肿瘤来源于前列腺组织;病例2,DRE示前列腺Ⅱ°增大,坚硬如石,表面有结节。病检为前列腺低分化腺癌,脉管内可见瘤栓,不能除外尿路上皮源性肿物,免疫组化显示PSA、34βE12为-,CK7 、CK20 ,证实肿瘤为尿路上皮来源;病例3,于膀胱颈处可见不规则赘生组织。病检为低分化癌,脉管内可见瘤栓,未见典型腺样结构,但某处可见腺样分化倾向,局部有移行上皮分化倾向,免疫组化示PSA、CK20-,CK7 、34βE12 ,证实肿瘤来源于尿路上皮。结论:PSA、CK7、CK20、34βE12这一组抗体可以帮助鉴别低分化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于确定形态学上难以明确诊断的膀胱和前列腺低分化癌的组织来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